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丨上海一万多名“河长”在干什么?跟记者当一天河长助理来揭秘

城事更新 2017-09-26 06:0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王玮是5条段河道的二级河长。跟随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去当一天河长助理,近距离观察河长的日常。

 

对许多人而言,直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2018年全面建立“河长制”之前,“河长”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

 

其实,“河长”早在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后就已出现,江苏无锡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湖的污染治理。从此,未明确由谁管甚至无人愿管的污染河湖,与官员“绑”在一起,河长制时刻倒逼他们为治理而奔走。

 

就在这个月,上海宣布已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提前16个月完成中央部署要求。每天,上海有1万多名河长(其中3441名是“民间河长”,并非领导干部担任)在为河湖环境而忙碌奔走。

 

然而,许多人还是不禁要问,河长究竟是干什么的?他们的出现,到底能否解决河湖污染问题?

 

这就跟随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去当一天河长的助理,近距离观察河长的日常。

 


早上七点半


 

还不到上班时间,闵行区七宝镇沪星村村委副书记王玮已经等在七莘路上的一座桥边,桥下流淌的是唐家浜。

 

王玮是唐家浜(北横泾到华星港段)的二级河长,她还是华星港、小涞港、徐家浜、袁家浜等4条段河道的二级河长。

 

“无论是由镇主要负责人担任的一级河长,还是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担任的二级河长,有一点工作是相同且必须做到的,那就是摸清所管河湖的‘家底’。”王玮告诉记者,这项工作没有捷径,基本只能靠自己的两只脚——对河湖及其沿岸进行反复而细致的走访。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掌握河湖污染的“病灶”,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一河一册”就是河长勤于巡河的结晶,为彻底根治污染病灶和长效管理提供了一手资料

 

一边沿着整治后水清岸洁的唐家浜巡查,王玮一边翻出手机里的一张旧照片给记者看,这张摄于2015年的照片里,唐家浜几乎成了露天的垃圾场,各种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占满了河岸,甚至堆成了倾斜角度有四五十度的垃圾坡,似乎随时都可能有垃圾滚落到河中,“我常拿它来提醒自己,全力以赴。”

 

曾经的唐家浜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海开始结合“五违四必”整治,对河湖污染进行治理。王玮多次实地调查后,得出结论,唐家浜的“病灶”就是沿岸8000多平方米违章建筑直排入河道的生活污水,而拆违和截污纳管就是最有效的“药方”,这也是唐家浜各级河长的共识。

 

去年历经两个多月的集中奋战,“药方”得到了有力执行,唐家浜逐渐痊愈。不过,王玮坦言,和整治前的巡查相比,现在的巡查任务并不轻松。首先是要巡查的河道多,王玮担任河长的河道有5条,每周每条河道至少巡查两次,加在一起就是10次。平时村委会的工作已经十分繁重,所以经常要利用上班前后的空闲甚至双休日来巡查。

 

其次是任务多,巡查除了要查看河面、岸坡、绿化带等处的保洁情况,还要查看河道铭牌、栏杆、泵站等设施的养护情况;一旦发现违章建筑死灰复燃、水体浑浊等突发问题,要马上协调各方力量及时处理。

 

沿着唐家浜南北两岸巡查了半个多小时后,没有发现异常,王玮开始现场填写《七宝镇河长责任河道巡查记录》,在十几项指标下逐一打勾,确认无误后,才踏上了去村委会的路。

 

王玮和负责该段唐家浜的“河长助理”巡河

 


中午十一点


 

刚走进村委会,王玮就被前来反映问题的村民拉进了信访室,期间,手机几乎平均10分钟就会响起一次,电话那头是各种需要协调和处理的村务。当王玮准备歇口气,把一早巡查唐家浜的情况写进河长日记时,一抬头,才发现已到中午。

 

填写河长日记

 

河长“三件套”:“一河一册”、巡河记录、河长日记

 

“其实,刚开始担任河长时,自己有些迷茫。”王玮坦言,平时繁忙的村务已经令人十分疲惫,当初被告知一下子要接手5条河道,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加之此前她在河道治理上缺乏足够的经验,她很怀疑自己能否胜任。

 

但今年年底前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是上海对百姓作出的承诺,时间紧、任务重,这是各级河长不容推卸的职责。结果,随着一次次的巡河,一次次发现和解决各种突发情况,河道变得越来越干净,王玮心里的底气也就越来越足。

