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吟诵之外,有多少诗词可以沁入人心
分享至:
 (6)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韩立平 2017-02-11 06:06
摘要:诗词背得再多,再滚瓜烂熟,出了校门忘干净也是白搭。而真正沁入心灵的诗词不在多,哪怕就只一两首,哪怕你背不全,人生中有所感触时忽然想起,夜间床头再捧起书翻翻找找,但这状态就对了,这才是真正的心里有诗

“千首诗轻万户侯”,第二届诗词大会新晋冠军上海女中学生,据说能背诵2000多首诗词,她是否能体会到古人的那种骄傲呢?不过写下这句诗的作者本人——杜牧,却在50岁时因为京城公务员收入太低,连续三次向朝廷请求外放湖州刺史。地方上俸禄果然高,没过一两年,再次回京后,杜牧就开始重新装潢祖业樊川别墅,在此安享晚年。这位“小杜”在做一名“业主”上显然比“老杜”成功,虽然诗名上逊色于后者。房价日益高涨的今天,别说“万户”,就算一套普通的两居室,放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面前,似乎很难再骄傲起来。告别了传统社会的诗文举业与文官体制,浸润在商业社会的氛围中,当代人拥有诗歌实似乎是一种“中国式奢侈”。

 

第二届诗词大会落幕了,在教育圈所引起的喧嚣也会很快落幕的。诚然,现今很多中小学都在加强诗词教学,学生背诵的诗词数量也比过去多,但这与真正拥有诗歌还是两码事。随着语文课在高三结束后“寿终正寝”,我们辛苦背诵的那些诗词,是否会与化学方程式、染色体配对、中国煤矿分布概况、十字军东征路线图等知识一起还给老师、还给课本?

 

诗词背得再多,再滚瓜烂熟,出了校门忘干净也是白搭。而真正沁入心灵的诗词不在多,哪怕就只一两首,哪怕你背不全,人生中有所感触时忽然想起,夜间床头再捧起书翻翻找找,但这状态就对了,这才是真正的心里有诗。背诵只是诗词在头脑里,还没有进入心里。心里有诗,不在乎是否一字不差完完整整背诵。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在燕京大牢里写了200首五言绝句《集杜诗》,是把杜甫诗句打乱顺序重新组合而成,这其实也是一种背诵,杜诗已完全切近自己的人生,代自己言说,所以不需要自己再原创了。在暮年文天祥那里,杜甫诗才是沁入心灵的,而现在学校一教杜诗就让学生背“三吏”“三别”,有必要吗?还不如背老杜吹牛皮说的小时候“一日上树能千回”呢!

 

遗忘,是因为无所运用。取得冠军后,诗词还有什么用?唱歌跳舞得个奖,还有益于以后参加“艺考”,诗词得奖是要去读中文系的节奏吗?很多人会说古典诗词之类的文史知识是“无用之用”。诗词无用是因为诗词无须经过“技术转换”、商品、货币等途径,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本身,无法数据量化,不可观测。沁入心灵后的诗词,才无需背诵而自然成诵,一辈子也忘不了。

 

然而让诗词作用于生活,在今天却是有点难度的一件事。古人读诗、背诗、写诗、吟诗、唱和诗,基本贯穿于他们的教育、成长、举业、仕途,无论官场交往还是私宅宴饮。当代人很少作古体诗,剩下只有吟诵一途。在基础教育阶段,多读多背是必要的,但背诵应是在诵读基础之上的,阅读面广了,选择多了,那些真正切近自己的诗自然而然就能背诵了。所以读诗才是关键,不写诗的话,真没有必要刻意去背诗,尤其是那些不能切近生活、打动心灵的诗词。

 

举个例子,现在小学生一张口就能背盛唐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秦时明月汉时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据说唐代七绝压卷就在这三首之中,地位似乎很高,但那只不过是明代人喜欢模拟复古而搞出来的一套鉴赏标准。盛唐边塞诗在唐代之后的宋代,就缺少知音,因为不能切近宋代政治现实与文官体制。小学生背诵边塞诗固然有增加爱国情感之效,也符合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但毕竟离实际生活远了些。相反,清代一位非著名诗人高鼎的《村居》,却极切近学生生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典诗词也能表现玩耍嬉戏,不一定非要示人以“高大上”的面目。古典诗词鉴赏不是鉴赏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应将其对象化、客体化,变成一个与我们生活无关的艺术品。

 

《红楼梦》里香菱在向林黛玉求教作诗,说自己喜欢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被黛玉狠批了一通。并不是陆游诗不好,而是因为黛玉想把香菱“打造”为一个诗人,因此入门期要以李杜等唐人作底子,“根正苗红”,放翁此类风格较强的作品不宜多沉溺。好比学书法的人,一开始要学《九成宫》、《圣教序》,老师是不建议学董其昌的,因为目标是成为书法家。而对于只想把字练练好,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而言,一开始学董学赵也未尝不可,只要你自己喜欢董、赵。当下的中小学生把大好光阴消磨在补习班和书窗下了,本不需要做诗人,那么陆放翁此联或者如王禹偁“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刘攽“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之类宋代书斋诗词就可能更切近学生生活本身,更能有吟诵的效果。

 

前面说文天祥,我至今还记得当年高中语文课苦背他《指南录后序》(沪试用版、苏教版)的场景,可现在那一段连用了22个“死”的文字早已忘干净。我现在仍敬重文天祥的精神,也非常喜欢诵读《正气歌》,但那22个“死”实在不想读,更觉得没有背诵的必要,因为文字本身缺乏美感。背诵的文字首先应该是美的,这种美一方面缘于切近生活、切近情感、切近人生的阅历;另一方面则缘于语言本身,包括音律、修辞、意象等形式因素。古典诗词切近情感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一般要等成年之后,一番人生阅历甚至是人生坎坷之后再回过来感悟。那时候,古人颠沛流离的作品,黍离之悲,故国之思,自然会让你在心里对爱国精神有一份印证。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古典诗词能沁入学生的心灵,切近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使古典诗词不再“外化”于当代生活,能够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所选择的背诵。至于诗词教育所欲承载的诸如爱国主义、忧国忧民之精神等,不用太急,急也急不来,火候足时,自然而然。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朱瓅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