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兴事件”让我们感到“芯痛”,高技术研发体系究竟有哪些短板要补?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庆桥 2018-04-26 06:41
摘要: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当然重要,但攻克已经不是国际科技前沿、但却是卡我们脖子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对于中国的发展更为重要、更为紧迫,意义也更为重大。

​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峡大坝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实现的。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就当前而言,加强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当务之急。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键领域技术研究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日前美国对中兴的7年“封杀”让国人对于芯片产业的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

 

首先,必须统筹解决高技术研发系统化配套能力薄弱这个关键问题。对于核心技术来说,科学原理大家都是清楚的,关键是如何实现的问题。从科学原理到具体的高技术产品,中间的链条和环节很多很长,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更不能缺失。拿芯片产业来说,从集成电路原理到生产出各种类型的芯片,中间过程需要的高精尖技术非常多,特别是芯片生产设备以及测试封装技术与设备等,都必须跟得上。只要有一个环节受阻,整个技术产业就会受阻。我国高端芯片产业之所以受制于人,从技术层面上讲,就在于关键生产设备、测试封装技术与工艺等还没有达到最先进水平。对于高技术研发而言,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构成一个高技术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多头并进,重点突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行的。解决系统化配套问题,是我国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

 

其次,必须克服国家高技术研发体系“九龙治水”局面。我国高技术研发涉及的部门非常多,比如科技部门、国防系统、产业部门、科学院、高校、国有及民营企业等。多部门重视某一高技术并给予研发投入,在理论上是有好处的,比如,既可以产生竞争,又有可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但实际上,在大家研发力量都不强而又投入分散的情况下,多头投入与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容易导致力量分散、各自为阵等。因此,新时代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尊重高技术研发规律,注重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合力,在国家层面建立高效有序的高技术研发体系。

 

第三,必须彻底扭转过分追求短期效益的研发导向。由于我国是后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技术需求旺盛,这会导致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层面对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效益的高新技术格外重视,因此那些在短时间内有望通过攻关取得突破的技术研发项目容易获得支持,而系统性的难度高的关键核心技术则容易“有选择性”地被避开。虽然国家层面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中长期关键技术研发计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打破地方和部门利益藩篱。二是就科研院所和企业而言,短平快的研发容易获得支持,其投入性价比高,院所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也高;“长难慢”的硬骨头,研发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其投入性价比低,院所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尤其是长期存在着“市场换技术”的路径依赖,购买发达国家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在我国大行其道。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么做有其合理性,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其弊端已暴露无遗。因此,在国家科技政策改革上,必须改变地方政府、产业部门、行业企业热衷追求短期效益的研发导向。

 

第四,必须尽快改变过分强调显性指标的评价导向。为什么短平快的研发能够大行其道呢?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重视显性指标,比如所谓的国际领先性、SCI论文数量及其影响因子、人才称号、短期经济效益等。显性的量化指标数据当然重要,但是,如果只看这些漂亮好看的量化指标数据,在行政主导资源的体制下,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必然“投其所好”,为量化指标数据而奋斗。要坚决防止把科技发展搞成“政绩工程”,科技研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醒认识。

 

第五,必须警惕“唯国际前沿”陷阱。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并跑、领跑“国际前沿”的呼声和政策导向逐渐强烈。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在高技术领域,很多核心技术、工艺、配方等都并非所谓的“国际前沿”,发达国家甚至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掌握进而视为绝密并垄断的核心技术,多数我们并没有掌握。而解决、攻克这些核心技术问题所需要的并不是“国际前沿”科学,更不是高大上的“高端论文”,甚至攻克这些核心技术都不具备发表“高端论文”的资格——因为人家早已攻克,它们早已不是“国际前沿”。当然,绝密高技术是没有人傻到拿出来发表的。因此,我们要打破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要以为不是国际前沿,就没有价值,就不值得做。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当然重要,但攻克已经不是国际科技前沿、但却是卡我们脖子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对于中国的发展更为重要、更为紧迫,意义也更为重大。因此,在进行科技评价时,一定要务实,要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要。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