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琴系中西》再现明清时期中西合璧的宫廷音乐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8-06-08 07:02
摘要:音乐里的中西交往史。

在中西建交45周年与2018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之际,上海和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青年艺术家聚集在一起,用音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6月5日,《皇帝的西琴与中国张园》音乐会在张园的石库门里弄为社区居民演绎。6月6日晚,文创剧《琴系中西》正式在上海大宁剧院上演,铺开一条音乐的丝绸之路,展现明清时期中西交往史。

 

明朝时期,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就曾觐见万历皇帝,成为中西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先驱。《琴系中西》的故事就从庞迪我开始讲起。小提琴、古钢琴、马头琴、二胡、竖琴、乌德琴、古筝、中国笛子、笙、蒙古呼麦……奇特的乐器组合呈现明清时期中西合璧的宫廷音乐风格。

6月6日晚,《琴系中西》在大宁剧院演出。

 

400年前开启的音乐之旅

 

今年恰逢庞迪我逝世400周年,这位西班牙传教士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和音乐家,在旅居中国的二十余年中,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给西班牙托莱多主教路易士·德古斯曼写过一封长信,信中介绍了当时中国的情况,这对于加深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历皇帝热爱音乐,任命庞迪我向宫廷乐师传授如何弹奏古钢琴。在长时间的异国生活中,庞迪我充分了解了中国的宫廷音乐,将西洋的演奏方式教给了中国的乐师们,奠定了中西融合的宫廷音乐的演奏方式,并根据皇帝的喜好变换演奏风格。从那时起,紫禁城内便响起了古钢琴、竖琴、管风琴等西洋乐器的美妙旋律。

 

《琴系中西》用丰富的音乐素材呈现了明清时期中西音乐的融合:德理格传教士(1671-1746) 留下的12首美丽的小提琴曲,以及客居北京期间的持续作曲;400多年前,西方人耳朵里的蒙古宫廷乐;中国人为紫禁城内的西方传教士译写的第一支乐曲;康熙喜欢的歌剧《La Cecchina》中的咏叹调——一场音乐的时空之旅就此启程。

《琴系中西》,西班牙乐团带来精彩表演。

 

跨界团队激发创造活力

 

《琴系中西》最初的想法最早来自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的安娜与阅读派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李晶晶。她们了解到,西班牙有一些独特的音乐组合,能用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进行跨界创作,同时,这些音乐人也非常了解中国与西班牙的交往史。

 

故事脚本由自然力研究院“字戏剧”团队创作,表演者则包括西班牙伊利贝尔合奏团、美妙声调乐团以及中国昆曲演员。伊利贝尔合奏团是一支专注于使用古典乐器诠释巴洛克音乐的演奏团,美妙声调乐团则是西班牙第一支专门研究和诠释中国古代音乐与中西方音乐史的乐团。他们让古代宫廷乐队演奏的生动场景在观众眼前呈现。

 

有意思的是,《琴系中西》西班牙乐团负责人鲁文除了是一位会多种乐器的音乐家,还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而《琴系中西》的中方设计人周雷是除了是一位策展人,还是人类学博士。正是这样跨文化、跨领域的主创团队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带来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

《琴系中西》,中西艺术家互动。

 

从社区到剧场的多重互动

 

​在将演出定名为《琴系中西》后,主创人员设计了一个作品前传《皇帝的西琴与中国张园》,让中西艺术家原班人马进入“海上第一园”张园进行公众互动,在张园石库门的弄堂里为社区居民演奏。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乐器及西洋乐器、张园生活方式、觐见明代万历皇帝的西班牙古钢琴家庞迪我、昆曲《游园》四大要素,将张园变成了一个“大型交响乐装置”。

 

​《琴系中西》得到了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和南京西路街道办事处的资助。李晶晶说:“走进社区,让这样一场中外艺术家的联合创作成为了公众音乐教育和社区文化创新的一部分,与城市进行了更深入的互动。”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自然力研究院提供
题图说明:6月5日,《皇帝的西琴与中国张园》在张园演出。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