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北冰洋汽水再度现身,有人说“全北京人都应该为此庆祝”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2018-08-11 06:09
摘要:再造的北冰洋,已经不再“原汁原味”。

清晨一上班,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一轻食品集团厂区里就传出“叮叮咣咣”的声音。工人正把一筐筐空玻璃瓶从卡车上卸下,搬进库房。每个玻璃瓶上,都印着一只白色的北极熊,熊的脚下三个汉字:北冰洋。  

 

北冰洋是北京本土桔子汽水的老字号。北冰洋汽水对于北京人,就像大白兔奶糖对于上海人、五芳斋粽子对于嘉兴人,是一个能勾起浓浓乡愁的牌子。它诞生于1950年,在北京饮料市场盛极一时,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它消失了。 

 

跟众多老品牌一样,北冰洋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经历了长时间的落寞。其间,市场上风起云涌的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美年达……2011年,当消失了15年的北冰洋再度现身,有人说“全北京人都应该为此庆祝一下”。

北冰洋汽水一开卖,就受到北京消费者欢迎。


汽水的代名词

 

每个上点年纪的北京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冰洋的故事。那会儿的夏天,常见街角杂货铺门口摆着一大块冰,北冰洋汽水就躺在冰面上,老板坐在一旁,不时转动玻璃瓶,让汽水冰镇得更均匀。 

 

几个在外头疯玩了半宿的小孩跑来,买上几瓶汽水,一边仰着脖子“咕咚咕咚”喝着,一边还不忘斜着眼睛用手挨个把汽水从左到右捋一遍。待一排汽水都翻了个面,手里的这瓶正好喝完,孩子们故意打出个响嗝,相视大笑,还了空瓶给店家后,继续撒丫子上外头野去了。  

 

一毛五分钱——年过五旬的李奇依然记得年轻时北冰洋的价格。如今,他是北京一轻食品集团的总经理,掌管北冰洋汽水和义利面包两大品牌。李奇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上了班,他总爱去车间走走,看看一个个空玻璃瓶运回来,清洗、消毒后,重新装满汽水,又“叮叮咣咣”运到各地。  

 

多么亲切的声音,它曾经鸣响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让无数孩子无心功课、口舌生津。上世纪70年代,在北冰洋最辉煌的岁月,它几乎成为汽水的代名词。在北冰洋工作了近40年的电工王旭良说,那时候提货的人都在车间等着,运汽水的三轮车从厂里一直排到街上。 

 

那时李奇不到20岁,刚刚被分配到北京另一家老字号食品厂——义利面包。义利1906年创立于上海愚园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响应“繁荣首都”号召,迁至北京。和北冰洋汽水一样,义利面包在当时的北京市场也享受着舍我其谁的荣光。

 


消失的名牌

 

然而时局改变。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那时,刚进厂的李奇对外面的变化全然不知。和工友一样,他为自己是国营大厂的职工而自豪。在义利40多摄氏度的烘焙车间,他用戴着两层隔热手套的双手把面包模具从烤箱里取出,然后把烤好的面包一个个从模具里倒着磕下。做完这一串活,隔热手套已经发烫,他双手轻轻一抖,手套前后调了个儿,继续从烤箱里取下一炉面包。当一天的工作结束,一瓶北冰洋汽水是最好的慰藉。 

 

就在李奇进入义利的同一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起初,中国人似乎并不喜欢那种近似中药的味道。但很快,大家开始见识到洋汽水的招数。每当周末,在北京各大商场,可口可乐的职员们举着标有可口可乐商标的彩色气球,向顾客推销,5毛钱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者一双带包装的筷子,一时间人潮如涌。

  

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震动。一些报纸立刻发文抨击,称这种做法“侵入中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很快,上面来了指令:可口可乐只能卖给在华的外国人,“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  

 

当时还是义利面包厂烘焙车间工人的李奇意识到,变化真的来了,禁恐怕是禁不住的。果然,不到一年,禁令解除,可口可乐又获准恢复内销。可口可乐入华两年后,百事可乐接踵而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外资企业蜂拥而入。北京市场上,北冰洋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1994年,中国企业掀起合资潮。在政府的撮合下,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资。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其他6家著名饮料厂: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武汉大桥、重庆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也分别与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联姻。它们本想借外资扩大经营,却不料都逐渐淹没在一股又一股洋汽水的浪潮中,拱手让出了中国汽水市场。业界后来称之为“水淹七军”事件。 

 

