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和胡锡进的争论,会让中国外交更好吗

纵览 2016-04-09 12:2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官忠义
如果这场辩论能把中国外交引往更好的方向,让更多的人开始理性思考世界大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

 

这几天,外交界的名人吴建民和媒体界的红人胡锡进“杠上了”。

 

事情的起因,在于吴建民公开说的一番话。3月30日,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外交学院举行的“名师学堂——我的团课我的团”活动上,作了题为“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的主题讲座。在谈到和平发展的主题时,他提到了《环球时报》以及胡锡进——

 

“环球时报经常发表一些很极端的文章,去年胡锡进请我参加环球时报论坛,有个开场白,他一上来把这个世界讲得一塌糊涂。我说你们的眼睛里没有全局啊,世界大势你看不到,抓不住主流。我心里说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他是报社主编,很有学问的,但是搞不清楚状况。”

 

莫名躺枪,个性鲜明的胡锡进怎能忍住沉默?他于4月7日发声,在微博上贴出长文进行正面回应——

 

“我觉得吴大使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他们希望媒体突出报道中国的“外交成就”,只报道中外友好合作的进展,别碰问题,说话严格以外交部表态为基调,鹦鹉学舌就行了。他们遇事最希望媒体不报道,低调报道。”

 

“环球时报能够在中国的现实舆论环境下发出一些多元的声音,是中国外交的正资产。媒体永远会比外交‘鹰’一些,全世界都这样,西方善用这一点,而吴大使这样的外交官不善于使用媒体的这种资源,也没想把它们与‘外交部基调’的距离变成中国外交的新空间,这很可惜。”

 

胡总编还有历史的对比,他说同样是外交部新闻司长,前任李肇星讲话是开放式发言,而吴建民说话中规中矩,感觉像“背稿子”……

 

论战之激烈,惹得@王石 都加以转发。

 

你来我往之后呢?吴建民秘书胡佳裕表示:“我们不会作出回应。”

 

2

 

首先引起争议的,是这场争论本身。

 

仔细看来,吴建民的确有点没法回应。因为胡锡进并没有针对他之前的观点展开辩论,而是聚焦于媒体与外交的关系。

 

同是媒体人的@杨锦麟 就发现了胡总的问题:“昨天中午,胡锡进通过微博进行反击,反击的文章大约1200字,有意思的是,该文通篇找不到针对吴建民的具体观点——准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等的批驳,而集中在质疑吴建民该不该批评媒体发表与‘外交部基调’不太一样的文章。”

 

凤凰卫视主持人邱震海在其微信公众号中评论道,吴大使的风格一向是这样,而胡老师的焦点稍稍有点偏离,因为吴的本意不是指责媒体,而是认为不少人对于世界的研判和认知都错了,不要把对立冲突凌驾于和平发展之上。

 

陈季冰在微信公众号“冰川思想库”撰文,对胡的“阴谋论”不屑一顾:“胡锡进的长微博中通篇没有只字片语关于争论问题本身的直接反驳,而是不厌其烦地质疑吴建民发表上述批评的动机。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诡辩术,是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误导读者,并试图刻意地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歧途。”

 

3

 

再看这场争论的深层次原因,即是中国外交应该“软”还是“硬”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当年吴建民激辩罗援时,就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外交官有外交的考虑,军人有军人的立场,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一样。

 

微信公众号“牛弹琴”认为:“在胡锡进眼里,吴建民无疑来自金星,是典型的鸽派,老是和平发展,太软弱;在吴建民眼里,胡锡进应该来自火星,是典型的鹰派,老是打打杀杀,太鲁莽。”

 

二人拥趸都不少。

 

@普罗旺斯的望角 显然是“硬派”:“我们国家需要强势外交,不能够再软弱。这么大一个国家,急迫需要建立文化自信,不能够再有太监思维,外交官就管外交事务,去据理力争,而不是对媒体或者军队训话。”

 

@后沙月光 明显话里有话:“吴先生的论调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受,言中之意外交领域这一亩三分地,还轮不到民间媒体来说长道短。吴先生既然开口训示,本意我想总归是为好的。一来,怕是让国际友人看着不舒心,听着不舒坦,引起不舒服。二来,报刊文章观点强硬,恐怕会显出某些对外交涉过程中的‘软’。”

 

“软派”也不在少数:“看了两篇文章,感慨很多。吴建民文章谈的是怎么看世界,其实用心良苦,说了一个事实,中国还不强大,还应该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并且指出慷慨激昂很容易,但是不能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以至于可能被看成软,真的很容易被看成软外交的。其实吴大使没更直白的说出一个事实,中国没什么资本可以骄傲的,和世界差距不是一点点的。”

 

@最高机关 同意吴的观点:“其实就像吴所说的那样,好多人为了谈政治而夸大世界形势。有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这句话对世界政治应该也有效,积极发展,沉着应对危机,即使是要打仗,也不能乱了阵脚,生产生活秩序还要尽量维护好。”

 

“仔细想想,用‘软’和‘硬’、‘鸽’和‘鹰’来评价外交官不太合适,中国在21世纪的顺利崛起,需要国民在观察世界时摈弃那种‘非黑即白’、‘我善人恶’的思维模式。”赵明昊在澎湃新闻上为外交说话:“如果说做军人就是要习武练兵、准备打仗。外交官就是要奔走劝和,甚而是‘息事宁人’。何谓外交,就是要化解敌意,哪怕不能够‘化敌为友’。外交是一种‘小声说重话’的艺术,是一种相互妥协的艺术,妥协不是投降,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它是要用和平的方式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对于中国未来需要的“21世纪的外交官”,赵明昊是这样描述的:“这样的外交官,不高高在上,不拿腔拿调,不空话连篇,不故作神秘。中国的新型外交官必须要有更大的思想力、亲和力和行动力,少一点斗争思维,多一些‘魅力攻势’,尤其是善于接触和调动‘社会性力量’,善于搭建由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构成的‘政策网络’,还要善于倾听和表达,能写出有思想厚度的文章,能发表有温度、有干货的演讲,能‘拨动人的心弦’。”

 

4

 

看热闹的很多,打圆场的也不少。

 

“中国要坚持和平,也不能回避挑战,而吴建民和胡锡进两位先生的观点,其实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组合。这不是鸽派与鹰派的对立,而是对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所做的重点不同的叙述。”凤凰网评论部 觉得争论双方是“对立统一”:“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人眼中的大国,有无可回避的责任要承担。这一切的前提,是国人能够更全面地认知自身和世界。所以争论应该成为思想进化的契机,而不是社会分裂的导火索,因为不管是鸽派、鹰派,大家都是‘中国派’。”

 

@司马南 表示会认真思考:“吴建民有批评胡锡进的权利,胡锡进也有回应吴批评的权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吴在外交学院的讲话中不仅批评了胡,而且批评了军方。个人对该大使的尖锐不以为然,但欣赏他的坦率,并认真思考‘从翻译中提拔外交官’的利弊得失。”@宅翁716 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一个是有多年外交经验的资深人士,一个是当下一个重要媒体的主笔,经历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看法有所差异,属于正常现象。有各种声音总的看是好事,不必强求一律。真理越辩越明,我相信这一点。”

 

无论如何,争论已经发生,共识尚未达成。中国到底是专心和平发展,还是时刻警惕冲突?如果这场辩论能把中国外交引往更好的方向,让更多的人开始理性思考世界大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题图来源:中华网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