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致匠心③ | 季国安:千锤百炼不断突破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静 2017-04-27 16:22
摘要: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找季师傅,季师傅就是定心丸


身高1米58的他,吊装过相当于国际饭店高的“塔王”。

 

体重不满百斤的他,吊装过468吨、足有篮球场大小的行车。

 

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成为了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

 

季国安,原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第一工程队起重班班长,人称“吊装大王”。

 

1995年,他获得首届全国中华技能大奖。当年,这个我国劳动技能类最高奖项,全国仅10人获奖,他是上海唯一。

 

从农家子弟到“吊装大王”,他的一路走来,既是专业技能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更是一颗匠心的千锤百炼。
 

尽管已退休多年,季国安仍反复做着同一个梦。
   

梦里依稀,又回到了熟悉的场景:
   

缆绳从四面八方牵拉着黄色把杆,高高地耸立着。等待起吊的庞然大物“横卧”在把杆脚下,有时是70余米的高塔,有时是几百吨重的行车。
   

这是起重安装的最后环节。工人们各就各位,卷扬机、起吊机等也准备就绪。现场百来号人,静默无声,瞩目着最关键的一刻。
   

季国安站在视野最佳的地方,现场的空间、尺寸他都了如指掌,即将实施的步骤在他头脑中已演练了无数遍。
   

“吊装正式开始!”
   

季国安的声音洪亮地响起:“卷扬机1号、2号……8号就位!”对讲机里传来各台机器的进度,季国安迅速反馈,同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起吊物,随着它的移动发出一条条指令,确保它每时每刻都在预定的路线上,随时保持平衡。
   

约一个多小时候后,“庞然大物”稳稳地落在预定位置上,季国安的眉头才在梦里舒展开来。


“牛吃蟹”

“牛吃蟹”,浦东俚语,意思近于“赶鸭子上架”。这三个字,季国安用来形容自己当上起重工的那一刻。
   

1943年,季国安出生于浦东北蔡,祖辈务农。6岁时母亲病逝,兄妹4人靠父亲拉扯长大。季国安统共念了4年书,小学没毕业就回家种地了。1965年,上海建工局基础公司招工,季国安成了一名土木基建工人。1970年,他27岁,调入安装公司第一工程队,成了一名起重工。
   

搞土建,主要靠体力;起重安装则不同,数学、力学、材料学,计算、绘图等等,都要懂。没学过数学的季国安,头一次看见“x”“y”“z”,如坠云里。
   

遭遇困难的不只季国安一个人。这批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大都出身贫寒,文化程度较低。好在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吃苦耐劳。
   

进入一分公司,季国安从学徒做起。公司办了培训班,由同济大学进修回来的工友授课,突击培训。
   

白天在工地已经十分辛苦。季国安个子瘦小,身高仅1米58,体重90多斤,常常要扛2米2长、130多斤的枕木,一天下来腰酸腿疼。但到了晚上,或者天气不好不能开工,季国安仍准点出现在课堂。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季国安拿出“牛劲”来“啃螃蟹”———听不懂,向读过高中的工友请教;老师来不及教,自己买来书自学;别人喝酒打牌,他不是在加班就是在自己琢磨。就这样边干边学,经年累月,渐渐地成为了技术骨干。

 

“讲规矩”
   

1979年,季国安当上了起重班班长。
   

虽然手下不过十来个人,但职责不小,大到制定施工方案、分配任务、把控进度、日常考核、奖金分配,小到班组成员的家庭琐事,一班之长,无异于“一家之长”。
   

如今的第一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顾俊辉,回忆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见到季国安,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每天收工季师傅都自己背工具。要知道,许多老师傅当了班长,脏活累活都叫手下人干。但季师傅照样亲力亲为,非常朴实。”
   

接手新项目,季国安也不像别的班长,一上来就谈钱,而是一门心思把“生活”做好,一到施工现场,就仔细观察,研究图纸。
   

起重安装是一个极有风险的高危工种,大型工业设备,动辄上百吨,安装精度要求高,误差不超过10厘米,且施工工序复杂,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之毫厘,轻则财产受损,重则性命交关。
   

季国安自知责任重大,脑袋里的“弦”时刻绷紧,尤其遇到重要的项目时,常常压力大到睡不着觉。有几年,兄弟单位出了事故,季国安既惊讶又自警,第一时间打听细节,分析事故原因,此后便常常挂在嘴边,引以为戒。
   

要确保安全,季国安深知,必须“讲规矩”,不能“瞎来来”。他坚守的原则是,该用什么装备就用什么装备,该用什么型号就用什么型号,该什么工序就什么工序,绝不偷工减料,随意改动。日常工作中,他也摸索出一套流程,严格遵守。上班头一件事,班组开会,任务分配到位,人人心里有数;下午开工前,再碰一次头,交代进度,互相通气;每天收工后,自己再把当天的情况“盘一盘”,明天有什么工作要点,一一捋顺。
   

时间一久,季国安的班组以“三清”闻名:环境清,施工工地不清洁不施工;方案清,施工方案班组工人不清不施工;状态清,任何人都不能带着情绪工作。规规矩矩、“生活清爽”的季国安班组,几十年来没有出过一次事故,成了班组建设的排头兵。

 

试试看

“季师傅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大心细。”第一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叶世龙这样评价。
   

