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领养老金终于不用“证明自己还活着”了,还有多少公共政策需要“人性化改造”?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18-07-08 13:03
摘要:公共服务的“人”是个体的自然人,人是多姿多彩的,有的人体格强壮、有的人虚弱;有的人行动灵活、有的人迟缓;有的人反应敏感、有的人迟钝;有的人擅长步行、有的人可能需要辅助工具。人,千人千面,利益诉求也往往千差万别,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必须有一种“托底思维”,也是公共服务的底线,那就是首先关注社会底层和边缘的弱势群体。

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问题已经足够奇葩,更有甚者,你要证明自己还活着。人到了一定年龄,有时不得不面对这样尴尬至极的“年度拷问”。当下,一些地方的退休人员每年都要在规定时间内集中认证,证明自己活着之后才能正常领取养老金等社保待遇。不过,随着人社部的认证新政出台,这一做法也要翻篇了。

 

近日,人社部创新服务手段,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模式,“寓认证于无形”,不再要求参保人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认证服务模式从“报到年审”改变为“无形认证”,针对的是以往集中认证工作不够人性化的问题。消息发布之时,收获一片点赞,背后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不过,生活是复杂的多面体,社保待遇资格认证这一点上的人性化改革,应该在线上、面上有更多延伸推广,可以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一个不是以“人性化”为起点的,而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更不可能背离“人性化”。所以,当社保待遇认证不用再跑腿的时候,我们应该将视线转回眼前的某些苟且,梳理一下现实生活的“人性化问题负面清单”。

 

譬如,政务服务部门。多地发现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蹲式窗口”;某地出现离地两米的意见箱,网友惊呼“为姚明而准备”;某地再现监控探头24小时“盯防”和“布控”之下的意见箱……这些可能只是不够人性化的表层问题,也许已经曝光一起,改正一起,而其他地方的问题都绝迹了吗?表层之下的不人性化问题得到关注了吗?

 

譬如,金融服务机构。媒体批评过“需要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的取款机”。更有甚者,身患绝症的老人坐着救护车去银行,被人用担架抬着去按指印,重设密码;中风无法行动的老人,被信用社要求亲自来取款。

 

譬如,城市公共环境。小区道路,大片铺砖路面中突现几块非防滑地砖;步行道,一旦下雨就无法行走;健身步道,不健身,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无障碍通道,“陷阱”重重,不少“断头路”;城市绿化,不能愉悦身心反而容易危害健康并导致火灾。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李迪华教授炮轰不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一度刷屏。据报道,李迪华每个学期带着学生租上轮椅、婴儿车,走到大街小巷去体验,体验城市里平时感受不到的细节,总结出四个字:寸步难行。

 

城市是一个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既然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那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呵护人、照顾人?李迪华教授提出的这道思考题,显然也拷问着“为人民服务”的所有部门——请注意,“为人民服务”之前,我们还有“全心全意”的限定。

 

人性化,一般是指让技术(或工具、制度)和人的关系协调,涵盖设计、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大凡人性化的做法,简而言之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不过,公共服务的“人”是个体的自然人,人是多姿多彩的,有的人体格强壮、有的人虚弱;有的人行动灵活、有的人迟缓;有的人反应敏感、有的人迟钝;有的人擅长步行、有的人可能需要辅助工具。人,千人千面,利益诉求也往往千差万别,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必须有一种“托底思维”,也是公共服务的底线,那就是首先关注社会底层和边缘的弱势群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善治,其实也是常理。

 

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改造”,不能只是依靠底层的较真,更需要上层(制度设计者)的顶真。改革开放40年了,各地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其实,想群众之所想,就是最好的解放思想,也是最大的人性化。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