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清华校长为何说,基础研究投入低是“要命的”?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17-09-23 21:40
摘要:基础研究位于科技创新链的源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方面投入如果较为薄弱,科技创新会沦为“无源之水”

在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三位演讲嘉宾都提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邱勇还直言:“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研究与开发)的比重还很低,这是要命的。”近年来,多位两院院士呼吁加强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邱院士此番提出这个不算新的问题,看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仍有待提高。同时,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基础研究位于科技创新链的源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方面投入如果较为薄弱,科技创新会沦为“无源之水”;如果很强,创新活动就具有可持续性和颠覆性。数据显示,过去十余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一度呈下降趋势,曾降至4.7%,而美、英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大多在15%至30%。

 

 

好在我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昨天的论坛主旨演讲中透露:在2016—2017年国家研发计划项目中,基础研究类占比超过34%;而且我国已建成上海光源、FAST天文望远镜等一批重大科技设施,为国内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开放平台。由此可见,“要命”的警报正在解除,当然,我们还要继续缩小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

 

 

除了提高政府投入,投入机制的改革也很重要。不少科技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看到项目式资助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局限性。项目式资助的基本操作模式是:政府先发布指南,再对科研团队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立项,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然而,很多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特点,与项目式资助有不契合之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机构式资助应成为一种有益补充,这种模式是对优秀科研机构进行长周期的稳定性资助,让科研人员在有充足经费的环境中,进行长期研究,每3—5年接受一次大的考核。为了助力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颠覆性成果,机构式资助值得在我国进一步推广。

 

文字编辑:黄海华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