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错了1600年!真相是陶渊明五仕三隐后,悟出人生为何不能当官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郑晓峰 2018-06-18 15:09
摘要:陶渊明真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人们一提到“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句话,马上就理解为陶渊明怎能为区区“五斗米”的俸禄来做一个小小的彭泽令这样傲岸的风骨?加之,后代陶渊明接受史的强化,堪称不易之论。比如孟浩然就有一首还京赠张维诗,提到“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孟浩然集》卷三),这说明到唐代“五斗米”已经被接受为当俸禄讲。可是,通过考查陶渊明五仕三隐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这里另有所指。

 

太元十八年癸巳(393年),29岁的渊明开始了自己的政坛处女秀,出任江州祭酒,这可是不可小觑的高官。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乃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之次子,一代才女谢道韫的丈夫。父子二人先后经营江州,家族势力基础雄厚。尤其值得一说的是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合称“王谢”。旧时王谢,地位显赫,强强联姻,人才辈出。

 

琅琊王氏家族十分迷信道教,而王凝之不但是虔诚的道教徒,还是喜佛之人,在佛道两界皆有影响。试想王凝之迷信佛道,整个官府也就可想而知了:经声佛号不绝于耳,道教符箓乩语法式连连,弄得官府、家里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后来,王凝之竟然在孙恩叛变进逼这等危急时刻仍然用此等妖法退兵,结果孙恩率领大军,很快消灭了他。

 

愚蠢的自欺欺人的王凝之,难怪他的妻子谢道韫会说他,“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新语·贤媛》)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以后,心情极其郁闷,无处发泄遇人不淑的苦闷,回到娘家后,对太傅谢安抱怨说,想不到这么大的天地之间,竟然会生出这样一个王凝之!谢安就劝他:王凝之毕竟也是王羲之的儿子,人材也不错,为什么这么不满意啊?谢道韫对比了一下王谢两家说,你看看,咱家叔父辈里有谢尚、谢据这等人物;众多堂兄弟中,也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这等英雄,你看看这个老王家有谁啊!才女就是才女,眼界高,见识广,有识人品鉴之功。就是这样一位不成器的老公,让她孤寡半生!

 

谢夫人没看好老公,陶渊明更没看好她老公!

 

陶渊明早有先见之名,道不同不相为谋,一看这位领导没啥治州理政的本事,竟好些旁门左道的功夫,与之共事,如何能够成就大业?不如早早离开,免得引火上身,殃及自身。“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睹事物于未萌,见微知著。这无疑是陶渊明的大智慧之处。这一点也可以说在他后来的仕路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这次江州祭酒任上辞职归隐六年后,迫于生计,“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加之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如彼稷契,孰不愿之?”(《读史述九章》)

 

陶渊明出来做官,先后侍奉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但是侍奉桓玄时,桓玄自隆安三年乙亥(399年)十二月,袭杀荆州刺史殷仲堪,自领荆、江二州刺史后,狼子野心渐显,当陶认清了桓玄的伪诈面目后,毅然于隆安五年辛丑(401年),自荆州请假返回江陵家中,这是他认清形势,急流勇退的明智之举。当桓玄于元兴二年癸卯(403年)十二月三日壬辰,桓玄篡晋,称楚,改元永始,迁晋安帝于寻阳。这一下激起了各路诸侯的反对,刘裕率领诸将征讨,率军攻陷寻阳,桓玄挟天子逃至江陵。

 

我们的大诗人受到忠君爱国情绪的感染,重新投入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东下“附义”讨逆,出任刘裕的镇军参军,为勤王大业争相奔走。也许是敏感的诗人又觉察到刘裕的不臣之心,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但随着刘敬宣的“自表解职”,他也回归田园。他看透了这些所谓的英明神武的济世定邦的豪杰,皆是怀有一己私利的政治投机者,哪里有为国家着想的真正的治世能臣?

 

回家,坚决回家种田。

 

这时,我们看到:荒原上,一位士大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身后跟着他贤淑的妻子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李延寿《南史·隐逸传》),干完农活回到家夫妻二人就“奇文共赏之,疑义相与析”(《移居》)。当然,陶渊明种的地一定是“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只能居家时,纺织织布,“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颜延之《陶征士诔》),菜园中,灌溉菜畦,“灌畦鬻疏”,卖菜来贴补家用。仔细端详着痴顽的五子,守着贤良的妻子,加之和谐的邻里关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可以想象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

 

但是,快乐的生活毕竟是短暂的,痛苦的生活、生存的艰辛才是永恒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己,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加之意外烧着的一场大火,更是雪上加霜,被迫迁居南村。

 

“夏日长抱饥,冬日无被眠”(《示庞主簿邓治中》)。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急忙求应彭泽令,我们的大诗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为官之旅。

 

义熙元年乙巳(405年)八月,42岁的陶渊明出任彭泽令,十一月即辞官归隐。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陶渊明出任彭泽令,倏忽间,在官80余日,已近岁尾,小吏来报,“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视察工作来了,老爷,您需官服穿戴整齐拜见,不可太随意”。谁知渊明听吧,长叹一声:“当年我在五斗米道徒王凝之那里做江州祭酒那等高官,我都不曾阿谀上官,没干几天就辞职回家;而今,一个小小的督邮这样的乡里小儿,竟然要求我束带拜见,真是岂有此理?”于是辞去彭泽令,彻底结束了为官生涯,走上了归园之路。人生难得有一点傲骨,这就是文人的坚守。

 

一般把“五斗米”理解为县令俸禄,显然是后来的附会。缪钺先生考证当时县令俸米每年四百斛左右,即使是日俸,一天五斗米,一月十五斛,一年才一百八十斛,这与东晋县令的俸禄四百斛相去甚远。(缪钺《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历史研究》1957年1期)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能简单理解为官俸,陶渊明质性自然,不以物质生活为念,安贫乐道,乐天知命,从人生志向层面理解陶渊明才是切实的,而非经济收入。

 

《论语》中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就坐木筏到海外去。孔夫子说的海外,不就是陶渊明说的桃花源吗?世道浑浊,何必要去趟这趟浑水,“桃花源里可耕田”。

 

苏轼《沁园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陶渊明比苏轼来的彻底,他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永初元年(420年)农历六月,刘裕篡晋称宋。56岁的陶渊明看倦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沌政局,更名潜,取《易》之乾卦初九之爻辞“潜龙勿用”以明志。在菊花酒中寄托傲世之意,在躬耕垄亩中诠释隐逸之情。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