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
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预警中提出
高温不仅会带来体感不适
还可能对健康造成一系列危害
轻则出现热疹、热水肿、热晕厥
重则发生热痉挛、热射病、热衰竭
这些都会危及生命
本期嘉宾
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闵行区卫生健康监督所)
环境与职业卫生科主管医师 宫志敏
(点击收听节目完整音频)
出去旅游度假要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出发前除了查看是否有台风、洪涝灾害之外,还需要查看目的地的温度、湿度情况。
首先必须排除的是洪涝灾害和台风,其次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天气外出游玩。如果正好遇上高温,我们可以查看24小时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游程。比如昼伏夜出,白天40℃高温时我们可以选择找家店铺边吹空调边谈天说地,到了傍晚坐个有空调的游船欣赏湖景。
关注温度的同时也要关注湿度,高湿度会提高人的体感温度。当环境湿度达到80%时,26℃的体感温度可以达到29.4℃,35℃的体感温度会达到40℃。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湿哒哒的黄梅天里,我们会发现天气预报的气温是29℃,但是体感会格外闷热难耐。
通常情况下,32℃以下时可以使用电扇降温,但是32℃以上时电扇对减少中暑发生则效果甚微。用凉水洗脸、擦拭身体,或待在空调房里是最好的降温措施。气温较高时也应尽量减少炉灶、烤箱等的使用,如一定需要长时间使用,则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经常离开厨房,在背阴或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但是遇到高湿天气或者本身有慢性病,开启空调的温度可以适当降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感开启空调。
对于必须在高温时段外出的群体,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再外出,应注意:
1.防晒,穿轻薄、宽松及浅色的全棉服装。注意戴防晒帽、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有树荫尽量站在树荫下。
2.注意散热,当湿度较低且气温在32度以下时使用电扇会有一点散热效果,当气温继续升高并感觉到不适时,应尽快进入附近有空调的场所降温。
3.学会补水,在气温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喝水散热保护机体,但是喝水散热一定要注意“水中毒问题”。我们的汗液中包含各种盐类,如果补充的水不是电解质饮料也不是盐汽水,只是单纯补充白开水的话,人体内的盐类浓度会降低,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热痉挛。
4.保证夜间休息,增强体质。
移:首先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位置(如走廊、楼道、树荫下等)或空调房内,远离高温环境。同时解开患者衣物,将双脚抬高,使其平躺休息。如果病人有呕吐现象,则让其侧躺,保证呼吸畅通。
降:用凉水或冰水反复擦拭病人身体,扇风进行降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毛巾裹住冰块,敷在患者颈部、腋下、腹股沟处。
饮: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其饮用一些运动饮料或加少许盐的冷开水,注意不要猛饮、多饮,以防止引起呕吐、腹痛等症状,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送:病情严重者应立即到医院治疗。在等待救援期间,还要进行快速、有效、持续的物理降温,意识不清之后30分钟内若体温无法降下来,就非常危险了。如自行运往医院,在运送途中应积极采取冷敷等物理降温措施,为减少损伤、保护重要器官争取时间。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