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新华医院六十岁:废墟上建起首家市级综合性教学医院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敏 沈轶伦 2018-10-08 13:24
摘要:新华医院,这家在昔日大同公墓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医院,早已享誉沪内外。金秋十月,悄然迎来了她建院六十周年的日子。

【一】


1958年10月4日,周六,午后明媚的阳光铺洒下来。

位于榆林区江浦路1379号的上海市第四护士学校大礼堂,红旗飘扬,人声鼎沸,一派节日气氛。

下午三时,一场隆重而简朴的开业典礼拉开帷幕。礼堂之外不足百米,一幢工字型四层大楼静静矗立在那儿,典型的苏联建筑风格,红砖红瓦,工整而朴素。这家看上去普通的医院,有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新华。它的身份更是不同寻常——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家市级综合性教学医院。

一家市级大医院落成的消息,在产业工人聚集的榆林、杨浦居民之间不胫而走,很多热心的“左邻右舍”,早在这家医院一块砖、一块砖长高的时候,就常常赶到热火朝天的工地瞅上一眼,足见这家医院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可是,有谁知道,新华医院的旧址竟是上海城区东北角的大同公墓。

史志记载:大同公墓建于1903年,东临杨浦港,南临陈介头,西临双辽路西农田(今双辽路与许昌路之间),北临控江路北的萧王庙,占地200亩左右,原属宝山县五角场乡管辖,后划归榆林区,收埋近230多具墓棺。1955至1956年,社会主义全行业改造胜利后,开始逐步迁移墓葬。据年长者回忆,大同公墓的设立在佛缘上与萧王庙有关。

1957年,当医院第一批建设者进驻这儿时,周围仍有许多墓葬裸露着垒垒白骨。当时墓地内野草从生,草丛中不时有黄鼠狼、野兔流窜,冷不防地会看到许多毒蛇从坟坑中爬将出来。墓地内靠近杨浦港河边,还有七,八户由油毛毡和稻草盖的平房,有两条约八米宽,近二米深的臭水浜,自南向北流,此浜曾作为农田灌溉之用,其中有一支约六米宽的庙长浜,水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汇入杨浦港。直到1959年,距医院150米的河滩斜坡上,原杨浦工人体育场东侧,还有用稻草和草席卷裹着的大人和小孩的尸体,横躺在河边的杂草丛中,上面覆盖着稻草等杂物,等待异地的小船来运往远处或原地埋葬。真是一块“万户萧疏鬼唱歌,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荒凉寂寞之地。

【二】


那么,新华医院又是怎么选址建在这儿的呢?

追溯一段奔腾的历史,要从它沉静的源头开始。这个源头,就是1955年3月25日成立的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科系,建系之初设在儿科已颇具规模的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1956年12月,上海高等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高教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要求,为落实高教部和卫生部关于院系调整的要求,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划属上海第二医学院为儿科教学基地,儿科系除了儿外科教研室留在广慈外全部搬迁至第九人民医院。但该基地在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中,逐步感到九院的病区、教室、学生宿舍和场地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扩建新院工作就摆在领导的议事日程。原拟在九院南侧原瞿真人路南面搬迁居民,辟出空地建造新院,但因诸多原因未能实现。

当时,医院筹建组曾在市中心多处觅址,最初曾选择沪西法华路,先后考虑过锦江饭店、衡山饭店及上海纺织工学院周边的一些地点,都最终未果。

这时,儿科系副主任、医院筹建组组长的曹裕丰却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就要站得高,看得远,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到人口众多的地区去。”他提出,上海城区东北部的榆林、杨浦地区人口多,产业工人更多,是我们发展和服务的方向。上海第二医学院领导和儿科系领导集体支持曹裕丰的意见,选址的眼光因此投向了上海的东北角,最后决定:以控江路南侧江浦路口,原拟筹建的榆林区中心医院地址为新院基地,作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作儿科系临床教育基地。医院选址周边的控江路、大连路、彰武路、铁岭路、密云路,被林立的纺织业和轻、重工业工厂所包围,周围分布着上海工具厂、上海手表厂、上海自来水厂、新沪钢铁厂、上海电表厂、永久自行车厂、毛纺织厂等大企业。这里还有继曹杨新村之后建起的新一批工人新村,面积达200万平方,约有10万人口居住,是产业工人最为密集的地方,完全符合新建医院的客观要求。

新的医院应该取什么名字呢?着实让创业者们煞费苦心。

1957年4月,首任院长曹裕丰召开筹建组先遣部队有关人员会议时说:“关于院名问题,请大家继续出点子、提建议。”

他说:“我们建新医院要更好地为工人服务,要在一张白纸上‘领异标新二月花’,要创出新意,创出特色,创出自己的风格,要富于寓意,激励自己,实践自己的追求。”

化验室史博之主任认为“新华”二字比较好,认为这个名称能充分体现新中国医院为人民服务和培养医学教研人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宗旨。甫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赞同:“新华”既体现新医院的新意,又能反映新医院新人、新事、新思想,同时还寓意新医院建成后年年、月月、天天有新的成就,立志攀登医教研的新高峰。

