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角地菜场的前世今生

上观学习 2018-06-30 15:3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亚夫
上海最早的菜场超市——三角地菜场

现在都市离不开超市、大卖场,商品琳琅满目,人流熙熙攘攘,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十九世纪末上海就诞生了三角地菜场。

 

三角地菜场,形如其名,这是一个状如三角形的菜场。原来十九世纪后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后修筑了文监师路、汉璧礼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这三条路相交后,形成一块足有10亩大的三角形土地,人称“三角地”。它地处虹口吴淞路、塘沽路口,由于另一条汉阳路拦腰进入,因此这里形成了上海滩上少见的五路交汇的“五角场”,是一个千金难买的黄金地段。

 

不过,当年“三角地”并非一开始就建菜场的。初时有几位来上海淘金的英国人相中这块“三角地”,建立了一个叫做“飞龙岛”的游艺场,这也是上海出现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型游艺场,大大早于二十世纪初建造的“大世界”游乐场。“飞龙岛”主要游艺就是“滑车”:在一幢楼房与平地之间设有一定坡度和呈波浪起伏的铁轨,轨道上安装能乘坐游客的滑车。滑车由高处向低处下滑,在波浪形轨道上起伏前进,这也是现在“过山车”的雏形。这玩意对当时的上海人来讲确实是一种很剌激的“好白相”东西。但过了几年,滑车的设备陈旧破损,时常发生倾翻伤人的事故,最终被工部局勒令停业。于是这块空置的“三角地”,慢慢吸引了许多菜农来此设摊,竟逐渐形成了一个露天的菜场。

 

这给了租界当局启发,于是在189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个颇有规模的砖木结构室内菜场,这就是上海滩上第一个、以后名扬中外的虹口菜场,俗称“三角地小菜场”。菜场在对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的方向,建有一个小亭子,中部还设有天棚,以便于采光通风。菜场的内部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间,出租给卖菜者设摊。租客除交纳摊位费外还要纳税、缴管理费用,这与现在流行的超市、大卖场的管理模式,可说是大同小异。

 

由于在闹市,小菜场生意格外兴隆, 到了1915年,砖木结构的室内菜场已不敷使用,租界当局遂拆除旧屋,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新建的三角地菜场为三层,双层楼梯上下。底层主要为蔬菜市场;二层销售鱼肉类副食品及罐头包装食品,还有农副产品;三层为各种小吃点心店。最多时,各式摊位竟达1500多,俨然是个菜场大超市。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道:“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菜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这里不仅有国人的摊位,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商贩。大嗓门、穿着木拖鞋卖海鲜的“东洋婆”分外引人注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海派作家林微音曾写过一篇《虹口小菜场》,描写了当年三角地菜场的热闹和繁荣:“蔬菜的种类是最复杂的,只就萝卜一项说,就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蓝的、紫的等颜色不一的种类。”荤腥同样丰富,有鸡鸭猪牛鱼羊,还有野鸡野鸭等野味。豆制品不仅有中国的豆腐和百叶,还有“用绿纸一块块包起来的”日本豆腐,从日本直接进口的各种海鲜。菜场里还多种经营,卖中国面包、俄罗斯面包,还有杂货,还有鲜花…… 菜场的顾客中以中国人居多,还有“西洋的主妇和日本的厨女”;顾客的主力是个人,当然还有万国商团这样的团购大户。作家写到了在三楼用餐的人:“他的篮和他的秤搁在他所坐的长凳的一端,而在他的前面是四两五加皮和一碟炒年糕,这既可作为下酒的菜,又是一天的最早的,而且是最舒适的一餐。在他刚才起身的时候,也许他抱怨过人生的无味,那样天还没有亮就起身,可是到了这时,他又会觉得人生不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两次淞沪战争后,日本势力已在虹口坐大,在三角地小菜场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片东至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南至武昌路、西至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北至武进路的“日本化”街区,人称“小东京”。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菜场被强行改名为“麦盖岛”(market的日文译音),抗战胜利后又恢复叫“三角地菜场”。

 

解放以后,“三角地菜场”旧貌换新颜,依然是上海最大的室内菜场,排在上海四大菜场之首(其后的三家分别是: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陕西北路菜场)。据悉三角地一天销售的蔬菜副食品总量达到40来吨。1979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曾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上海虹口区三角地菜场:“这个菜场的营业时间是早晨四时半到深夜十二时,分早市、中市、夜市,早市最热闹。早晨五时,街道还静悄悄的,菜场里已经熙熙攘攘了。”三角地菜场 1979、1983年受到国务院和商业部的嘉奖。 1986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1987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状。 199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企业, 1993年内贸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三角地菜场”被拆除,现为40层高的宝钢旗下的宝矿国际大厦,底层仍为“三角地菜场”。

 

笔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上海浦江电表厂工作,我们的食堂就设在“三角地菜场”的三楼,记得二楼还有一家是峨嵋路小学。当时二三楼已砌起围墙,我厂食堂设在菜场上,就像粥摊设在米行旁,可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全厂职工改善伙食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满足职工舌尖上的美味。以后食堂又改作招待所,网上有一张“三角地菜场”的照片,在二三楼上的外墙壁上书有“浦江招待所”,这便是它的来历。每到中午,厂内近千的人流,穿过五路交汇处的街心花坛,分批涌进三角地菜场就餐,吃好饭后,职工们三三两两,逛菜场,兜商店,为三角地菜场地区的繁荣增光添彩,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上海市吴淞路218号,由汉阳路、塘沽路、峨嵋路划分的昔日三角地菜场已经消失,在原有地址上现在已矗立起宝矿国际大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