因为“心细”,季国安才有底气,才敢胆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海的重大建设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上马,第一个环节就是安装工程设备。季国安率领班组南征北战,上海石化总厂、上海酒精总厂、上钢三厂等市政重点项目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汗水。
   

此时的许多项目,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都是过去从未遇到过。一些七八级工的老师傅,顾虑重重。但季国安从不挑三拣四、讨价还价。“‘生活’总归要做的!”当时仅为5级工的季国安说了三个字:“试试看。”
   

1992年,金山石化总厂需安装8万吨高压聚乙烯装置,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同类装置。由于车间环境限制,200吨吊机无法使用,季国安试着改进吊装方法、步骤和措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年,上海酒精总厂迁建,季国安前前后后忙碌了十个月,使用了独立把杆、单龙门把杆、双龙门把杆、吊机等8种吊装方法。有三台挪威进口的干燥机,需安装在车间中央2.2米高的基础上。每台干燥机重64吨,却因为空间原因,吊机无法吊装到位。挪威专家连连摇头:“只能拆屋顶了。”季国安熬了几宿,想出了“三步走”的办法:先从屋顶留孔吊入,再轨道滑移,最后龙门就位。安装现场,挪威专家先是张大了嘴巴,很快翘起了大拇指:“中国的机械化程度较低,但中国工人的技术是世界一流的。”
   

1994年,季国安率班组转战上钢三厂,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总共起吊38台行车,平均两天吊一台,创造了令人惊讶的速度。其中一台行车,自重468吨,是公司成立来安装的最重的行车。季国安将吊装方案前后修正了40多处,最终用了一小时二十分钟,将足有篮球场般大小的行车稳稳地吊装到30米高的轨道上,现场的人无不露出惊叹和钦佩的神色……

 

破难题

一次次“试试看”的季国安,“试”出了一个个创新工法,“试”出了起吊最高、起吊最重、施工速度最快等多项全国纪录,也“试”出了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
   

顾俊辉记得,有一次,另一个班组给设备抽芯,抽了三天没抽出来。请来季国安,一个多小时就抽了出来。“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找季师傅,季师傅就是定心丸”。
   

1995年,季国安获得首届中华技能大奖。这年,共有10位工人获得了这一全国生产技能最高奖,季国安是上海唯一一个。
   

然而,不曾料到的是,此时的安装市场已经悄然改变———随着城市发展,工业设备安装的需求萎缩,申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民用安装需求增大。高空安装,成为摆在季国安面前的新课题。
   

1996年,安装公司承接了第一个高层民用大楼的吊装任务———世贸大厦热泵吊装,季国安主动请缨。世贸大厦地处市中心,结构较为复杂:沿路是29米高的裙楼,29米至136米是大厦主楼,136米以上还有十米多高的向内缩进的楼层。此时,主楼幕墙玻璃已经安装完工,要把8吨重的热泵吊至146米的顶层,而且完全不触碰幕墙,颇有难度。何况,只能在夜间有限的时间里封路作业,更是难上加难。
   

为破解难题,季国安和他的起重班到现场实地测量多次,反复计算,最后确定了方案:用一台140吨的吊机在136米、146米的楼层上分立两根把杆,用两根导向索确保平稳度。那一天,夜深人静,道路封闭,照明灯下,吊装机器缓缓升起,季国安和同事们几乎是掐着秒表迅速完成了29米、136米、146米的“三级跳”。凌晨,当首辆公交车驶过马路,庞大的热泵已经在146米的高空安了家。

 

真本色

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吊装大王”……季国安获得的荣誉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
   

“我们这个行当,好多人越做越怕。”与季国安同批的一位老师傅,压力大到精神失常。也很少有人知道,季国安常常失眠。最久的一次,一连半年睡不好觉。
   

临近退休,季国安越来越理解当初那些老师傅的顾虑:工作了大半辈子,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何必还要再“搞事情”?但季国安想来想去还是那句话:“‘生活’总归要做的。”少一些为自己考虑的私心,多一些为工作着想的心思,就是一颗纯粹匠心的特质所在。
   

于是,“功成名就”的季国安,依然保持着朴素的工人本色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生活中仍然不事讲究,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但只要有大型的机械展览,他都要去参观学习。唯一不同的是,劳模身份被他好好“利用”起来———不是享受待遇,而是到全国考察、学习,开拓视野。
   

2009年2月,万众瞩目的世博园进入了建设倒计时,重中之重的中国馆进入了安装决战期,中国馆共有四个核心筒体,每个筒体的面积有400平方米,垂直高度73.25米,空调管道、强电桥架、给排水管道、消防管道、风管……成千上百根管线,需要在春节前全部吊装完毕。万不得已,顾俊辉请已经退休的季国安“出山”,季国安二话不说,来了。
   

在这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里,66岁的季国安,每天骑1小时电瓶车,奔波于中国馆和北蔡之间。他和班组一道商量谋划,安排工序,将准确度和速度提了上去。筒体内垂直高度较大,吊装时容易左右摇摆甚至打转,碰撞管线。季国安提出拉一根导向索,既安全,又快速。工期紧迫,几十根小管子能不能同时吊?季国安又设计了“穿鞋戴帽”的方法,解决了难题。
   

除夕夜前,安装工程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向季师傅忙不迭地感谢———这才是上海工匠的真本色。


栏目主编:龚丹韵 正文图片:资料照片、张驰摄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