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作后不久,品牌即被“雪藏”。此后十几年间,市场上再也难觅北冰洋汽水的身影。其他6个国产饮料品牌也陆续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弃用。直到多年后,国内商界才明白,这是国际公司消灭本土竞争对手的策略。

 


义利回归

 

李奇当时所在的义利面包厂也遭遇了相似的困境:先是和国际大厂纳贝斯克合资,成立“义利-纳贝斯克”,过了几年,公司名字里“义利”二字不见了,再过几年,义利面包也停产了。1992年,《北京晚报》刊登一封读者来信,标题是《义利面包哪里去了》。李奇读后悲喜交加,悲的是民族品牌一一消失,喜的是国人仍惦着他们。  

 

当时还有一则新闻,以让人哭笑不得的方式,寄托着北京人对老字号的思念。1995年,北京朝阳、海淀、丰台、崇文等区工商局相继接到举报,称市场上销售的北冰洋汽水鱼目混珠。查没了几千瓶假冒北冰洋后,工商执法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位于北京郊区的一家正规饮料厂,并在车间和库房里发现大量北冰洋汽水和空瓶。在配料室,执法人员看到两瓶封盖标有彩标和“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字样的汽水,一瓶是真,一瓶是假。执法人员质问饮料厂厂长,这是怎么回事?厂长支支吾吾吐出几个字:这瓶真北冰洋是用来仿冒的标本。他承认,假北冰洋是按照批发商要求定制的。尽管刚开春,天气还有些凉意,这家饮料厂每天都能销出数百箱假冒北冰洋。  

 

而此时正牌北冰洋汽水厂已经停工歇业。在永定门外沙子口那座老厂房,灰尘积满机器,百无聊赖中,偶尔传来几声工人的闲聊。电工王旭良说:“2000多个工人都买断工龄下岗了,只剩下我们几个,留守看厂房,顺带着给职工宿舍修修补补。”再过几年,就连老厂房也拆除了,在原址拔地而起的写字楼却与北冰洋无关。北冰洋消失了,只剩下假货在招摇,报纸在招魂。  

 

读罢报纸新闻,李奇下定决心要把老字号找回来。1995年5月,他揣着厂里给的50万元启动资金,在南二环外一间300平方米的旧厂房,开始了“三产”创业。依然是做面包,十几个人,自负盈亏。李奇给产品取名“义利尊王”。

 

义利死而复生。2001年,李奇的面包厂和另一家厂合并,更名为“义利面包厂”。此后10年,义利的经典产品果子面包、维生素面包占领北京几百家商场超市。2012年,自营连锁店“百年义利”出现在北京街头。 

 

下一个回归,轮到北冰洋了。

 


寻找“原味”

 

2011年,可口可乐持有的北冰洋品牌15年经营权到期,这意味着北冰洋解禁,可以重回市场。几年后,“水淹七军”同期覆没的重庆天府可乐复出时,一家本地报纸这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喷绘的底色是有如大屠杀纪念碑式的灰色,上面浸染一些斑驳的黑色,‘天府可乐’4个红色大字印在上面。这是一场罕见的、具有浓厚的悲情氛围的复出仪式。”据报道,那天活动的背景音乐是《我的中国心》。国产饮料品牌已经失去近20年,国际品牌饮料铺天盖地,老字号复出显得悲壮而落寞。  

 

做了半辈子面包的李奇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奉命接手北冰洋。 

 

北冰洋复出,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原来的口味。饮料的核心在于配方。行业里,最传奇的当属可口可乐,配方自188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诞生以来,已保密百余年。据说,它的手写秘方藏在一家银行的保险柜中。  

 

在2010年的北京,李奇从仓库里翻出了当年由技术科保留的档案。北冰洋的配方手抄在白纸上,装在蓝色塑料文件夹里。文件夹上注有:保管期限,永久;密级,秘密。  

 

这个秘方看似寻常,成分无外是:水、二氧化碳、浓缩桔汁、白砂糖、添加剂,还有桔油。北冰洋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桔油。桔油由桔子皮冷榨、分离而来,是天然香料和色素剂。它是桔子最金贵的部分,一吨桔子仅出产6公斤油。桔子的来源决定桔油品质,进而决定汽水口味。  

 

过去,北冰洋定点采购重庆万州出产的“大红袍”红桔。十几年过去了,当李奇率技术人员来到万州,曾经的桔子产地已经变了模样,过去合作的加工厂也早已消失。他们一路西行,最终落脚四川南充。南充位于嘉陵江上游的浅丘陵地带,水质达Ⅱ类,出产的“大红袍”品质优良。  

