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平移让路、拆迁叫停,沪西老商业区域改造老建筑竟有这么多波折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柯 栾吟之 2017-05-16 13:07
摘要:由于用地的需求,一些老建筑的所在位置影响到了新项目的建设,但为了维护一栋建筑而放弃全盘方案却得不偿失,于是对原建筑平移成为时下的一种对策。

老建筑的拆与留,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难题。城市发展需要土地资源,已然占用着土地的老建筑往往难以发挥经济效益,甚至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修葺维护,几乎每一处古迹老宅的拆除工程都在一片在争议声中陷入两难。然而随着城市规划理念的进步,“城市更新”方式逐步被接受,在保护老建筑的基础上强化城市功能,非常适用于老建筑的维护。

 

苏州河畔的长寿商业商务区,作为沪西的老住宅区、老工业区、老商业区,也遗留着多处历史古迹,但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老建筑也曾面临着各种生存与发展的瓶颈,但在不同的维护手段下,它们又得以更新重生。

 

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

平移让路,展现更加面貌

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曾经被西康路桥遮挡,不能完整展现南立面全貌,经过平移和维护后,原建筑得以更好地展现和保存。

由于用地的需求,一些老建筑的所在位置影响到了新项目的建设,但为了维护一栋建筑而放弃全盘方案却得不偿失,于是对原建筑平移成为时下的一种对策。

 

平移建筑物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术,原理与将重物水平移动相似,主要是将建筑物在某一水平面切断,使其与基础分离变成一个可搬动的“重物”;在建筑物切断处设置托换梁,形成一个可移动托梁;在就位处设置新基础;在新旧基础间设置行走轨道梁;安装行走机构,施加外加动力将建筑物移动;就位后拆除行走机构进行上下结构连接,至此平移完成。

 

这项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至今已在国内运用于上百栋建筑的平移,也使得中国建筑物平移技术日趋精湛,领先世界。单在上海就已有十余项对老建筑的平移保护案例。为了拓宽外滩道路,1993年外滩气象信号塔的平移令上海人第一次见识到了这种“搬家”技术。施工部门用一天几厘米的速度,成功地将这座建于1907年的建筑向东南移动了二十余米而没有丝毫损坏,在当时是一大空前创举。其后2002年体型更庞大的上海音乐厅平移也轰动一时。

 

而仅在长寿商务区,就有着两处老建筑平移的案例。2009年,位于光复西路145号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启动平移。这栋建筑建于1926年,解放后曾作为上海市第一粮食采购供应站主楼。建筑物二层和三层各有一座阳台,雕花铁栏杆穿插其中,带着几分西式韵味。

 

由于沿苏州河的光复西路需要拓宽,而该历史建筑正好位于拓宽工程实施范围内,同时又过于靠近西康路桥而被桥遮挡,不能完整展现建筑最具历史感的南立面全貌,于是决定将整栋建筑向西移动50米,到位后再顺时针旋转16度,以获得更好的观赏视角。另外,这栋“高龄”面粉厂大楼已超过现行规范规定的正常使用期,且结构质量较差。房屋内墙开裂情况比较普遍,局部有严重的粉刷脱落和霉变。建筑重量达2000多吨,施工规模在当时仅次于上海音乐厅平移。

 

工程先是将建筑物与原基础脱离。建筑物底部设置了106台千斤顶,产生3300吨的动力将建筑物整体顶升1米。建筑物被设置了100多个受力点,其下部还安装有托盘,顶升时建筑物连同托盘一起被顶起;顶升成功后,托盘下部安装7根滑道,然后开始平移顶推。工程另一大难点是平移后的“转身”,就此平移滑道还要加宽,建筑物角上还得安装多个旋转轴,对建筑物实行“前拉后推”,使建筑物得以顺时针旋转。

 

担任施工的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公司,此前已实施了刘长胜故居和上海音乐厅的平移工程。“落户”新址后,工程又为建筑南立面及依稀留下的壁饰进行了修缮保护,并对内部结构做装饰整修,注入现代建筑风格元素。为使老建筑能“延年益寿”,施工者还做了维修加固,更换屋面瓦,加入防水层。

