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公园人工湖内惊现“四脚怪鱼”,该物种曾“神出鬼没”,咬破保安裤管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18-06-28 06:00
摘要:对于中国大鲵出现在镜湖中的原因,上海辰山植物园专家表示,极有可能是园外人员在园内偷偷放生。

 

近日,上海一座公园的人工湖内出现了一条罕见的“四脚怪鱼”。

 

6月27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辰山植物园获悉,该园园艺工人在清理矿坑花园镜湖内的青苔水草时,意外发现一条体长60厘米左右的中国大鲵,也就是俗称的“娃娃鱼”。

 


拍几张照片它“吓坏”了

 

“前几天我们正在准备国际睡莲展,需要清理湖里的青苔水草,以便布置睡莲品种,没想到在靠近湖边的地方发现了它。”园艺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只是简单给“娃娃鱼”拍了几张照片,就感觉它被“吓坏”了,于是赶紧把它放回湖的深处。

 

“娃娃鱼”一动不动,似乎是怕着了,园艺工人赶紧把它放归湖中  王正伟、杨婉韵 摄

 

中国大鲵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也是目前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一般身长约60厘米至70厘米,体重约5公斤至6公斤。

 

背呈棕褐色,有黑色斑块,腹色较淡,头扁宽,生有成对的疣突,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口大,躯扁而粗壮,尾短而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蹼。

 

中国大鲵一般栖息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它们是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来源是溪流中的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中国大鲵属于两栖类中的隐鳃鲵科,该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因而,中国大鲵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堪称 “水中大熊猫”。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栖息地破坏和对野外资源的过度利用、开发,中国大鲵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很多地方的野生种群甚至灭绝。因此,中国大鲵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在1988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中国大鲵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娃娃鱼”多次神出鬼没

 

对于中国大鲵出现在镜湖中的原因,上海辰山植物园专家表示,极有可能是园外人员在园内偷偷放生,因为上海并无野生的中国大鲵分布。

 

至于这条中国大鲵是什么时候放生的,专家之间还有争议。有人认为,镜湖夏天水温较高,喜欢低温的中国大鲵在其中存活率较低,因此这条中国大鲵很可能是今年早些时候才被放生到湖中;也有人认为,镜湖一些被石头、桥梁遮蔽的深水区域,即使夏天水温也很低,因此中国大鲵可能已在湖中“潜伏”了数年。

 

“潜伏”在镜湖内的“娃娃鱼”  王正伟、杨婉韵 摄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上海辰山植物园并非首例。此前,上海已有多起发现中国大鲵的记录。

 

2014年5月1日,闵行西郊庄园小区门口的辅道上发现一条中国大鲵,这条中国大鲵脾气火爆,又是叫又是跳,甚至把一名小区保安的裤管都咬破。接到报警后,民警赶到现场,与保安携手,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小心翼翼地把它拨到纸箱中,后由上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带走。

 

那条脾气火爆的“娃娃鱼”  图片来源:闵行公安

 

2015年11月,一位家住金山区的居民在河道边钓鱼时,钓上一条中国大鲵。经测量,其体长75厘米、重7斤,后交由专业人员处置。

 

上海辰山植物园向记者表示,考虑到这条中国大鲵已经适应了镜湖的环境,且镜湖与外界水系不通,湖中的鱼虾可以满足它的口腹之欲,因此短期内不会去打扰它,让它继续在湖中生活。

 


胡乱放生,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发布研究成果称,基于基因组水平数据,揭示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有可能为8个)组成,改变了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的观点。

 

对此,上海辰山植物园负责人称,如果专业人士有兴趣,欢迎他们来园内探访湖内的中国大鲵,确定一下它到底属于哪个物种,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照料它。

 

湖北省宣恩县华源大鲵繁育基地,通过引用山泉建设“地下水”循环系统,营造出适合大鲵繁育的仿自然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0多种野生动物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内安家落户,包括赤腹松鼠、貉、小鷿鷈、金翅雀、白骨顶等。

 

“物种丰富是好事,但我们不希望这种丰富性是靠放生而产生的。”上海辰山植物园专家指出,不科学、不规范的放生,反而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尤其近年来,市民和社会团体自发组织的“放生”活动不断增多,其中一些活动的效果适得其反。比如有的市民放生外来物种如巴西龟、牛蛙、清道夫鱼等,可能打破本地原有的生态平衡。

 

以清道夫鱼为例,它们的习性是吸食藻类、底栖动物等,如果在野外大量繁殖,可能会吞噬其他鱼卵,甚至导致所在水系本地原生鱼类灭绝殆尽。又比如,放生杂交种如锦鲤、异育银鲫等,可能造成自然水域鱼类基因混杂、本地种退化;放生凶猛鱼类如黑鱼、雀鳝等,可能破坏原有的生物链,影响其他鱼类的生存。

 

而以中国大鲵为例,过去将大量人工养殖的中国大鲵放流放归,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在10万尾以上,虽然在恢复野外种群数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人工养殖的中国大鲵物种单一,大规模放流放归,反而造成物种之间基因混杂,基因同质化趋于严重,多个物种有可能逐渐被其中一种取代。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王正伟、杨婉韵 摄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