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转型中的淮海路② | 被杆子切割的名街:除了商业,也该多关注街道空间
分享至:
 (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郭文浩 2018-07-14 14:18
摘要:一条街的繁荣,有时候与商场没有直接关系。


作为淮海路转型的第二篇,我们把目光放到商场和空间的关系上。
   

K11与新天地,这两大知名商业体历经淮海路的起起伏伏,至今屹立不倒。
   

不过,仅仅依赖大型商业体,提升不了一条街道。试想,人们来淮海路,如果只是通过地铁口、停车场进出商场,那么“名街”的概念将会消失,吸引人的只是商场,而非街道本身。
   

纵观全球著名商街,它们在空间布局、人行漫步体验、尺度细节等方面都颇为讲究。

 

一条名街,空间如何舒适宜人,吸引人群驻足良久,我们长期以来的关注似乎少了些。

 


是街区,而非购物中心
   

若从1997年开发算起,坐落于淮海路的上海新天地已逾20年光阴。
   

2000年前后,新天地、太平洋百货、百盛、伊势丹等各大商业综合体相继面世,拉开淮海路大商场的黄金时期。此后,它们经历了一拨拨停业、撤离、再转型。

唯独“老资格”的新天地,依然人流如织。其成功秘诀,说起来尽人皆知:空间独特。
   

不同于一般商场,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在老上海的石库门群落中目眩神迷,但跨进每一个建筑内部,现代时尚和文艺气息又扑面而来。


   

“从一开始,我们就不称自己为购物中心。”新天地总经理张良军说。
   

十几年前,在那个还不讲究街道尺度、场景体验的年代,新天地已把自己定义为“街区”。
   

街区,是一种休闲和生活的状态,不只有购物。街区的一石一瓦都是景观,一步一眼都是体验。有街区的地方,就有人与人的邂逅、情感、社交。
   

如今在电商的压力下,实体店都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网购消灭不了的就是现场,比如对石库门街区的想象和情感释放。
   

置身于新天地的街坊,在狭窄的弄堂、厚重的石墙边转悠,除了吃喝玩乐,更多的是时尚秀场、石库门景观、一大会址、特色展览,以及各种自拍与被拍糅杂而成的情景。仿佛瞬间进入一个戏剧空间,每个人都在角色扮演,感受有别于日常的邂逅,进行文化符号和审美的交换。什么都不买,照样能消磨一下午。

   

一个佐证是,城市的年轻人会友、闲聊、商务约谈,往往选择新天地。“大家经常说,我们在新天地碰头。不会说,我们去新天地买东西。”张良军形容。
   

空间的影响力可以到什么程度呢?
   

作为品牌的新天地,在中国其他城市也不乏连锁,然而美誉度没有超过上海新天地。

 

企业内部曾有过一番探讨,大家认为究其原因,是新天地的空间气质,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石库门群落、屋里厢弄堂、淮海路共同汇聚而成的街道肌理高度契合,一旦换成其他环境,它就难以彰显最大的魅力。
   

而这个道理放大到整条淮海路,更是如此。

 


再好,也是一座商业孤岛
   

淮海路上,另一家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商场则是K11。
   

2013年,K11开业初期,邀请宋明(化名)去地下二层开一家餐饮店。宋明起初是犹豫的,“毕竟K11只有4万多平方米,体量是传统商场的一半”,他担心没有足够的人流来保证营业额。
   

在十多次踩点之后,有两点打动了他:事无巨细、服务专业的招商团队,和K11艺术展览带来的火爆人流。

   

2014年,宋明的店在K11装修,一开始就感受到K11与其他商场的不同:K11对空间设计和细节把控之严,更像一家“艺术中心”,而非普通商场。
   

比如,K11团队会问宋明,为什么要在餐厅角落放一个鱼缸,会关心为什么地板用这种颜色铺砖。最终,宋明的店铺设计风格获得K11高度认可,被推荐给隔壁店铺。而有一些店铺,由于装修不符合K11的要求,工程一度被叫停。
   

K11对空间的在意,甚至连厕所门口也不放过。每一层楼厕所附近的座椅区域,都被打造成时尚的公共区,常有年轻人并不购物,就坐在厕所门口看书、刷手机,待一两小时也不走。它成为附近白领休憩的地方。

   

有人分析,K11的独特在于艺术展览、空间、顾客、商铺,彼此形成有趣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恰恰就是模仿“户外街区”的魅力,把一个本来规划出来的室内空间,刻意打造成街区生活的模样。
   

反倒是老房子林立、景观丰富的“真街区”淮海路,有时会遗忘这一点。
   

在K11开店近5年,宋明形容这里就像一座“商业孤岛”。它的周边紧挨着香港广场、中环广场等。中环广场人流量不大,另一边的瑞安广场由于整修被围住。香港广场人流相对好些,但大部分人从香港广场出来,就直奔K11而去。

   

“这个片区除了K11,似乎没什么好逛的,缺乏吸引力。”一位路人说。
   

这里附近的金陵大厦、连云大楼有一批白领,他们也是K11平日的主要客群。午餐,附近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大多还是选择K11地下二层的餐饮区。
   

