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早读 > 文章详情
早读│2月17日解放日报版面精粹 早点名@闵行君,九星市场今关闭
分享至:
 (10)
 (1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倪佳 2017-02-17 06:24
摘要:今天报纸头版再次关注闵行君。九星市场将于今天如期关闭。未来,九星将建设成闵行“新地标”,在能级和产业布局上建成高档商务区和住宅区……

  闵行君今日又上了解放日报头版。

  昨天下午,闵行七宝镇在九星地区转型改造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九星市场将在2月17日如期关闭,计划在6月30日前拆除市场内全部建筑。九星整体城市设计已完成初步方案,力争未来把九星地区建设成闵行的新地标,在能级和产业布局上建成高档商务区和住宅区。

  根据规划,未来,在九星地区东侧,将建设专业贸易集聚区和创意文化展示区,定位“家居建材”产业主题,打造上海家居建材新型交易的示范地、家居建材创意设计及总部办公的集中地、家居建材企业创新集聚孵化地,以及辐射周边区域的都市生活综合体。

  九星市场酝酿转型,早在2014年就上过解放日报,当年5月1日的2版头条:九星市场转型方案呼之欲出。当时的方案是:这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市场第一村”,将在10年内将拆除每年获利数亿的市场,从“小平台”转型成惠及闵行的“大平台”。

  转型之快,背后亦是闵行区对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探索。2016年7月4日的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收权与突围》,就试图从九星市场一窥闵行区域经济发展。九星市场转型“突围”,是要改变原有的低端市场经营模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九星市场还是会回归,但不会再是简单的“买买买”。九星之变,实则闵行区域统筹发展理念的首场大规模试水。“尽管多方利益纠葛,但统筹是必然趋势。”正如九星村老书记、九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恩福所言,“改造本身也是九星转型发展的新希望。”把镇里的资源空间“收”上来,在区级层面进行统筹开发,类似九星这样的抉择,眼下正在闵行全面推开。

  九星市场是在满足城市功能需求的过程中繁荣起来的,未来,它也必须更好地融入城市、符合城市战略发展要求,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详见今日解放日报1版)

  日本让世人“大跌眼镜”,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曝出猛料:日本驻英国大使馆从去年开始每月花1万英镑收买英国一家名为“亨利·杰克逊协会”的智库,以助日在英制造和渲染“中国威胁论”。

  报道说,日本的目的在于让日本问题“成为英国主流记者和政界人士的关注点”,还将着眼“中国扩张主义对西方战略利益构成的威胁”。

  被“亨利·杰克逊协会”鼓动、参与“抹黑”中国的包括英国前外交大臣里夫金德、前海军参谋长韦斯特上将等,里夫金德在一篇攻击中国参与英核电项目的文章中署名,韦斯特则在一篇在南海问题上诋毁中国的文章上署了名。他们在报道曝光后称,对协会与日本的“勾当”毫不知情。韦斯特还表示,若是知道协会与日本的交易,就不会在文章上署名。

  “亨利·杰克逊协会”也被人“起底”,原来这家创办才10多年的智库,一向是反华的急先锋,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称其为“出了名的右翼组织”、“特别热衷于攻击”。《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说,它是“击败”了另外一家英国公关公司,独自揽下了为日本大使馆定制“沟通战略”,在英国主流媒体上与高层政客中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生意”。

  (详见今日解放日报4版)

  “真难想象,傅雷先生的旧居竟会是这样的现状!”站在位于周浦的傅雷旧居前的废墟堆旁,看着封闭的院墙,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王曜不免叹息。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一生翻译了法、英、美等国的作品34部,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独特的“傅雷体华文语言”。

  解放日报记者昨日随王曜来到现场查看。傅雷旧居隐藏在一条老式弄堂里,被大量残破严重的老房子包围,这些老房子有的顶楼已经“镂空”,只剩下木框架,还有居民居住在房子里。旧居的院墙外,垃圾堆积成山;整幢房子破损已成危房,若不是墙上钉着“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真难以相信这里是“傅雷旧居”。

  不过,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傅雷旧居的修缮问题有了转机。周浦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朱平红告诉记者,对傅雷旧居的修缮工作已在规划之中,预计于年内启动。她同时坦言,傅雷旧居周边区域属于房地产公司动拆迁范围,有些老宅问题还没有解决。“等傅雷旧居修缮后再对外开放,初步设想在周边几百米范围内新建傅雷纪念馆和傅雷广场等。”

  (详见今日解放日报7版)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发观众追捧,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日前,节目点评嘉宾蒙曼接受了解放周末的专访。她以诗性的语言,评点中国人不曾失去的诗心。

  蒙曼说,《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引起大众的共鸣,是因为它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中国人是有诗心的,它没有消失,一直有萌芽在心里,一直有细胞存在,只是需要有外界力量来激活。只要上过学,谁没有念过诗词?诗词一直有民间基础,只是以前没跟流行的传播方式结合,所以没有引发特别的关注。

  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唐诗、宋词虽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史上的两座巅峰,但中国人不是到唐朝才有诗意,也不是到宋朝才有词的审美,而是从《诗经》开始到当代中国,形成了中国人特定的审美方式,中国人表达美、品味美的方式都在这里。

  李白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样的生活谁不羡慕?没事干,我们就喝酒吧,不用多么精致的酒菜,就对着山花足矣,彼此没有心机也不用互相索求,就一杯一杯地喝,你醉了你就走了,明天还想喝,你再带着琴来。这种自在的、放松的真情其实是现代人最欠缺的。所以我觉得现代人可能比古代人更需要诗。

  古人看春花秋月,会自然地用诗表达感受;今天的人们不是不需要诗,而是缺乏诗性的表达能力,但实际上,对诗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生活况味的追求,今人的缺憾感是超过古人的。

  (详见今日解放日报9版)

 


小编提示:点击“上观新闻”App首页右上方按钮,随时随地阅读解放日报。

题图设计:王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