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改革开放40年·北京印迹① | 为何38年没发达?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的荣耀与苍凉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2018-07-19 12:47
摘要:悦宾饭馆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 1980年开业,至今已38年。38年来,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门脸,同样的店名。如今,已经传到第三代。

在北京喧闹的王府井大街北口,藏着一条不起眼的胡同,名为翠花,据说旧时是王府的花房。


翠花胡同呈T型。T字一横向东,连着王府井大街;一竖向北,正对中国美术馆。往来的游客有时会信步逛进翠花胡同。胡同里只见凌乱、逼仄的大杂院,景象寻常,甚至有些让人失望。


一百多米长的胡同里,有三间店铺:一间是小杂货铺,门口垂着竹帘,上书“店小利薄,概不赊欠”;一间是小旅馆,虽然敞着玻璃门,但上贴告示“内部整修,暂停营业”;第三间,引来不少行人驻足仰望,门楣上方立有牌匾——“悦宾 中国个体第一家”。

 

这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 1980年开业,至今已38年。38年来,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门脸,同样的店名。如今,悦宾饭馆已经传到第三代,掌门人是创业者郭培基刘桂仙夫妇的长孙郭诚。

 

郭诚现在是店里的主厨。 宰飞 摄


郭诚34岁,圆圆的面庞,圆圆的眼镜,圆圆的身躯,有大厨应有的气派。在他记忆里,每隔10年,顶着“中国第一家”头衔的悦宾饭馆都会在媒体上火一回。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他已经陆陆续续上了好几回电视。


早晨来饭馆的路上,一个迎面走来的路人停下脚步,问:“你是郭诚吧?电视上见过。”


“不是,那是我哥。”郭诚也不停留,径直走开。


后来,他告诉我:“我就是一个做菜的,不习惯抛头露面。”

 

“尝尝看”匾额在悦宾的墙上挂了38年。 宰飞 摄

 

算盘和微信,两个时代的支付方式在悦宾共存。宰飞 摄


悦宾38岁了。和当年一样,还是那一溜儿狭长的小屋,靠墙排着几张长条桌,桌上覆盖着白色餐布和透明玻璃。用郭诚的话说,就是个作坊。悦宾的荣耀全部来自于它的起点。那时候,郭诚还没有出生,自然也没有见证,但是从奶奶(3年前已过世)和今年86岁的爷爷口中,创业故事已经听过不知多少回。


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那时,刘桂仙40多岁,家里有5个孩子,生活困难。为了吃饱肚子,也为了解决孩子们就业,刘桂仙决定试一试。


当时修理业、手工业开放了个体经营,但其他行业还未有明确政策。时任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的靳云平回忆:“刘桂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别人问问没结果就回去了,她每天都来工商局问执照的事情,有耐性有决心。”


刘桂仙软磨硬泡了一个月。终于,工商局领导实在不忍她日日等候,就说:“这样吧,先斩后奏,你先开业,然后发照,回家准备去吧。那个年代的执照就是一个信封,没有印成正规的文本,只用墨笔写了一段说明,就算是成了。1980年9月,“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诞生。当然,后来也有人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改革开放后,在悦宾开业前,外地已经有了个体餐馆,因此悦宾应该是“文革”后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

 

1980年9月底,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开业(资料照片)。视觉中国 发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刘桂仙后与她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人人都说创业难,郭诚同意。但是,他又说:“80年代没有现在难。那时候只有工商、税务,奶奶就是天天去,跟人死磕。现在,又多了卫生、消防、安监、环保、城管……哪个都得过关。”


“如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问。


“住宅性质。悦宾用的是公租房,一年房租才2000多块,产权属于全国工商联。从道理上讲,这间房子是住宅,不能用来营业,所以政府说哪天让你关门,你就得关门。”


“真会有这一天吗?”


“上一代人从来没想过,叫我说就是——大封条往门上一贴才知道着急。”


“如果不让开饭馆了怎么办?散伙?”