然而如今,K11的小食平均一份也要70元左右,白领午餐负担不小。附近的便利超市每到中午,盒饭都被一抢而空。
   

“K11本身做得再好,也没法带动周边的活力。”宋明感叹。

 


街道,才是城市综合体
   

近几年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被商场吸引了。讨论淮海路,似乎就是讨论几家商场怎么样。
   

如果未来,人们去淮海路就是直奔商场,地铁口进、地铁口出,或停车场进、停车场出,那么“名街”的概念将会消失,让人记住的是商场,而非街道本身。
   

一条街的繁荣,有时候与商场没有直接关系。
   

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泳举例说,美国费城市场东区有一座与地铁站相连的城市综合体,整个商业空间设计精致,室内人气火爆,然而它的外围,常常有一些乞讨者,路面冷清,里外形成鲜明对比。

 

因为路人们来到此处,都会选择在内部穿梭,户外街道反而被冷落。
   

这个例子证明,如果只注重商场,不注意它与周边空间的环境设计,商场会吸干街道的活力,而非激发整个片区的生命力。
   

陈泳认为,世界级商街最后一个字最重要,那就是“街”。

   

街,不是简单的交通要道,它由生活场景组成。有趣的街,有商业逗留,也有社会逗留,比如看建筑、看人、看车、自拍、闲聊。两种逗留兼具,才激发逛街的趣味。
   

街道比商场更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开放式的街道不仅有商店,还有人与风景,以及对一座城市的印象。
   

遗憾的是,每当谈起商街,社会关注度一般还是集中在商业业态如何、商场人气如何、客流转化率多少等问题上,反倒是发挥街道独特魅力的户外空间常常被忽视。
   

陈泳曾经在5年前做过一项淮海路空间调研,结果并不出乎意料:淮海路的商业活动多,社会活动少。只有商业逗留的街道,容易单调。
   

比如旅游名城巴塞罗那,如果人们只是对那里的购物中心感兴趣,而不是对伦布朗大街、历史街区和滨水环境感兴趣,那么巴塞罗那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做好一条街道,比做好一个个商场更难。” 陈泳说,“所谓商业街,不应该单指商场,应该让街道本身就成为一个城市综合体。”

 


“树屏杆”,淮海路上的“老大难”
   

红白两色的无印良品旗舰店,潮人们进进出出。此处是淮海中路瑞金二路十字路口,二层连廊、斜角风景、视野开阔,堪称淮海路标志性景观。
   

几个月前,无印良品的斜对角,运动潮牌FILA在一幢浅色老房子里开张,与时尚的淮海755遥相呼应,一切看似很美———除了十几根杆子。
   

略微数一下,仅FILA一家店铺,门口就有8根杆子,以不规则间距挡在门前。

从任何一个角度,你都难以拍到一张完整的门面照,画面始终被杆子切割成碎片。无印良品正门相对好些,但两侧也同样被数根杆子遮挡。这些杆子,让这个知名街角很难找出一张优美画面。
   

杆子来自各职能部门,如交通指示牌、路口信息牌、单行道提醒、架空线支撑杆、红绿灯支撑杆等等,多而无序。有些杆子间距不足1米,3根挤作一堆,有些杆子之间特别疏朗,让人摸不清规律。


   

设计了上海博物馆、外滩风景带等知名地标的建筑师邢同和告诉记者,上世纪末,淮海路正在打造商业名街,他受邀设计其中一小段,当时就主动提出,把各种杆子按合适距离、位置一起设计,但被婉拒。当初甲方的想法是最好根据淮海路实际人流、车流、使用状况,再安排杆子插在哪里”。
   

从全球商街来看,杆子不是不能放,而是需要放得美观、整齐、合理,遵循一套标准规范。比如,红绿灯支撑杆一律放在街角多少米处,视觉统一。交通指示牌离路口多少距离、架空电线杆在道路哪个位置、两根杆子保持多少等距……这就好比,一间大办公室,有很多格子间没关系,只要它们排列整齐。
   

而到了21世纪,多杆合一的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杆子数量。这个呼吁,几年前淮海路上的商家就有人提出,但目前尚未实现。

   

第二个让人头疼的,是不胜枚举的电子屏。沿着淮海路步行,几乎每隔一个门牌号码的距离,就有一块笨重的落地电子屏与行道树同侧,遮挡视野。

   

一位第一次来淮海路的游客表示,她起初误以为某个电子屏是公交站,近看才发现不是。随后又困惑于路上为什么要竖那么多密集的电子屏刷广告。
   

信息时代了,商店里都有自己的电子屏,不需要路上的这些,它们反而大面积遮挡了商铺的展示面。”一位店家这样评价。
   

其实,淮海路还是很人性化的:每个电子屏都贴心地安装了弧形长凳。看起来,给步行者增添了歇脚的公共座位。但事实上,几乎无人落座,因为长凳只是一个狭窄的半弧,坐着并不舒适。
   

从瑞金二路口到思南路口,这段短短的淮海路地图显示不过196米长,却竖着9块电子屏。

 

