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改革开放40年来,为什么党和国家把制度建设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分享至:
 (42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保权 2018-08-27 06:40
摘要: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探索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抓手之一,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制度建设对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对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对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是制度强国,制度强则国强,制度弱则国弱。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首先,明确了制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探索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邓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他还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建设历史上把制度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相提并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这都表明,党和国家把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制度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维度,而且还是影响乃至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

 

其次,确立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制度建设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第一个宣言书中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使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建设始终沿着民主和法治的轨道前进。他在改革开放第二个宣言书中提出了制度成熟与定型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党的领导对制度体系和法治体系建设的统领作用,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而言,制度建设的目标与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目标”相一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三,清晰界定了制度建设的结构与层次。四十年来,制度建设紧紧围绕着党的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及其关系展开,极大地促进了政党关系、党政关系、党法关系、政社关系和政企关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运作。党的十二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十四大报告决定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报告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所有这些都是影响当代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特别是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为日后确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打开了窗口。进入新世纪以来,制度建设的视野更为开阔,更加重视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多维向度发展,并努力实现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这个有机统一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在新中国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使制度建设的结构和层次变得十分清晰和明了。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充分释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因而也是推动这一制度不断发展进步最为深厚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于发展,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这一切都根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制度立国、制度兴国和制度强国呈现出了新气象。制度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妥善处理了三个方面的关系。

 

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的关系。改革开放每向前推进一步,都伴随着制度的创造、成长和发展。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先后把民主、法治、自由、人权、治理等纳入了制度建设的主流话语体系之中,并赋予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实现了对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的合理继承、改造和发展。四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硕果累累,一次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经济领域的市场经济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政治领域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国家监察制度等应运而生。制度创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制度建设是体制机制的合理扬弃过程,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交相辉映,共同织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与进步的华丽篇章。

 

制度理念、制度形态、制度体系的关系。党和国家牢牢坚守制度创新与建设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塑造制度理性,不断拓展制度形态,健全制度体系,以期实现制度效能的最大化。在制度理念上,始终把坚持民主与法治导向、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注重适度分权、保护人权等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尽力推进民主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制度形态上,注意发挥制度、法律、体制、机制、政策在治国理政中的综合作用,灵活运用这些治国理政的重要杠杆和工具。在制度体系上,注重党内法规体系、国家法律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均衡与协调发展,着眼于形成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由此可见,制度理念不仅对制度形态和制度体系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步增强,而且转化为制度形态和制度体系的速度和节奏也在加快。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制度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虽说这一原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但也是普遍适用于党和国家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制度建设的原则要求。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逻辑,原因在于,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治是任何一个重要领域的制度建设都无法回避的三个支点。这其中,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关键,依法治国是基本立足点。离开这三个支点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任何领域的制度建设都不可能是健全的、完备的。同样,如果不把这三个支点的综合优势全面而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国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制度建设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制度建设始终围绕着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治国理政的主轴展开,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和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周密部署、科学配套、协同推进、协调发展,从而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能否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验,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能否一抓到底,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长期以来,党中央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三重一大”制度、纪检派驻制度、巡视巡察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为更好推进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政治原则上,除了继续完善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度和议事决策制度外,更加重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在原有党建框架基础上突出强调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的作用,有力提升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度建设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及时回应改革开放遇到的问题,及时吸纳和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制度建设为确立和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理顺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巩固和拓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整个国家的制度和法治体系越来越周密、精细、管用,各方面制度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由此增进了社会和谐程度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程度。总体看来,党和国家各方面制度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协调性大幅提高,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对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支撑、润色和滋补作用不断增强。

 

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社会建设的规律。制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已成为党和政府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关键之举。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建设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把社会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视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上也体现了党、国家、社会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党和国家推动制度建设迈上更高水平的行动指南。他着重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面向未来,制度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维护党和国家根本制度,深化和拓展各项基本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创新和发展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制度,不断增进整个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逐步满足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都还需要全党全国上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