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在城市里,什么人群会被边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警示“数字文盲”现象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8-10-24 17:45
摘要:市民“信息素养”指标多集中于3级,占60.3%,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特点(1级为很强、2级为较强、3级为一般、4级为较弱、5级为很弱)。

从扫除文盲,到消除贫困,人们掌握文化知识,实现温饱小康;然而,当今社会,有时认识每一个文字,也可能陷入“睁眼瞎”的盲井之中。从抢票软件,到打车软件,未必每个城市人用起来都得心应手;更深层次的数字化技能缺乏,导致无法享有服务机会,甚至失去工作机会,重新回到物质与精神的贫困状态……

 

本周正值上海市第14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有一批各国教育部提名的教育决策者和领军研究者也在沪加入“学习”,以中国上海为视角观察学习型城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上海开放大学采访了联合国六大教育研究组织之一——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大卫·阿托库那等专家,他们警示了这一“数字文盲”现象。

“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分币的另一面,具有新的排他性,既包括老年人,也包括年轻人。”阿托库那说。事实上,成立于1951年的终身学习研究所当前仍在欧洲开展扫盲活动。

 

 

 

“数字鸿沟”不断演化并未完全消弭

 

 

在信息时代,知识能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快速流动、传播和普及,使得大众触及原先只能为少数贵族或精英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理论上可以让“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

 

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数字时代的新问题出现了……《新数字鸿沟》《时间浪费是数字时代的新鸿沟》《数字鸿沟的演化: 数字鸿沟转向技能和使用的不平等》等影响国际社会的标志性文章,不断探讨着“数字鸿沟”的与时俱进。

“拥抱信息技术 VS 排斥信息技术”“信息富有者 VS 信息贫穷者”“信息有效应用 VS 信息迷失者”……人们注意到,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接入机会的公平,但不同群体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所具备信息素养的差异,造成学习者在接入和参与过程中的“数字差距”。

 

这个问题,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并未完全消弭。通过沪上16个区227个街道(镇、乡)16-65周岁户籍和非户籍人口的5000人调研,“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和能力监测报告”显示,作为市民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市民“信息素养”指标多集中于3级,占60.3%,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特点(1级为很强、2级为较强、3级为一般、4级为较弱、5级为很弱)。其中,处于较低能力等级的占比为27.3%,其中16.1%属于最低的第5级。

在“终身学习监测:中外专家对话”研讨中,终身学习研究所项目主管Raúl Valdés-Cotera等建议,在持续推进研究的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年龄、行业、背景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不仅通过监测发现当前市民的技能状况,还应研究如何监测市民未来10年所需的技能等。

 

 

 

对老人融合“面对面”与“在线”教育

 

 

在国际比较视野下,上海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还是令国际专家刮目相看。“对于我,来自上海的第一大震撼,就是信息技术应用。”大卫·阿托库那(David Atchoarena)博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们在上海开放大学青浦分校发现,“面对面”的传统教育与“在线”的新式教育在社区学院里美妙地融合。

作为联合国大家庭中唯一赋有终身学习全球使命的组织,这是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 UIL)首次在中国合作举办面向成员国的能力建设研修班,这半个月他们将在上海几个行政区的不同社区学习中心实地考察。在阿托库那眼中,青浦是半城市化的地方,而实际上,上海整座城市都是巨大学习空间,形成学习资源大平台。

 

譬如,市民终身学习主平台——上海学习网,目前在线课程逾15000门,整合各类电子书刊5万多册,点击量突破2.1亿次,注册人数超300万。同时,开发了基于安卓和iOS的移动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学习。此外,正推进全市学习网与区学习网的互联互通,推进杨浦终身学习网、宝山乐学网、青浦市民终身学习网、崇明学习网等建设,开发各类特色课程与栏目。

 

在社区居民学习每年360万人次的大基数上,对于老年人,上海通过通过电视网,如上海教育电视台“银龄课堂”节目,以及互联网,如上海老年人学习网等为他们提供服务。目前,全城建有5811个居民集中收视点,提供线下支持,基本覆盖全市村居委。老年人注册学员59万多人,约占全市户籍老人的12.2%。

 

 

 

各种各样的“墙体”需要不断被打破

 

 

“当然,恐怕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能够做到极优,我们面临共同的全球性挑战,也值得互学互鉴。”阿托库那表示,比如老龄化社会就是包括中国上海在内众多国家和城市的共同挑战。他认为,在新型数字鸿沟的背景下,老年人不能被城市边缘化,甚至排除在学习型社会之外,应当关注不同年龄层之间的链接。同时,青年如果不更新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同样容易失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教师,如果没有在师资培训中掌握足够的数字技能,其课程体系也会出现短板和漏洞。

在阿托库那看来,数字时代的鸿沟,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墙”,需要不断地打破。其一,不同主管机构之间的壁垒,有的国家仅仅教育领域,就有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劳工部等分管,行政规划与执行出现间隙,不利于全社会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建构。其二,在社会文化、心理、观念等方面,也存在无形的“墙体”。比如,传统教育路径是直线上升的,而新时代的教育路径是多元灵活的。不论对于雇主还是雇员,都应当接受学习一段、工作一段、再学习、再工作的新路径,包括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在学习时间、空间与类型分布上的障碍,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在总体上克服。”

 

当今世界,从芬兰的埃斯托、爱尔兰的科克到韩国的水原,不少学习型城市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各自国情市情背景下的最佳实践。如何打造2500万上海市民素质提升和800万在岗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上海开放大学确立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三教融通”的事业布局,形成校校、校企、校区、校政合作共建的办学模式。校长袁雯表示,终身学习的理念最早由欧洲经过上海引入中国,上海也是中国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构想的城市,上海在2020年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习型城市。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上海开放大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