还有一块长得格格不入的新屏,竖立在淮海755商场大门口。它的底部,一个边缘凹凸不平、高低起伏的底座,突兀地衔接着本来平整的上街沿。


   

空间直接影响到商业。招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潮牌商家们兴致勃勃、充满空间设计感的图纸,往往被面前一群杆和屏“打败”,不得不反复调整,绞尽脑汁让路人“看到自己”。

 

如今招商,不同铺位面前,屏和杆的遮挡数量已经成为租金浮动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细节则是梧桐树。尽管梧桐绿树掩映,颇有上海风情,但淮海路一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飞絮飘飘,每到此时,路人打喷嚏、捂鼻子,逃离唯恐不及。
   

作为一条商街,飞絮影响到了逛街的人群,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一家店铺员工说。
   

几年来,大家把淮海路上的这些细节总结为“树屏杆”这3个字,它们仿佛给高雅时尚的淮海路蒙上一层纱,让她最美的面孔尚未完全展露在世人眼前。
   

作为上海市的知名商街、文化和购物地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杆一屏,都不是轻易能改的。它背后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协调,非一家之力可以解决。“树屏杆”虽然只是小细节,但依然是“老大难”。


更顶层的设计和整体打造
   

商街设计,需要明确目标和优先层级。步行和逗留最重要,还是车辆通行最重要?这是一条让人闲情逸致慢逛的商街,还是城市的主干道?
   

针对淮海路的空间布局,陈泳提了几个意见:
   

首先,淮海路是直的,容易导致车速加快,在边上逛街漫步的体验不够舒适。而步行空间是激发公共活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全球城市发展中,一个经典案例就是纽约时代广场。
   

纽约时代广场一度人气下滑,于是有关方面请来丹麦设计师、提倡“人性化城市”的扬·盖尔前来调研。扬·盖尔出具了一份报告,显示时代广场周边89%的区域是小汽车在使用,它们呼啸而过,步行环境愈来愈差,空间渐渐缺乏活力。
   

当时的纽约市市长顶住反对者的压力,听取扬·盖尔的建议,禁止时代广场附近的两条双向机动车道通车,只允许慢行。最终效果显著,此后这个片区开始人来人往,活力激增。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房地产整体下滑时,时代广场附近的房地产税反而增加。时代广场也第一次被列入世界十大最具吸引力商铺地段名单。
   

把更多空间让给行人,才能增加人气、活力,乃至刺激消费和经济。
   

扬·盖尔一直提倡把“人的生活”放在第一。比如,50米的距离,可以大致认出一个人;20米的距离,可以看到更多细节表情;7米的距离,可以打招呼,感受对方的情绪……人终究是步行动物,人的感官是跟着脚来移动的。
   

所以我们会觉得窄街道有趣,因为能感知街道上的一切。而宽马路无聊,只想快速通过。坐在车里,我们看不清路名,需要巨大的交通标识牌;看不清人,他们会一个个迅速划过视网膜,一切变得无感。这就是速度、空间尺度带来的变化。
   

淮海路本有适宜的尺度。陈泳的建议是,它不需要太多、太快的通过式交通,可参考国外的做法:每隔百米左右,增加有红绿灯的路中过街步道。这样既加强了两侧商业活力的连接与互动,也同时可以降低车速,引导通过车辆往外围行驶。
   

其次,淮海路的沿街店铺有些退线过大,离行人有一定距离感,导致空间使用消极。增加商业外摆是国外商街非常喜欢的“伎俩”。那些摆在外面的咖啡座椅、绿化装饰,往往吸引路人驻足许久。
   

比如香榭丽舍大街,经过上世纪末的改造,特意让出两侧的停车道给人步行,建筑前空出的场地鼓励沿街店铺外摆,进行商业展示,如今人流如织。日本京都的多条商业街还特地加盖雨棚,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步行体验。而在上海,新天地和大学路的空间也证明,“外摆”魅力十足。
   

然而,淮海路的一位招商负责人告知,这条商业名街和上海其他的普通马路一样,禁止任何外摆,一旦发现就会被拆除。
   

“淮海路和上海其他市区马路、郊区马路被一视同仁,通用一样的政策管理。”一位店家说,“我们也想搞一些小活动,丰富内容,与路人互动。也想外摆设计,营造情调,但是都不行。为什么不能打造一套适合商业名街的管理条例呢?”
   

陈泳的另一个建议是给街角空出更多公共空间。街角可以成为一个个“口袋公园”“口袋广场”,游客在此互动、休憩、闲聊、排队、社交、看风景、拍照。

   

街道中,人的感受是综合的。涉及交通,走路是否舒服;涉及味道,是否闻到了汽车尾气;涉及声音,是否熙熙攘攘……
   

一条好的商业街道,从路口的距离、行道树的位置、杆子的数量、汽车的速度,到每一个店铺外立面的窗户、街角偶尔一瞥的铺砖等等,共同构成了公共空间的吸引力。所以,它需要整体设计和打造。
   

而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提到,如今的淮海路缺乏更顶层的设计和整体打造。它应该是一个跨越部门的系统性问题。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项建英
内文图片 蒋迪雯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