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发一篇论文交3万多元!我国大量科研经费流入国外期刊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17-04-27 22:16
摘要:科研论文在国内还是国外期刊发表,事关我国的‘话语权’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不断扩大它们的国际影响力,再也不能让大量经费汇入国外学术期刊的账户了!

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撤销107篇涉嫌造假论文一事,近日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江晓原,在新媒体“三思派”发表文章《应该尽快公布“掠夺性期刊”黑名单》,让这一事件朝着某种“剧情反转”方向发展。他认为,在我们把板子打在“学术不诚信”“临床医生职称晋升制度不合理”后,也应该研究一下《肿瘤生物学》是一份什么样的期刊,进而对国外“掠夺性期刊”进行调查。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杜德斌表示认同,并指出:我们应鼓励科研人员将国内期刊作为论文发表的首选,遏制近年来大量科研经费“汇入国外学术期刊账户”的局面。

 

国外“掠夺性期刊”大量存在

《肿瘤生物学》是一份月刊,江晓原通过这份期刊的官网查询,抽取了2016年第一期,发现它刊发的论文多达150篇。官网还显示,在2010—2016年6年间,这份杂志共刊登了5380篇论文。而据我国一本知名刊物披露的信息,《肿瘤生物学》刊登每篇文章,都会收取版面费1500美元。照此估算,过去6年,这份期刊的版面费收入超过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

《肿瘤生物学》官网显示:每篇论文收取版面费1500美元

 

“收版面费不是这本杂志的罪状,因为国际上,许多严肃学术期刊是收取版面费的。”江晓原解释说,“问题在于,《肿瘤生物学》每期刊登大量论文,篇幅巨大,而且收取高额版面费,审稿却不严肃认真,放任涉嫌造假论文的长期存在。”因此,他断定这是一份国际学术界普遍谴责的“掠夺性期刊”。

《肿瘤生物学》杂志封面

 

今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掠夺性期刊招聘虚假编辑》,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波兰、英国、德国的4名学者虚构了一个人物“Anna O. Szust博士”(O szust在波兰语里的意思是骗子),向数百份期刊投递编辑职位申请,坐等“掠夺性期刊”上钩。结果6个月内,有48份期刊回复,表示任命“骗子博士”为编辑,并发了聘书,其中4份期刊甚至任命她为主编。这些期刊体现了“掠夺性”的一大特征:没有严格的审查流程,对编辑人选、同行评议真伪、论文质量皆是如此。

 

建议公布“掠夺性期刊”黑名单

 

江晓原说,《肿瘤生物学》的恶劣之处还在于,收取大量版面费后,为了让自己的生意“可持续”地进行,就在某个时候搞一出“撤销论文”的把戏。这样既赚了中国医生的钱,又通过损害他们的声誉来装点自己的“学术声誉”。“说得粗俗点,这是当了婊子,又立牌坊的行径!”

 

诚然,107篇论文被撤销的直接原因,是国内医生通过论文中介机构向国外杂志投论文,而一些中介机构很不诚信;其深层原因,是长期以来,国内医生职称晋升制度搞“一刀切”,要求临床医生发论文,甚至在国际期刊上发论文的规定不够合理。然而,一些学者指出,《肿瘤生物学》等国际“掠夺性期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江晓原建议,有关部门(如教育部)可尽快组织调查,公布一份国外“掠夺性期刊”黑名单。今后,我国作者在“上榜”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算学术成果,所付版面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这么做,也是遏制国内科研经费浪费的有效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肿瘤生物学》属于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这意味着,SCI期刊其实良莠不齐。制订并公布“掠夺性期刊”名单,有助于我们区别对待SCI期刊。

 

大量经费流入“开放存取”期刊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工作人员介绍,施普林格集团曾是《肿瘤生物学》的出版人,2016年底与瑞典一家学会的合同到期后,不再担任出版人。施普林格集团是否认同江晓原披露的有关《肿瘤生物学》的信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中午通过邮件,向该集团欧洲新闻发言人提了多个问题。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在杜德斌看来,无论有关这份期刊的信息准确与否,“由我国权威部门制订并公布国外‘掠夺性期刊’名单”这一建议,总是可取的。此外,我们不但要重视“掠夺性期刊”对我国科研经费的攫取,还要重视外国学术期刊整体上向我国论文作者收取大量版面费的现状。

 

2015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讲师林贤祖发表了一篇文章《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的论文版面费,触目惊心》,引起中央领导关注。文章写道:“随着这十几年来的国际学术出版界大变革,许多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了中国的巨大市场,打着‘开放存取’旗号,开始大肆征收版面费。由于自卑情结,国人和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对国外论文十分青睐,许多人通过科研经费报销向国外期刊缴纳巨额版面费,使自己一文不值的论文变成印刷品!保守估计,每年,学术界向国外出版商‘进贡’的论文版面费总计有数十亿之多,触目惊心!”

 

据了解,这篇措辞激烈的文章在学术界有一定争议。杜德斌持基本认同此文观点,他解释说,“开放存取”(OA)有别于传统的“付费订阅”出版模式,是在互联网上开放出版资源、数据库,让所有用户免费下载传播。目前,绝大部分“开放存取”出版商都要求作者支付版面费,由于迎合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发表论文的巨大需求,往往可以获得高额收益。

 

今天,在一个科技人员微信群里,复旦大学的一位科学家晒出了他收到的单子:知名“开放存取”期刊《自然—通讯》委托北京一家企业,向他收取人民币33100元出版费用,表示付费后,论文即可出版,并会开具抬头为复旦大学的发票。“3万多元,好贵!”这位科学家“吐槽”说。上海交大一位教授点评道:“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现在一年发3000多篇文章,向着泛滥化大步前进。”

《自然—通讯》官网(截屏画面)

 

面对这种现状,杜德斌认为,我国相关部门和学术界应鼓励科研人员将国内期刊作为论文发表的首选,而且不必强求用英文。“科研论文在国内还是国外期刊发表,事关我国的‘话语权’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不断扩大它们的国际影响力,再也不能让大量经费汇入国外学术期刊的账户了!”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