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上海这条路,今年98岁,却越来越硬朗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伟祖 2018-10-29 07:12
摘要:当时的公交车,长方型木外壳,车型不大,载客仅二三十人。

辟建于1920年的共和新路,如今是上海中心城区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之一,也是上海“申”字型高架快速路网结构中中间那一竖的上半段。

 

98岁了,这条路,从偏僻的北郊乡间土路变成宽阔的三层立体交通要道,它的沧桑巨变,见证了社会发展,浓缩了时代变迁。

 

路,在延伸中变靓

 

百年前的沪北地区,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沪宁铁路线开通建站后,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铁路南面的租界地区日渐兴盛,西藏北路以西的华界地区也有所发展,先后辟建了汉中路、新疆路、蒙古路和光复路、大统路、共和路、新民路等一批具有辛亥革命色彩的道路。铁路以北也先后辟建了京江路、太阳庙路(现太阳山路)、虬江路、永兴路、三阳路(现中兴路)、中华新路等一批东西走向的道路。

 

为了连接沟通这些道路,1920年,在乡野草丛中新辟了一条南北走向跨越铁路的道路。这条路因南接共和路而被命名为共和新路。最初,这条路北至中兴路,长仅千余米,宽只有数米,是一条简易狭窄的小马路。1929年前后,共和新路进行了一次延伸拓建,向北延伸至老沪太路,部分路面铺上了弹咯石和煤渣屑,路幅拓宽至7.5米至18.3米。

 

五十年代上海共和新路旱桥。夏道陵 摄

 

上世纪30年代,在日军侵华的“一・二八”“八・ー三”两次战乱中,共和新路同闸北华界其他地区一样遭日寇狂轰滥炸,道路遭到严重破损。1945年抗战胜利后,共和新路的交通功能有所恢复。1949年上海解放初,共和新路仍是一条较为狭窄的泥石煤渣相间的土路,许多地方还是“晴天一层土、雨天一滩泥”,坑坑洼洼随处可见。

 

1957年,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为配合沿路工业区的建设,共和新路再次进行了延伸拓建,南面开始建造横跨沪宁铁路线的共和新路新旱桥,北面从老沪太路辟建延伸至场中路,部分路段拓宽为20米以上,铺上了黑色沥青,结束了30多年来泥石煤渣铺路的历史。1959年,共和新路又进行了一次拓建整修,拓宽了虬江路以北至中山北路的路面,又从场中路向北合并了原一二八纪念路南北走向路段至长江西路,建成路宽14米的道路,成为当时连通“张苗一条街”的上海南北交通路网中最长的主干道。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宝山钢铁总厂的建设投产、铁路上海北郊站的扩建以及彭浦新村、通河新村等大型居民住宅区的建设和不断扩容,共和新路上的人流、车流、物流急速增长,又向北延伸至蕴川路大桥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共和新路拓宽整修成为常态。特别是1993年开工建设的南北高架道路(当时叫成都路高架工程),从苏州河南岸跨河过来,在共和新路上一路向北,连通了天目中路立交和内环高架立交后直至洛川东路闸北公园门口落地。此时的共和新路,拆除了已有35年历史跨越铁路的新旱桥,路面再次拓宽,地下管线也全面更换。从洛川东路至走马塘大桥的路面,也进一步拓宽为36至44米,与高架道路车行道相匹配。

 

进入新世纪后,共和新路再次蜕变,南北高架道路北延伸段开工建设,这项建设时名为共和新路高架道路的工程,不仅有高架道路,还为地铁一号线北延伸段出地面上高架预留了空间。高架道路于2002年12月4日建成通车,在柳营路与南北高架道路联通后向北直至泰和路,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横贯南北的交通要道。令人瞩目的是,在灵石路以北的高架道路,还是道路和轨交共享的双层架构,顶层为南北高架快速路,中层为轨道交通一号线北延伸段,底层为“六快二慢”的地面交通干道。共和新路上,汽车、地铁在高架上分层疾驶的景观,在上海也是首次出现。

 

现今的共和新路,南起苏州河北岸的光复路,北达宝山区的蕴川路,全长11公里,二至三层的立体道路,横贯上海北横通道和内环、中环等主干道,可以直达上海外环高架的重要道路。

 

车,在律动中变型

 

车是路上律动的音符。

 

共和新路开辟之初,路上只有人力推行的独轮车(又称羊角车)、驴马牵拉的大板车等,基本还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日军入侵上海后,路上有了人力拉动的东洋车(又称黄包车)。抗战胜利后,人力三轮车逐渐流行,三轮黄鱼车、两轮木板车(俗称劳动车)成为当时装载货物的主要运输工具。1952年,共和新路上的永业铁工厂购进一辆3.5吨的旧卡车,维修后涂上绿油漆,开出厂门非常显眼,这是共和新路上第一辆企业拥有的大型货运机动车。

 

 

1958年2月,共和新路上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从市中心大世界附近开出的46路公交车,经西藏路天目路转至共和新路直达中山北路口。通车那天,沿途永业铁工厂、中央口琴厂、益泰钢精厂等企业的职工鼓乐队全部出动,敲锣打鼓以示庆贺。当时的公交车,长方型木外壳,车型不大,载客仅二三十人。

 