 

王玮感慨,以前许多河道存在“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原因恰恰在于河道管理的责任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和层层落实,许多人不愿意认领黑臭河道,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上海这次是动了真格,从今年初就发布了《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河道治理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失职失责的河长将被严肃问责。这倒逼河长们在河道治理上不敢懈怠,全力以赴。

 

翻开《河长日记》的最新一页,王玮开始记录一早巡河的情况,但写到唐家浜的水质情况时,她却搁下了笔,打开了手机。“不能确定水质情况,而只是凭眼睛判断好坏,这样的河长当得不称职。”王玮点开微信里的“七宝镇河长制水质管理微平台”,只见在这个平台上,七宝镇内河道的水质数据每隔15分钟就会更新一次。如果出现数据异常,平台还会自动报警,河长可以马上到现场查看。

 

打开手机就能监测水质,让河长的工作效率更高

 

最近,王玮就通过平台报警,抓了唐家浜西段南侧一家小型餐馆的现行。接到报警后,王玮马上通过微信工作群组织污染点附近的监管人员赶到现场取证,不到10分钟,就拍下了该饭店私接水管,将厨房污水直接排入唐家浜的照片。随后,王玮、沪星村和闵行区水务部门的负责人召开现场会,联系了物业勒令其让相关商户进行紧急整改,要求其堵塞排水口,及时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跟进。

 


下午两点半


 

囫囵吃完午饭,王玮又一头扎进了会议室,但随着手机铃声的响起,她马上起身告辞,一路小跑到了村委会的底楼大堂。在那里,十几位“河长助理”正等着她发聘书。

 

仅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很难在治水上有所建树。王玮表示,自己担任河长的5条河道总长近20公里,只靠自己一周两次的巡查,难免挂一漏万。由村民担任的“河长助理”就是好帮手,这些“河长助理”更接地气,对身边的河道更熟悉,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之有深厚感情,管起来也更有责任心。

 

“河长助理”其实都是志愿者,聘书是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河长助理”曹明龙接过聘书,十分激动。年近花甲的他从小就生活在唐家浜边上,见证了清清小河一步步被糟蹋至黑臭的心痛过程。今年上半年,唐家浜在治理后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曹明龙表示一定会守住自己负责的500米岸线,“不能再回到过去了!”

 

如今,唐家浜北岸的一堵“文明墙”就是“河长助理”们努力的结果。王玮告诉记者,尽管治理后,唐家浜两岸的环境大有改观,但不少居民的素质堪忧,习惯把洗碗水、垃圾、排泄物等直接抛入河中,还有些人直接把亲水平台的栏杆和护岸树当成了晾衣杆,洗完的衣服、被子直接挂在上面晾晒。王玮每次巡河发现时都会劝阻,后来还入户发了告知书,但效果十分有限。

 

河道消除黑臭只是第一步,未来“长治久安”才是更艰巨的任务,和不讲文明的居民打交道,“河长助理”们更有一套。由于彼此熟悉,“河长助理”的劝阻更有说服力,实在不听劝阻的,他们就当着被劝阻者的面,自己动手打捞,任是“铁石心肠”的人,此时都会脸红心跳。

 

为彻底防堵不文明的居民抛洒垃圾的“通道”,“河长助理”们还挨家挨户做工作,在征得居民的同意后,在部分居民后门的小楼道和河道间建起了一堵墙。如今,墙上还绘制了一组文明主题的绘画,成了和唐家浜相映成趣的风景,居民直接往河里扔东西的陋习也再难见到。

 

如今的唐家浜,体现了科技监管(右下角的水质监测系统)和社会共治(左边的“文明墙”)

 

发完聘书,王玮趁热打铁,马上组织“河长助理”们又去几个常规的风险点“盯梢”,估计又要忙到晚饭时分。

 

“工作强度这么大,要处理的事情又这么琐碎,会不会后悔当河长?”面对记者尖锐的提问,王玮笑笑:“不后悔!”

 

王玮说,其实现在是“磨合期”,有些河长的工作还没有彻底理顺,还有不少老百姓不了解什么是河长制,不清楚怎么参与河道治理,但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这个“磨合期”就快过去了,等大家爱护水环境的自觉性都提高了,治理和维护的工作就会轻松一些,希望这一天能够早点来到。

文字编辑:张奕 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