 

现在站在附近的镇坪路桥、西康路桥上,都能欣赏到这栋老建筑,墙面上“福新第三面粉厂”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建筑的“修旧如旧”也吸引着商户的入驻,2015年,教育连锁集团精锐教育总部迁址其中,为长寿商务区带来新活力。

 

玉佛禅寺:

重建平移腾空间,消除安全隐患

面对每年150万人次的客流,玉佛禅寺的旧有格局和建筑已难堪重负,而且寺内的消防通道、人流通道或缺失或设计不合理,也暴露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长寿地区的第二件平移案例则是普陀区的地标之一玉佛禅寺。寺院创始于1882年,因供奉的缅甸玉佛而名扬海内外。现存建筑是1918年由江湾迁至安远路后始建,并于1928年完工。每逢初一、十五及节庆日,前来烧香祈福的市民总是人山人海,每年客流量有150万人次,而大年夜到大年初一的一天一夜,客流量可达到10万人次,对砖木结构的寺庙建筑来说实在难堪重负。

 

由于建成年份远超砖木建筑的安全使用年限,并且寺内的消防通道、人流通道或缺失或设计不合理,玉佛禅寺每逢重大节假日都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虫蛀、开裂、变形等建筑结构安全隐患。在供奉有玉佛坐像的玉佛楼,虽然寺方已经严格限制参观人数,但仍然不堪重负,楼房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倾斜。而且,由于近年来周边建起大量高层建筑,也加剧了地面沉降,使这座百年建筑的抗震能力有所减弱。

 

由此,玉佛禅寺于2014年拉开了为期五年的“保护性修缮”工程。在总体布局上,根据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寺院保留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两座建筑,天王殿原地不动,大雄宝殿向北移约30米,中间增设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之间为28.6米,比原来的15米增加了近一倍,殿前广场面积将从原来的约495平方米扩大到995平方米。大雄宝殿为单层建筑,东西长五间,面阔为24米,南北深六间,进深18.34米,脊高18.27米。平移工程预计于今年启动,依旧由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平移工程的施工方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公司操持。

 

另外,根据房屋检测报告,东西厢房、玉佛楼均存在建筑结构整体倾斜、木构件老化等安全隐患,这些建筑将拆除重建,整体提高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指标。目前,东西厢房各殿改建工程已陆续于去年完工,整个修缮过程坚持“木构伽蓝、尊古融新”的原则,最大限度尊重百年寺院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按照玉佛禅寺现有的江南明清建筑风格,以传统木结构《营造法原》制式予以建设。

 

上海啤酒公司旧址:

拆迁被叫停,保留工业遗产

作为邬达克的经典之作,啤酒公司旧址得以留存,并迎来新生,并成为集公共休闲、绿地观赏、历史文脉、环保教育于一体的梦清园。

今天的梦清园在上海有着不小的知名度,其原因不止在于这是一处由老厂房改造的环保主题公园,更因为这里留存的上海啤酒厂旧址建筑出自邬达克之手。但许多人不知道,这些老建筑曾险些被拆毁。

 

1912年,德商在江宁路创办了上海第一家啤酒厂——顺和啤酒厂,即联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友啤(UB)”牌啤酒。1919年,挪威人汉巽将其收购,更名斯堪脱维亚啤酒厂,沿用“友啤”商标。1935年,英商并购后更名为上海啤酒有限公司,继续使用“友啤”商标,并发展成远东最大的啤酒工厂。宜昌路厂址于1935年建成投产,由利源和营造厂承建,是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两个大型工业建筑之一。马蹄形新厂近3万平方米,有酿造楼、灌装楼、仓库、办公楼和发电间,产能达到500万瓶,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厂商。

 

说起上海老建筑,邬达克是不得不提的。这位匈牙利设计师从1918年来到上海至1947年离开,期间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半数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中就包括“远东第一高楼”国家饭店、“远东第一影院”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武康大楼、市三女中等经典地标。

