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声音|葛剑雄: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精英?这绝无可能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8-02-23 06:41
摘要:现在国内有些人对外国其实是一知半解,动不动就说“人家美国孩子多轻松”。但事实上,想做精英的美国人轻松吗?

“中国今天的教育,已经是中国社会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全社会从政府到每个民众,从家长到孩子,从老一辈到小娃娃,都要想到我们怎么样在这个社会里找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最合适的位子。”在日前举行的2018复旦人文智慧课堂新年论坛上,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就中国的教育问题分享了他个人的一些观点。

 

讲到教育问题,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今天和未来。但在葛剑雄看来,很多现实问题及其在可预见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根源其实是从历史上来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如,关于科举制度。很多人认为,科举制度出不了人才。葛剑雄认为,其实这是没有真正了解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公务员,而不是要选拔什么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很多人拿李白说事,感叹李白怎么不考。在我看来,李白考了科举当了官,明天就得辞职,你看他哪像一个公务员,要么喝酒,要么就随心所欲,一直到晚年都不懂政治,这在将来是要出事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科举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相比之前的世袭制、察举制等,有它相对进步、公正的一面,所以存在了那么多年。那么,为什么到了光绪末年科举制被废掉了?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到了近代,政府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不限于那些只会念儒家经典的了。清朝政府在这方面也曾努力过,在没有废科举制前已经开设经济特科。中国古代“经济”这两个字不是现代语境中经济的含义,而是相当于今天的管理。以此类推,所谓“经济”人才,就是要选拔管理人才。要办洋务、办外交、开发船运,原来的人才不行了,专门开经济特科,就是要选拔这方面的人才。但是,这还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科举制度就变得不相适应了。因此,科举制度的存废都是有理由的,不能简单下结论。

 

毫无疑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今天中国的教育相比过去是一个巨大进步:文盲率已经是历史,教育普及率也很高。很多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走在比较前面的。但为什么大家谈起教育还是不满意呢?葛剑雄认为,原因有很多,关键是大多数家庭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其实,这是绝无可能的。即便是美国、德国、以色列等教育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做到的。即使本身已经是精英家庭,比如英国那些贵族家庭,有几个贵族能够几代延续的?那些延续下来继续拥有贵族身份的人,如果用我们的检验标准来衡量,又有几个是精英?在葛剑雄看来,精英是社会的少部分,多了就不叫精英了。而且凡是真正的精英,必定本人是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学钢琴,要通过考级,哪怕考到九级,都是可能的,但是你要培养一个郎朗,或者培养一个刘诗昆,如果孩子不具有天赋,那是不可能的。”另外,具备天赋条件的人,自己必须刻苦、努力、奉献,最终才有可能成为精英。他认为,现在国内有些人对外国其实是一知半解,动不动就说“人家美国孩子多轻松”。但事实上,想做精英的美国人轻松吗?一点不轻松,上各种培训班、请家庭教师,一样也不能少,花费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那么有没有轻松一点的?当然有。比如做超市售货员,或者报名做警察,这样的目标相比做精英,当然压力小很多,相对就比较轻松了。

 

事实上,全世界范围内那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教育分流。大家不必都要进名校,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努力慢慢提升,这个就是终身教育。葛剑雄认为,人真正要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不在于一定要成为社会的精英。即便是社会精英,也可以根据自己真正的需求去转变。而所谓真正的幸福,就是通过教育提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之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随心所欲不是取决于物质条件,更大的方面取决于人的精神去向。他特别指出,我们讲的教育应该是一个覆盖所有人群的教育,而不是狭义的学历、学位、知识的教育。一个人需要知识,需要技能,但是更需要懂得怎么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化比早教、胎教更加重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