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非遗“活”起来之后,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8-06-08 07:55
摘要:800余项传承活动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宝山区,经过区非遗保护中心调查研究,几近消失的非遗美食“罗店天花玉露霜”被成功复原。6月9日,这项濒临消失的手工糕点技艺将再度与市民见面。在黄浦区,4个非遗传习基地和15个传承点将同时迎来海派灯彩、上海剪纸、面塑等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在徐汇区,长调、呼麦、马头琴、短调、四胡、潮尔琴等多项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聚田林街道,带来独特的草原之音。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5年全市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上海积极打造非遗活态展示平台,推进“非遗在社区”项目,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工程、举办非遗品牌展览展示等活动,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时至今日,上海非遗保护取得哪些成果?还有哪些难点与痛点?

非遗剪纸传承人王建中

 

走进市民中普及非遗

 

6月初,上海大世界“非遗原生态”展厅迎来“大美申城”系列新展,展出海派篆刻、金山农民画、漆画、古陶瓷修复等传统非遗技艺。“笔头要朝上,还要能朝下。朝上意味着会制笔,朝下意味着会书法。能用笔,才能改进笔。”博古架前,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庆春正向市民传授制笔诀窍,“普及非遗,要走进市民之中。”

 

上海大世界去年3月重新对外开放,转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平台。“大世界以非遗展示、展演、传习、数字非遗、非遗美食为主要业态,目的是让非遗‘活’起来。”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副主任葛忠说,非遗保护要生活化,大世界日均人流量约2000人次,重视游客的体验、互动,“我们要给游客提供一个接触非遗的公共空间”。大世界中,既有每天上演传统戏剧、杂技、魔术的中央露天剧场,也有展示原生态非遗及非遗创新设计的展厅。配合静态展览,传承人将定时设摊,现场展示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大世界还广邀各省市来沪举办非遗文化周,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葛忠说:“在非遗传承上,大世界要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集聚更多的非遗资源,使之成为非遗活态展示的重要窗口。”

国家级非遗项目草编传承人现场编织。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从2005年起,上海启动覆盖全市的非遗资源普查,共搜集各类资源线索1万余条,项目资源1939个。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国家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398项;国家级传承人120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800余名。

 

“上海的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萧烨璎介绍,自开埠起,上海作为通商码头就成为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与交融的天然平台,“频繁进出的商船,使得上海从通商码头衍生为文化码头”。在非遗类目中,既有田山歌、崇明吹打乐等乡村特色浓郁的传统音乐;也有上海花样经、陈行谣谚等民间文学,龙华庙会、罗店龙船、豫园灯会等民俗民风;更有反映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如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等。

集亲子游戏与运动竞技为一体,以创新太极推手规则方式(太极擂台),吸引青年白领和大学生参加新颖文明的太极技击比赛。

 

除了将大世界打造成非遗活态传承的平台外,市非遗保护中心依托市群艺馆资源,设立非遗图书馆和“上海故事”主题展馆,定期在“一馆一厅”举办非遗活动;利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推出与剪纸、杂技、旗袍等有关的专项活动;同时还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打造“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累计吸引青少年观众60余万人次。

 

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介绍,传承人数字化采录工作也是非遗保护的“重头戏”,“非遗保护是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技艺在传承人手上,但他们年纪都偏大了,我们要赶紧为非遗建立档案和资料库”。目前,上海已完成《顾绣》《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等40余部专题片及50余名传承人的口述史采访。每位传承人数十个小时的采访记录,将成为非遗技艺最直观的可视化资源。

 

进社区回到民间土壤

 

“非遗源于民间,更要回到民间。”今年初,市文广局启动“非遗在社区”项目,引导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杨庆红说,各区近年来已陆续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进与在,一字之差,折射出让非遗在社区扎根的决心”。遗产日当天,全市各街镇、社区将开展以传承人为核心的800余项传承活动,含互动体验、讲座培训、展演展映、专题展览等。

 

自从腿摔伤后,“何氏灯彩”第二代传人吕协庄就一直挂念着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的灯彩班。“五里桥街道爱好做灯彩的居民多,但一开始缺乏专业指导。”2011年,经过黄浦区非遗中心的牵线搭桥,她开始在五里桥社区授课,迈出“非遗在社区”第一步,至今共开课200余场,累计教授学生3000余人次。8日上午,“上海灯彩传承人工作室”在五里桥街道揭牌成立。吕协庄说:“我一步步教学生,学生再教学生,上海灯彩就传承了。”

木玉芳原本在白沙木氏刺绣学校做老师,免费教纳西东巴刺绣,这次培训回去,她打算自己设计纹样,尝试做一些新的作品。 

 

17岁时,吕协庄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江南灯王”何克明。“何氏灯彩”有“搓、扎、剪、贴、裱、糊、描、画”八字技术要领,单“搓铅丝”这一基本功,她就练了大半年。“彩灯要用铅丝扎骨架,只有充分掌握铅丝的性能,骨架才能结实,一匹马、一只鸟才能站得稳。”

 

