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民政 > 文章详情

建强机制,精准施策,上海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转自:上海民政 2021-12-07 17:46:00

近年来,上海社会组织主动帮助对口地区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西藏日喀则市、青海果洛州、新疆喀什地区和克拉玛依市以及云南省13州市等上海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为主战场,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基金会积极募集资金、社会服务机构组织项目运作、社会团体开展产业扶贫,多途径、多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积极引导上海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01

积极搭建贯通的爱心认领平台,精准对接前方需求

搭建项目认领对接平台

2021年,市民政局通过上海援藏、援青、援疆等指挥部推荐,经过综合筛选,分别向上海社会组织发布了102个近2000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大部分被认领执行。

搭建资金支持引导平台

市民政局积极协同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制订《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其中,明确为社会公益项目提供政府配比资助,资助比例不超过投入总额的30%,单个项目不超过50万元),积极动员上海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2021年,上海社会组织(力量)申报参与市合作交流办对口扶贫项目113项,其中申请资助资金的项目83项,项目总投入约7263万元,申请资助资金约1550万元,资金撬动比约为1:4.7。

搭建民政业务条线支援平台

2021年6月,上海市民政局、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签署深化两地儿童福利领域合作交流协议。上海市8家基金会结对援助内蒙古自治区8个市(盟)的儿童福利机构,以项目化方式援助物资或提供服务。每家基金会为受助儿童福利机构提供总价值不低于100万元的公益援助。

02

立足当地搭建桥梁,与上海援外干部形成合力

在积极与当地民政部门合作同时,注重与援外指挥部对接,发挥援外干部“最了解当地的上海人”和“最熟悉上海的当地人”的作用。援外干部身处一线,参与当地规划和建设,能快速、精准实现信息对接。此外,社会力量参与大多以项目化运作,项目的前期对接、中期实施、后期验收及问题反馈也同样离不开援外干部的积极作为。

03

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加强典型引领

今年6月,市民政局与市合作交流办、杨浦区政府联合举办“你我携手 一起幸福”社会力量助力对口地区公益帮扶案例展示活动。活动现场展示了10多个生动鲜活的公益帮扶案例,举行了《加油!脱贫攻坚——上海社会力量在行动》新书发布,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和对口援助的工作当中。积极选树先进组织和个人,约有9批次获得全国集体或个人先进,超10批次的个人或者单位获得上海市相关先进表彰。在每年公益伙伴月举办的“公益盛典”晚会上发布年度“上海公益数据”“公益之申”榜单等。

上海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硕果累累

上海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注重可持续发展。从领域来看,涉及文化、卫生教育、基层治理、培训服务、助老助残、创业就业、科技科普、生态保护等;从形式来看,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从原来的资金和物质帮扶,提升到服务和智力帮扶。

幼有所养

上海仁德基金会发起“亲亲禾苗,营养一餐”公益项目,为“三区三州”贫困家庭学生们提供足够的营养,尽可能保证他们每天膳食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安心学习。实施以来,累计筹款2001万余元,项目已在云南、四川、广西、青海、甘肃等12个省落地,受益学校超过80所,受益学生近4.7万人。

农有所扶

上海市国泰君安社会公益基金会出资3000万元,在四川大凉山深度贫困区普格县成立“普格农业产业扶贫基金”,通过政企合作的形式,以金融为手段,吸引多家制药及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在普格县建设生产基地,扶持普格县当地农业产业。目前,已发展扶持了普格县艾草种植加工产业园和桑蚕养殖加工产业园两个项目,吸纳就业3531户,有效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了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

病有所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汇聚医疗界大拿,组成“慈善光明行”志愿者队伍,为白内障患者带去光明。自发起以来,足迹遍布10个省份,累计义诊2.15万余人次,成功完成手术近2500例,成为老少边穷地区白内障患者豁然开朗的“救星”。

非遗扶贫

上海华阳社区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组织云南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的当地刺绣农民成立“猛弄土司绣品坊”,依托上海市场,运用上海设计+当地元素,用一根绣花针,绣出了就业、绣出了产业,成功保护和传承了彝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助力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爱飞翔·乡村教育”公益项目。11年来,组织21个省市自治区、287个县、853所学校的1512位乡村教师先后来到上海参加培训,直接惠及学生超过35万,通过知识扶贫培育人才汇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