“店就是家,哪能散伙!店没了,家就没了。店有时候比家还重要,这是我们几代人安身立命之本。”


“那怎么办?”


“所以我学做菜啊,我们的‘核心技术’就是菜,菜做得好,哪里不能开店? ”


“你做的是什么菜,家常菜?”


“不是,是私房菜。以前,一听人说家常菜,奶奶张口就骂,这菜你们在家做得出来吗?”


就在聊天的当儿,郭诚的手机响了,是在远郊昌平养老的爷爷打来的,问菜做得怎么样。


“吃不死人。”他半开玩笑地回答。

 


2008年10月10日,郭培基刘桂仙夫妇在翠花胡同(资料照片)。视觉中国 发


郭诚学做菜是3年前奶奶去世以后才开始的。继承悦宾并不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说:“从小奶奶就让我学炒菜,我就不学。这活儿忒累了。”虽然大学时选择了餐饮经营与管理专业,但是毕业后他并没有回来,而是进了一家快餐企业,任门店经理。如果不是因为奶奶去世,他不会回悦宾。


下午2点,在厨房炒完中午最后一道菜,郭诚坐在饭馆一角,也不吃饭,只叼根香烟,边看客人用餐,边想心事:38年了,为什么悦宾依然只是胡同里的一家小饭馆?爷爷奶奶不是总念叨吗,1981年春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姚依林亲自来到悦宾,鼓励他们“把买卖做大”。事后,爷爷奶奶放了一麻袋鞭炮,“噼啪”声足足响了半个小时。


这大概是悦宾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了吧。可当烟火散尽,悦宾还是悦宾, 买卖从未“做大”。倒是餐饮界的不少后辈晚生却做得风生水起。就拿南边灯市口西街一家饭店——四季民福烤鸭店来说,开了也不过10年,怎么就扩张成了一家连锁店,而且天天门前顾客排长队?郭诚说,四季民福他也去吃过,冲着烤鸭去的。悦宾场子小,做不了。


赶不上小字辈四季民福,更不用说1979年重新挂出招牌的老字号全聚德,还有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业的中国第一家洋快餐肯德基。顶着“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的光环,悦宾在翠花胡同里猫了38年。


“问题在心态,小富即安。”他说,做买卖不进则退,祖辈终究是没有文化,他们目光浅,看不到未来。有个故事,爷爷奶奶从没提过,他是从别处听来的:“据说,那一年,一家跨国企业要来北京做餐饮,找到悦宾,想搞合作,却被奶奶一口拒绝。她的想法是,不管怎么合作,人家总要占一部分股吧,这样悦宾就不是咱家的了。”


“再有就是能力。”对于陶醉在“中国第一家”称号里的长辈,年轻的郭诚有时会泼一盆冷水:“第一家怎么了?”他时常去大众点评看顾客评价,大多数留言是好评,不过也有差评。他说:“说我们不好的,基本都是说服务不好。确实是这样,我们根本就说不上服务,也没有管理可言,更没有什么制度。”


38年前,悦宾是间作坊;38年后,依然如故。墙上,落款1980年的匾额“尝尝看”还在;柜台上,磨得锃亮的算盘也还在。激荡的改革岁月没有在悦宾身上留下痕迹。


“你想过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吗?”我问郭诚。


“想过,没用。”


“那你的规划呢?”


“我就是一个做菜的,连做企业都算不上。”郭诚说,做好菜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做大”的梦想,期待悦宾第四代去实现。郭诚的女儿今年4岁,“她现在还不懂事,如果将来愿意学餐饮,我砸锅卖铁也要把她送到国外,送到法国,把法国大餐和咱北京菜结合起来,那多棒!”


晚上9点,店里还剩下两三桌客人,最后一盘菜也上了。郭诚洗完手,骑车离开饭馆返回自己家。路上,经过隔壁胡同的四季民福烤鸭店,他往里瞥了一眼,只见店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