 

原料确定了,但研发并不顺利。按照“秘方”配置的汽水并不是原来的味道,甚至“很难喝”。影响食物味道的因素难以胜数:原料、空气、水源、设备、工人……十余年之后,这些因素都变了。自然,调试出的汽水味道也会变。  

 

老配方失效了。除此,汽水的性状也是难题。技术人员发现,桔油难溶于水,一般的方法是使用乳化剂,但量小无法溶解,量大就影响口味。

 

再造北冰洋,远不能仅仅照葫芦画瓢。

 


再造北冰洋

 

调试汽水配方的同时,李奇在寻找汽水生产设备。原来的北冰洋公司没了,团队没了,生产线也没了,空留一个老品牌。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一次行业展销会上,李奇正一筹莫展地寻觅设备,身旁一位长者对他说:“我就是老北冰洋的。”  

 

李奇端详眼前这位长者,60岁上下,高个子。他叫马迁,1972年进厂,北冰洋当时还叫北京人民食品厂。一进工厂,他就被分配到汽水车间,和机器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他曾赴伊拉克援助当地生产饮料,在那里的百事可乐公司工作过两年,接触到意大利和德国的先进机器设备。  

 

回国后,马迁升任北冰洋车间主任。对于当时北冰洋与百事的合资,他怎么也想不通。“我一直在车间里管设备,当时一说是北冰洋的人,无论走到哪儿人家都知道你。北冰洋经营得非常好,没必要和别人合伙干。合资后的做法我不理解。这个品牌看不到希望了。”他辞职,在通州开了一家工厂,生产饮料配套设备。 

 

遇到马迁时,李奇刚刚接手北冰洋,但早已耳闻这位老车间主任、技术好手。“我听说过你,咱们聊聊。”李奇说。  

 

得知李奇要再造北冰洋,马迁说:“我现在赖以为生的能耐都是在北冰洋学到的,所有的技术培训都是北冰洋送的,我所知道的东西都应该无偿回馈给北冰洋。”这次机缘巧合,不仅促使马迁成为新北冰洋的新股东,并且成了一位解决设备技术问题的高 参。 

 

马迁的公司向北冰洋提供了配料、制冷等前期设备。此外,北冰洋还从南京轻工业机械集团(下文称南轻)引进了一条生产线。南轻与北冰洋渊源不比寻常:它曾为老北冰洋提供了第一条仿造日本三菱的生产线,而且现任董事长又曾是北冰洋上世纪80年代的学徒。因此,和马迁的设备一样,南轻的生产线从一开始就有老北冰洋的基因。这些设备解决了此前一直困扰李奇的难题——桔油难溶于水。新工艺用高剪切乳化机把桔油分割成微小离子,再搭配适量乳化剂。  

 

模仿之旅走了整整半年。李奇已经忘了到底试过多少种配方,唯一记住的是每次研发后严密的品尝审查。每次研发出一种配方后,先是3位技术人员尝,觉得可以,再交给几十人的团队尝。这个团队由喝过老北冰洋的人以及在老北冰洋工作过的人组成。最后一批实验品出来,马迁搀扶着他的师父——第一代北冰洋员工,去工厂定最后的味道。师父挑出一瓶说:“就是它了。”  

 

接下来的事情变得顺利成章:李奇聘请了有海外留学经验的年轻设计师,重新设计北冰洋的北极熊标识。新标识有传统的影子,却更加灵动。 

 

销售渠道也不难选择,就要那些遍布胡同的夫妻店。这些夫妻店往往只有几平方米,它们深入北京的毛细血管,却不被大经销商看中。众人记忆深处的北冰洋汽水,从前就陈列在这些小店门前的大冰块上。  

 

今年8月的一个清晨,闷热难当,李奇在大兴的厂区里,看着工人将夜里运回的一箱箱空玻璃瓶搬进仓库。“上个月销了多少?”他问。 

 

“330万箱。”一旁的仓储负责人胡志勇回答。  

 

又是一个37摄氏度的桑拿天,李奇擦了把额头的汗,朝胡志勇点点头。他预计今年销售8个亿的目标有希望。  

 

在20公里外,北京闹市的街头,口渴的路人打开一瓶北冰洋,“咕咚咕咚”就是几口,一阵桔子香在喉咙里久久不散。“还是那个味儿!” 

 

只有李奇和他的伙伴们知道,北冰洋已经不再“原汁原味”。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