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交汇点评︱破除头衔“虚名”,回归学术初心

转自:交汇点 2024-05-09 14:26:09

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这一称号引发的话题被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其背后所影射的“克莱登大学”文凭与头衔现象值得深思。在学术界,获得一个国际认可的荣誉无疑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但是当学术荣誉沦为“买卖”,成了“皇帝的新衣”,就可能对学术乃至社会造成损害。

目前,网上关于“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越来越多的质疑声音浮出水面。一些网友甚至调侃,这个所谓的“欧洲自然科学院”和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如出一辙,沦为笑柄。抛开“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身份的真假不谈,该事件能够引起热议,根源还是公众对当下普遍存在的一些学者盲目崇拜学术头衔,尤其是外国机构学术“虚名”现象的不满。

外国学术头衔为何令众多学者趋之若鹜?假头衔又为何有其“生存土壤”?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术信息的不对称性”,一旦挂上看似权威的外国学术机构的头衔,相比于让普通人看不大懂的学术课题和成果,头衔更容易得到学术以外单位或人群的认可与追捧,从而让造假者有机可乘、有利可图;其次,在学术领域,因缺乏对国外学术机构权威性的认证与监管,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头衔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无从考证,也给造假者留下运作空间,甚至形成产业链,明码标价售卖。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然而,当学者过分追求学术荣誉,可能会将研究目标偏离到追名逐利上,从而失去学术研究的纯粹性。学术荣誉其实也是学术诚信的一种外在表达,是对学者长期坚守学术诚信、持续贡献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因此,学术荣誉亟需一个“净化”机制护航,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认证监管确保其真实性,公布一些名不副实、弄虚作假的“学术头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减少对学术头衔和身份的盲目追求。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氛围下,打破学术头衔造假,给甘坐冷板凳,潜心做研究的学者创造一个安静、透明的学术环境,更显得迫切而紧要。(胡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