新华医院筹建的时候,正值“大跃进”高潮时期,为赶时间节点,建设者们决心要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建造一家属服务于人民的医院,为即将到来的新国庆十周年献礼。于是,设计快马加鞭,工程建设只争朝夕,医院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8个月,便以惊人的速度建成了门诊部和病房楼,共11700多平方米。据国家级终身教授、著名消化内科专家陆汉明回忆,“在接收拟筹建榆林区中心医院后,计划4层高的病房主楼已建造至第2层,故设计方案只能稍作修改。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一切以‘多快好省’为原则,所以不论建筑材料还是装潢经费,均一减再减,为抢所谓的进度,建造又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并明确要在1958年9月1日正式应诊。

作为一家落户在上海最大的工业区的医院,直接面对的是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为群众服务,新华医院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医生和患者、医院和社区、和城市的亲密关系,在她的故事里有着最生动的体现。新华一开业就和80多个工厂建立起了劳保制度,挂钩周边多家地段医院,同时服务大量的自由就诊病人。

新华建院之初,床位设置300张、18个临床科室、在编职工368人。第一天门诊量定格在107人。1959年,日平均门急诊1721人次,年住院病人11135人次,1960年,榆林区撤销建制,辖地划归杨浦区,随着大杨浦人口的不断增长,医院的医疗任务日益繁重。1988年,在新华建院30周年的时候,年门急诊量137万/人次,已经成为上海年门急诊量最多的医院。而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惊人的420万人次。据此推算,60年来,医院总诊疗服务量接近9000万人次。试想一下,如果上海的医院版图的东北角上没有这家医院,且不说外区或外地患者,单是对杨浦区逾130的常住人口的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都是难以想象的。

【三】


新华建院之初,一大批在各专业领域中早已功成名就的医学大家纷纷从当时的仁济、广慈(现瑞金医院)、宏仁(现胸科医院)等,加入到了创建新华医院的行列。

他们之中有儿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儿科学奠基人之一高镜朗(一级教授)。我国儿童保健学和发育行为学奠基人之一的郭迪(二级教授);1957年实施实施国内首例低温麻醉心内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术的梁其琛(二级教授);曾担任南京中央医院内科总主任的李丕光(二级教授),还有我国围产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田雪萍(三级教授),完成国内第一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的何尚志(三级教授),我国小儿耳鼻咽喉科创始人毛承樾(三级教授)。著名眼科专家曹福康(三级教授),还有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的佘亚雄教授、我国眼科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的陆道炎教授,我国小儿骨科创始人之一的吴守义教授、我国小儿心胸外科创始人的丁文祥教授等等。

光读一读这些名字,就知道建院之初新华医院专家阵容是何其强大。他们中很多是从震旦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等著名的医学院毕业,甚至还有不少是从欧美学成归来的“海归”医者。他们从广慈、仁济、宏仁、九院到新华医院,这不仅是一次空间意义上的迁移,而且还是一大批已在各自领域极负盛名的医学专家一次整体迁移。意味着他们将从头开始,再次创业。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群西装革履,气度不凡,深受西方医学教育濡染,甚至是从海外归来的医学大家,当初怎么会没有犹豫,便响应国家的号召,关闭诊所,放弃优渥的待遇,从上海繁华腹地的徐汇、卢湾,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工厂林立、产业工人集聚的上海城区的“下只角”的?从战乱岁月到新中国百废待举的建设年代,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成为了当时这批医学精英的赤忱情怀。

“雨天抢着干,晴天努力干,晚上加班干”。新华医院的创业充满了上世纪50年代特有的气氛。医护人员既治病救人,又参与基本建设;白天门急诊,晚上还有义务劳动。因为上级拨给的预算有限,院内的中医科门诊、中药库房、实验室、动物房、技工间、木工间、浴室、废品间、堆煤场等等都由员工自觅材料、自行搭建,虽然造得简陋,却实实在在地管用了好多年。院内近700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也是员工们亲手铺设的——上班是穿白大褂的,下班后换一身衣服就来学着挖路基、铺石子、运黄沙、拌水泥。中心大道和通向儿科大楼的水泥路拓宽工程,是夜晚架灯施工的,那情景繁忙而热烈。

小儿血液肿瘤专家应大明是医院的第一批创业者,他的父亲应云卫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和戏剧活动家,应一声每天要换三路公交车才能从住的复兴公园附近来到位于上海东北角的医院。据他回忆,“那时候的晚上啊,铁锹拍打路面的声音和欢畅劳动的号子交汇成一片,繁忙而热烈。晚上11点钟,食堂为每人备上一碗菜泡饭,吃完后各自回家,第二天照常准时上班。”可以这样说,就是这样的创业者,凭着一股热血,凭着坚韧的革命精神,在一座公墓的废墟上,“地动山河铁臂摇”,在一片野草丛生,白骨累累的废墟上,建造了出了这家如今已经享誉国内的大医院。

金秋十月,浦江之畔。新华医院悄然迎来了她建院60周年的日子。和仁济、华山、瑞金、市一、九院等肇始于教会或红十字医院传统的沪上知名百年老院相比,新华确实还很年轻,建院60年只能算是“芳龄”。但她的历史中,仍然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意义。

日月盈昃,晨宿列张。60载风华,一种精神从未远去,这种精神,穿越时光的隧道,支撑着变化中的新华,那就是:不畏艰辛、胸怀大局、敢为人先的新华创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新华今天的模样。

在上海这座风云际会的国际大都市中,新华医院依然那么沉静安详、雄伟端庄、朴素仁慈,在都市的喧嚣中昂然伫立,默默地为人民健康而坚守,传送着杏林春暖的脉脉温情。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