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 | 香港沙田城门河治理,治出一个声名远播的新市镇

前沿风 2017-08-02 06:3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洁怡 舒抒
身负排洪重任,城门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被百姓避之不及,甚至一度让在两岸置业的居民感到“悔不当初”。

 

刘洁怡今年23岁,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这个夏天,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她来沪参与暑期实习,得知上海正在进行全市范围内的中小河道治理,小刘突然怀念起从小生活的沙田地区。在那里,有一条被称为“沙田母亲河”的河流,在过去40多年的历史中也曾经历从“暗黑”到“光明”的一段漫长岁月。

 

百年前,位于香港新界的沙田是名副其实的田间地头,城门河也不是一条天然的河流,而是沙田海的浅海区。上世纪70年代,香港决定在沙田发展新市镇。于是,沙田海两岸填海工程开始,并把城门河延长为一条7公里长、200米宽的人工河道,以城门河为中轴向两侧山脉发展,呈现出一条由西南向东北伸延的狭长地带,便是今日声名远播的沙田地区。

作为贯穿整个沙田的“母亲河”,城门河由大围作起点,一路向北穿过沙田市中心及大名鼎鼎的沙田马场,流入吐露港,直通最北端的沙田海,沿途共有大围明渠、火炭明渠和小沥源明渠3条主要支流及一些封闭式暗渠。城门河的主要功能是为面积约37平方公里的沙田巿区排洪。

 

然而,身负如此重任,城门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被百姓们避之不及,甚至曾一度使得在两岸置业的居民感到“悔不当初”。

 

2014年8月,沙田城门河

 


 

治河

 

90年代末,还未上小学的刘洁怡每周最期待的活动,就是到沙田中央公园(今沙田公园)内的大沙坑玩耍,搭建沙滩城堡。当母亲骑着自行车载着小洁怡经过大围明渠和城门河上游的交汇处时,却每每都要尽全力加速离开。

为何母亲次次都要“极速逃亡”?当时,这片交汇处漫布黑色河水,当时的城门河也是集沙田所有河水污染于一身之处。上世纪80年代,城门河水污染达到峰值。刘洁怡的母亲潘素芳记得,那时,城门河畔黑峻峻的河面总是散发出浓烈的酸臭味,令人反胃。

 

工业污水、禽畜废物、乡村污水、滤水厂淤泥以及非法接驳污水渠等造成的水污染,不仅严重污染了城门河水质,有机物在河中分解造成水中含氧量减少,河道本身自净能力不足,使得80年代的城门河仿若一条黑臭的死河。城门河唯一不是黑色的河段,竟是火炭工业区的出口处。但事实却有些残酷,工业废料污染排放至河道,才使得火炭地区的河水变得五彩斑斓。

 

90年代初,香港政府痛下决心,开始对全港受污染河道进行治理,执行“水污染管制条例”。环保署建议耗资4500万元对城门河水质进行生化处理,并开展河道疏浚及河岸铺垫工程。

 

2001年5月,城门河水质改善工程正式由土木工程署展开。不过,由于污染物长期沉积在河床,需要长时间挖掘并翻新河道,才能解决累积多年的污染,期间还要避免河道翻新带来的二次污染。因此,直到刘洁怡上中学前,城门河两岸依然可以看见大量死鱼尸体“搁浅”岸边,腥臭味相当刺鼻。

2008年5月,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香港地区的第64位火炬手施幸余乘坐龙舟在城门河上传递火炬

 

自城门河的河道维修工程开始后,河两岸的公共开放空间渐渐多了漫步和骑自行车运动的市民。经过近10年的生化处理,城门河水质终得改善。虽然期间也曾几次出现反复,但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河道水质已然达标。每年端午节期间,城门河上会举办多场龙舟竞渡比赛,城门河也因龙舟活动声名大噪。

 

2008年5月,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香港地区的第64位火炬手施幸余乘坐龙舟在城门河上传递火炬,全程11分钟,成为香港火炬接力历时最长的一棒。

 


 

新市镇

 

上世纪80年代末,潘素芳在新城市广场

 

1985年1月,紧邻城门河的沙田新城市广场一期开业。这个建于沙田墟原址上的香港元老级城市综合体的落成,不仅标志着沙田新市镇的崛起,也预示着香港北部地区进入新一轮城市化进程。随后不久,1988年8月,沙田中央公园也正式落成,作为沙田新市镇的主要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从80年代末到千禧年初,以新城市广场为中心,沙田地区的更新脚步从未停止,从城门河盘向腹地延伸,包括沙田公园、沙田大会堂、沙田街市在内的一系列社区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历经数次翻新。

上世纪90年代末,刘洁怡和哥哥在沙田公园沙坑玩耍

 

2003年,沙田公园局部翻新工程完工,刘洁怡儿时记忆中的沙滩城堡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多个主题花园组成的社区中央公园,包括围墙香花园、杜鹃园等等。其中,位于公园南端的“南园”内有高达18米的瀑布从山丘峭壁倾泻而下,直达大水池,与湖心岛、拱桥和凉亭相连。“北园”为中国庭园,有连绵起伏的“龙背”围墙和雄伟的列柱式的凉亭。

 

从沙田公园向北直行,城门河对岸鳞次栉比的高层民宅蔚为壮观。其中,一片白、绿两色相间的高层楼宇甚为醒目,50多幢仿佛“复制黏贴”一般的高层建筑犹如一座“城中城”伫立在沙田河畔。“这是哪里?”小洁怡曾问母亲。“第一城,我后悔早年没有买下的楼盘。”

上世纪80年代,沙田第一城售楼广告

 

潘素芳告诉女儿,80年代初搬到沙田,私立住宅“沙田第一城”刚刚公开发售,总面积400呎(约36平方米)的小户型仅售20万港币,位于顶层的千呎大单位连同天台也仅售57万港币。但到90年代末,40平方米不到小户型市值已过百万。今年6月,香港利嘉阁地产研究部曾对香港回归20周年来全港10大指标物苑的市值进行综合研究,楼价累计升幅最大的正是沙田第一城,1997年7月平均呎价为7378元(约合每平方米81978元),截至2017年6月25日,平均呎价为14012元(约合每平方米155689元),累积升幅达89.9%。

在沙田新城,遍布于高层居民楼底部的“底座建筑”内充满了商铺和各类居民服务设施。在建筑外部,四通八达的天桥、连廊和坡道将多层地面相互连接。以沙田第一城为例,与住宅楼盘同时间落成的社区商业中心置富第一城、第一城街市在建筑二层均有连廊直接通往各幢住宅楼二层,整个社区52幢居民楼均可实现二层连通。

 

如果说住宅楼是社区的“骨架”,迅速成长的城市综合体和社区商业是“肌肉”,那么被前二者吸引而来的居民无疑是社区最为重要的血液。根据香港统计月刊2016年7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新界沙田区常住人口约66.02万人,成为全港常住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宜居新巿镇。

 

近年来,千篇一律的大集团商店逐渐取代了充满古老人情味的旧式商铺, 刘洁怡说,记忆中熟悉的沙田正在不可避免地离原住民们远去。但看到如今风景宜人的城门河,与熙熙攘攘的沙田街市,她相信只要有人地方,就会有城市不断新生的契机。

 

题图:沙田城门河


题图摄影:李思明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