进社区教学,她费了心思,先拿半成品给学生“试手”,“他们觉得灯彩不难学,就更愿意学了”。吕协庄的班上,学生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扎骨架,有的擅长电工,有的裱糊做得很好,“这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班级好极了,大家取长补短,搭档起来就能完成一件很好的作品”。元宵节到了,五里桥居民在灯彩班学生的带领下,三五人一组,学会了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做灯,“蛋糕盒、矿泉水瓶、写对联的红纸,都被他们用到灯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老城厢的顾氏家族,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绣品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在上海顾绣代表性传承人钱月芳的案头上,一针一线绣成的“顾绣教材”即将完工。她计划完成喜鹊、白头翁、绶带鸟等18种小鸟,整理出不同的顾绣针法,以后装裱成册,解说、教学、教徒弟,就用这本绣出来的书。“现在了解顾绣的人少,因此进学校、社区教学,更觉得任重道远。”钱月芳说,6月的每个周六,她将在松江区岳阳街道的顾绣体验馆开课,向市民、学生讲述顾绣的发展过程、历史及特色,“我要抓紧时间教学生,让大家知道,除了苏绣,上海顾绣也很有魅力”。

 

“传承人身上有绝技,但绝技不属于他们自己。非遗要回到社区、回到孕育它们的民间土壤。”杨庆红说。

 

在吕协庄看来,非遗保护要走两条路,一条是传承普及,在社区、学校上课,让社区居民了解非遗;另一条是传帮带,博物馆、研究所档次的艺术作品,也要有人做、有人传承。前者走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受家庭影响,不少退休老人由于要帮忙带孩子,经常中途“退课”,人员流动性大,但她还在继续坚持,“学生教了一茬又一茬。有人担心,原汁原味的灯彩后继无人,但我不着急。只要有好的政策;只要有人想学,并努力操练;只要我们认真的,毫无保留的教;上下一致,团结一心,沉下心来,努力进取,传承一定会做好。”。至于后者,她也挑中了一名不足18岁的徒弟,每周言传身教,“与社区传授不同,专业性的传承者不仅需要长期传、帮、带,还需要学生本身的悟性,和长时期的磨练、积累、付出,需要百里挑一”。

 

黄浦区的10个街道已和传承人签约,每个街道、每个月都将开展传承活动,“非遗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要让百姓受惠”。面对非遗最缺的“人才”问题,葛忠表示,黄浦区正在联手人力资源部门,推出具有激励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人愿意从事非遗和手工技艺类工作。

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木偶戏的展台前围满了观众。

 

与当代生活需求结合

 

非遗的保护传承,还需要创新性转化。6月5日至2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亮相恭王府博物馆。融入武术、鼓乐、东阳竹编、四川蜀绣、苗族银饰锻造等13项非遗元素的原创音乐剧《白蛇惊变》惊艳亮相。

来自阿坝的藏族姑娘张一(右)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中学习陶艺拉坯。

 

在舞美上,《白蛇惊变》引入颇多非遗元素。白素贞的素纱纱袍由蜀绣、顾绣、乱针绣、缂丝的四位传承人共同完成;白蛇发饰由苗银锻造技艺传承人刘兵打造而成;断桥、酒坛以及法海出场时的舞台灯柱则由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红兵完成。何红兵介绍,灯柱运用了多种传统技法,为了透光,上下两端层次轻薄,中间层次厚重,变化的柱身令灯柱整体上变得轻盈。“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舞台美术设计。”何红兵说,20年前竹编以出口为主,重视实用兼具工艺风格,“没想到竹编在舞台上可以这样呈现,此次创新运用给予我许多启发”。

江南丝竹悠扬的乐曲吸引许多小乐迷。

 

2016年,何红兵成为上海大学竹艺研修班学员。课程期间,他首次尝试与两位荷兰设计师合作,利用竹子柔韧特性,共同设计了大小竹灯系列作品,尺寸不一,造型简约,色彩绚烂,富有线条感。“研修班的课程只有一个月,结束后我和设计师还保持联系,去年7月、8月,再度邀请他们来到我的工作室,设计改进大小竹灯。”何红兵说,合作的两位荷兰设计师,一位擅长新材料研发及产品结构设计,另一位善于灵活运用色彩,“大小竹灯不仅可以作为生活实用品,还可作为观赏艺术品,是非遗生活化、国际化的体现。”

传统的旗袍制作是一门手艺,需要传承。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要跟当代的社会发展相连接,传统手工艺只有和当代生活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介绍,上海大学是最早参加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目前已运作15期,“高校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研修班,我们为传承人提供系统性教学,并让一批有经验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加入其中,与传承人携手创作新的非遗产品”。

市级非遗项目珠算。 

 

非遗传承需要进一步面向市场。2015年起,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主办方之一,为非遗传承人、国内外设计师、手造工作室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在1.2万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既有非遗竹编、土布织造、苗绣、陶艺、木艺等国内传统手工艺展示,也有西班牙、日本、乌拉圭等外国展商带来的国外手造产品与创新材料展示。“博览会是将非遗推向社会、市场的最好平台。”她希望进一步打通传统非遗技艺和市场的隔阂,“我们目前做了100多件非遗创新孵化的作品,一直用于展览,如果有企业来‘认领’,一旦转化到生产线上,传承人有了收入,就会有更多人愿意从事手工艺,那非遗的生态圈就完整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6岁的小朋友现场剪出一只活灵活现的熊猫图,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剪纸。
本文图片:蒋迪雯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