60年代初,公交车换成了由捷克进口的大型柴油机车,车况条件有所改善。以后,随着共和新路的不断向北延伸,46路公交站线也不断延长,终点站先后设到了闸北公园、灵石路、汶水路、走马塘、临汾路……1959年8月,共和新路上又有了第二条公交线路,从秣陵路铁路上海东站(现铁路上海站)开出的95路公交车,终点直达上钢一厂。“三年困难时期”,汽油紧缺,95路公交车顶上曾载着一个与车身相当的长方形黑色橡胶气囊,内装煤气代替汽油作为车子的动力燃料,直到1964年才恢复烧油。1963年7月,上海市区首条兼有通宵运行功能的65路公交线,从黄浦江边十六铺码头开出至共和新路中山北路口,使沪北地区又增加了一条通往市中心的公交线路。到上世纪70年代,共和新路上主要通行的除了长途汽车外,还是46路、95路两条公交线,但横向通过共和新路的公交车有所增加,从南到北先后有58、69、78、47、79等线路通行,为沪北地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在本市一批机电工业大厂先后落户共和新路沿线后,公交五场(现五汽公司)、上运六场(后来的大件汽车运输公司)也先后在共和新路汶水路附近建立,共和新路上的公交车从单车、两节拖挂车、巨龙车等不断升级换代,货运卡车也从小三卡、两吨小卡、四吨大卡等日益更新,为不断增长的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

 

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共和新路上的车辆急剧增加,各种型号的大小汽车层出不穷,百舸争流般的车流让人目不暇接。据1993年统计,当年共和新路上已有公交线路24条,日行机动车辆4.04万辆。当时全市道路交叉口每天机动车流量在3万辆以上的有18处,共和新路上就有天目中路、中山北路、场中路三处。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南北高架道路的建成和延伸,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和集卡并驾齐驱,共和新路上各种新车豪车已不稀罕,三层立交道路高峰时段还会发生拥堵,人们在享受现代交通舒适便捷的同时,又对过多的车辆有了新的担忧和烦恼。

 

景,在更新中变美

 

共和新路上景致的更迭变换,犹如画匠手中的巨笔,不断绘出社会发展的景观。

 

共和新路辟建之前,沿途多为荒地田野,铁路以南仅一个姚家宅(后来的蕃瓜弄)有些棚户简屋。铁路以北人烟稀少房屋寥寥。筑路以后,陆陆续续有了零星简屋出现,过了中山北路,还是一片农田水乡。

 

 

抗战胜利后,共和新路南段开始兴盛,居民逐渐增多,家庭作坊、零售小店不断出现。解放以后,居民集聚更加迅速,短短数年,从天目中路到芷江西路,沿路两侧平房简屋逐渐连成一片,在中华新路以北,还出现了一排坐西朝东长约十多间门面的三层楼建筑,上面两层为居民住宅,底楼门面开出了多家商店,加上从中兴路到芷江西路陆续开出的一些商店,共和新路这一段渐成铁路以北的一个社区商业中心。芷江西路以北,新建了铁路中学和火车头体育场,附近还建起了一批三层楼的铁路职工宿舍。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共和新路中山北路以北东侧,逐渐建起了冷气机厂、香料厂、染化厂等一批以化工企业为主的和田工业区。随后,广中路以北又建起了华通开关厂、鼓风机厂、施工机械厂、造纸机械厂、彭浦机器厂等一批机电工业大厂,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彭浦工业区。一排排高大的锯齿形厂房、一根根高耸的巨大烟囱,是那个火红年代最美好的风景。而在场中路以北,为彭浦工业区配套新建的职工宿舍——彭浦新村,也是当时可以让中外宾客参观的景观。

 

上世纪六十年代,共和新路铁路以南建起了全市第一个五层楼的工人新村——蕃瓜弄,成为当年体现新旧社会普通人生活品质对比的一道亮丽风景。铁路以北中华新路至芷江西路,沿路也陆续建起了一长排多层住宅,奶黄色的建筑为共和新路增色不少,也使共和新路成为当年闸北区举办游行集会、迎送中外嘉宾等的主要通道。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闸北公园对面和北面又先后建起了六层楼的延长、大宁等工人新村,共和新路中段开始“闹猛”起来。1985年,共和新路永兴路北建起三幢20层高的永兴大楼,宣告了沪北地区高层建筑时代的到来。1988年,中华新路口的新新百货公司建成开业,成为当时沪北地区最大的商业大厦。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共和新路上开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沿路旧区改造步伐加快,随着一个个老旧小区的拆迁,棚户简屋不断消失,太阳山路口的交警大厦、京江路上的凯鹏大厦、中兴路上的兴胜大厦、中华新路北面的灵广大楼、广隆大楼、广兴大楼,芷江西路口的芷江大楼等先后建成,共和新路上高层建筑的高度记录不断被改写,沿路景致迅速变样。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大宁灵石公园、上海马戏城、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等先后建成开业,共和新路上崛起了一座市级商业中心。而在彭浦工业区的工厂企业纷纷改制转型发展中,工业厂房先后变身为高档商务楼和高品质住宅大楼,新梅共和城、现代宝华城、慧之湖、大宁金茂府等一批高层住宅,成为共和新路上的新景观。当年走马塘边上不起眼的工业小区,经过这些年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华丽转身为市北高新技术园区,一幢幢林立的大厦,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翘楚,也为共和新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1958年建造的彭浦新村,在“美丽家园”建设中,也在旧貌换新颜……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刊登部分资料图和漫画,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请联系报社,支付稿酬。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