 

2002年,人们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还缺少认识,为了建造大型生态绿地“梦清园”,政府部门就曾拟拆除啤酒厂全部建筑,计划在苏州河宜昌路段建造生态绿地和纪念馆,介绍苏州河历史和环境整治的历程。

 

就在厂房拆除进行到一半时,被主张旧址保护的官员和学者们叫停了。之后,同济大学黄一如教授应邀设计方案,以保护还未拆掉的几座啤酒厂建筑。此时,酿造楼已由九层拆为五层,主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钢制门窗已被啤酒厂工人当废铁变卖;设计图纸资料缺失不全。所幸,他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一本1942年印制的啤酒厂纪念册,以上面刊载的老照片作为设计参考。

 

最终,经过5轮专家认证会,保护方案终于通过。啤酒厂的灌装楼被改造为苏州河展示中心,酿造楼变身啤酒吧(现为婚庆会所),办公楼继续用作办公。邬达克工业设计的经典之作终于得以幸存,并迎来新生,成为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史上一枚经典案例。

 

梦清园也是一个水环境治理的典范。园内水系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对采自苏州河的活水集自然能曝气复氧、微生物治理、水生植物净化、水生态重建与优化等景观河流水质改善与水体修复技术,形成水生植物净化与生态改善的成套技术和系统。整个系统由折水间、芦苇湿地、氧屏障、中湖和下湖(沉水植物)和清洁能源曝气复氧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耗氧物和氨氮。水质得到了净化和改善。经过处理后的河水流入1500平米的人工湖,此时水质已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市民可在此戏水、亲水,终水也将循环回用、用于公园的清洗、灌溉,或流回苏州河。

 

梦清园地下6米深处还有一个有效容积达25000立方米的调蓄池,用于在降雨期间收集较脏的初期雨水。待雨水停后,当排水管内有能力排水时,调蓄池通过泵将雨水送入排水管网缓慢地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一座公园集公共休闲、绿地观赏、历史文脉、环保教育于一体,这在全市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的。

 

中华书局印刷厂旧址:

转型创意园区,保留工厂原貌

在对中华1912创意产业园的改造中,建设方将外立面恢复成灰色水泥拉毛的建筑表面,将窗户全部恢复为钢窗,力求重新呈现1935年建成时的原形。

不同于上海啤酒厂的“生态化”道路,澳门路477号的中华1912则是对老建筑总体保留,转换业态,做创意商务办公。

 

这座沿街老厂房前身是1935年建造的中华书局总厂,解放后转变为中华印刷厂,并于2008年搬离市区,此后经“修旧如旧”和“可恢复性”的改建,转型为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为纪念创办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园区被命名为“中华1912”。创意园以延续中华书局文脉为己任,继续立足于出版领域,但将出版外延扩大为“大出版”服务,业务涵盖传统出版、图书、杂志、媒体以及电子出版、电视、电影、戏曲、动漫等。

 

在厂房改建过程中,项目负责方对原址的外装修改造力求恢复1935年建成时的建筑原型,特地从上海档案馆找来当时英国Brandt&Rodgers公司设计的蓝本,邀请留英华裔建筑师亲自操刀,尽可能恢复其原貌,但同时也引入了当下英国建筑流行的设计元素,以使其符合今天大众的审美。

 

建筑外立面完全依照当时的蓝图进行全面修缮,将上世纪50至70年代新增的马赛克、80-90年代贴的瓷质面砖全部去除,恢复成灰色水泥拉毛的建筑表面;保留30年代留下的楼梯、水槽和栏杆扶手,通过特殊工艺使其翻新;将经过几十年变迁的多种材质的窗户全部恢复为当时的钢窗,甚至连铜把手也照原样定做恢复。在内装修方面,基于“可恢复性改造”,采用的材料全部为防水防火隔音效果好的材料,又易于拆除,不破坏建筑的结构。


本文图片由长寿商务区提供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