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藏族失明少女寻梦上海圆了歌唱梦,对“妈妈导师”说“最喜欢红色”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7-06-26 20:31
摘要:3年前的那个秋天 ,当小玉珍平生第一次走进琴房,就是唱的这首歌把于丽红和她的学生们唱哭了。

尽管她刚出生就失去了光明,但她却说“我最喜欢红色”。可能,这是儿时大人们为她最常搭配的衣着颜色;也可能,这是为她启蒙的民族声乐老师姓名中的颜色……

 

26日,藏族失明少女德庆玉珍,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一名特殊学生,登上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与义务带教她3年的女高音歌唱家、上音声歌系教授于丽红手挽着手,一同唱起《一个妈妈的女儿》,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令全场为之动容。3年前的那个秋天 ,当小玉珍平生第一次走进琴房,就是唱的这首歌把于丽红和她的学生们唱哭了。

 

那时,这个拥有好声音的16岁盲童,唱着清扬的藏族牧歌,从藏北高原到上海寻梦,沪上名医名师为她爱心接力,尽管没能圆她复明的光明梦,却开启了她关于歌唱的圆梦之旅。如今,小玉珍凭借超过不少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水平,有望进入上音附中就读,正式走上专业培养之路。当晚,她的舅舅从西藏带来100条哈达,献给这场学习汇报音乐会的参演师生。

贴身贴面手把手“摸索”

 

安多草原上,小玉珍生下7天便高烧不止,连续病了3个月,不幸双目失明。她听着牛羊叫,听着风吹草,最喜欢在大草原上放声高歌。

 

“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轻易地分辨白天黑夜,就能准确地在人群中牵住你的手……”一位失明歌手创作的《我是你的眼》成了小玉珍的名曲。她曾用这首歌,感恩玉佛禅寺接济她来沪的慈善之举,感激九院眼科名医为她眼球整形修复,也感谢市盲童学校招她入读初中……

带着60年来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这一传统,上音接收了这名少数民族盲生,于丽红教授像“妈妈导师”那样帮助她进修声乐。然而,与于丽红带教的其他学生都不同,老师无法让她观察嘴形及其气息变化,甚至无法用红色那种形象化的语言来形容音色,小玉珍也根本看不见琴房镜子中自己唱歌的模样。

 

但于丽红与小玉珍摸索出了独特的教学方式,那便是真正手把手的“摸索”。“老师,你怎么比我想象得胖啊?”“老师,你的眼睛好大,嘴也好大啊!”小玉珍摸着老师的腰腹丹田,摸着老师的嘴角开合、下巴张弛,甚至摸出了老师眉头的美人痣,这样她才有了“气韵生动”的真实触感。

 

每周五几乎雷打不动,小玉珍被从盲校接往上音上课。教学楼小琴房里,于丽红一边请学生弹琴伴奏,一边抚着小玉珍的小手,贴在自己身上各个部位,让其感受运气发声。有时,两人的手又叠放在小玉珍身上,再一次切肤感受。“来,肩膀放松,漂亮!”“吸气、顶气,一直顶、不准漏。”“虚了,要实,再来!”

小玉珍与老师于丽红一起演唱。

 

突破新音区也不失原生态

 

从前,小玉珍只是从录音带中自学歌唱,尽管上天关闭了她的双眼,却打开了她的歌喉,带来了高原上笔直入耳的天然嗓音。

 

于丽红教授擅长民族唱法,她深知绝不能改变玉珍歌声的原生态和民族风,但又必须用专业技法、按歌手标准,让她苦练唱功、扩大音域。通常,一个科班出身的声乐专业学生,要学5年才毕业。有时为了升高一个“半音”,就要练上一年。

 

边弹边唱,于丽红带着小玉珍不断向上突破,让她接受一系列的音乐肌肉训练,每一块相关肌肉都参与在歌声中,形成一种惯性,变为一种自然。这个过程有点像健身,小玉珍总是闭着双眼,却也乐在其中。

 

渐渐地,小玉珍唱进了新的音区。“我以前都是喊着唱,唱两三首就唱不动了。”功夫不负,小玉珍的个性从很腼腆到放得开,嗓音条件也今非昔比。于丽红自信地说,小玉珍学会了科学用嗓,可以健康而长久地纵情歌唱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基本完成”。她坦言,尽管各方爱心人士有为小玉珍出学费,但她愿意将这些钱用在为她日后出专辑方面。

 

14首曲目组成的音乐会上,从藏族民歌《牧歌》《檀香叶》《扎拉西巴休》,到《北京的金山上》《再唱山歌给党听》《爱的奉献》,与小玉珍联袂演出的于丽红以专业水准评价道,在真声更多的藏歌“原味”中,小玉珍又适当地混声,进步成长了许多许多。上世纪60年代最早收集并合作改编《北京的金山上》的男高音歌唱家、上音教授常留柱也表示,小玉珍的歌声融合民族和美声唱法,从孩童般变得更开阔。

小玉珍和师生们一起合影。

 

回家乡把好心带给小伙伴

 

于丽红琴房门口贴的课程表上,她带教十几名本科生、研究生,把一周课表排得满满的,而小玉珍也成了“于家军”的一员。从学习到生活,学校统战部牵头组织了一支师生爱心团队,关心帮助小玉珍饮食起居方方面面。“于家军”的学姐们都是主力成员,陪伴小玉珍度过每一个“音乐周末”。

 

不止于周五,“小老师”常给小玉珍“开小灶”,不仅包括捎上披萨、水果和零食,还包括为她双休日的寺院住处配上了钢琴,帮她听唱记谱,进行课外学习。她们希望,积累一本适合玉珍演唱的歌谱,并将其中部分制成盲文,为培养更多盲人歌手打基础。事实上,今晚音乐会上,就有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富有音乐天赋的特殊视障学生,以及盲校民乐队为玉珍同学带来友情演出。

小玉珍与于丽红在音乐会前交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徐瑞哲  摄

 

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上音培养特殊学生,正是1956年创办民族班以来的传统传承和使命担当。就在上个世纪,上音民族声乐教育家、民族声乐专业创始人之一王品素教授,悉心栽培一位来自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她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迄今一甲子,上音共为36个民族、4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近千名优秀艺术人才,去年上音统战部还被评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与那么多好心人在一起,远在家乡的牧民爸妈应该放心开心了。”小玉珍更希望,在今后3年学有所成,成为音乐小老师并回到西藏,让更多有好嗓子的小伙伴一圆歌唱梦。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