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王元化学馆新馆落成,面对19条“王元化之问”,你想到了什么?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曾繁宜 施晨露 2018-06-06 18:30
摘要:“沉思的心灵生活其实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时时会从喧嚣纷扰的世俗中回返思想宁静的家园,他们是那种为思想而生的人,而不是以思想与观念为职业的人。”

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如何可能?如何在一个科技与功利主导的时代,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伸展的理想?如何做到以西学为参照,不以西学为标准?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非常重要的传统,如何去传承、守住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东西?当代文化思想建设的学理性、包容性与开放性如何可能?在一个真正有生机的文化里,现代价值如何生根?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如何互补互助?消费主义、市场至上的意识形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批判意识?如何以思想为生活,而不是以思想为职业?二十世纪的知识人,如何“述往事,思来者”?……

 

王元化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位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的王元化学馆重新开馆。在学馆的整面墙壁上,19条“王元化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思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也是元化先生学生的胡晓明介绍,这是从先生晚年思索探寻而未及解答的学术疑惑里归纳概括的,除了永久展示先生生前的手稿、信件、日记、笔记等珍贵资料外,学馆更希望全面展示王元化的精神思想史,让后来者紧随其脚步,将未尽的课题继续研讨下去。

 

不以纪念人物为目的,以探讨未完成的思想课题为宗旨

 

王元化学馆原在学校办公楼内,这次是经过重新设计开张的新馆。“建设学馆是先生生前的规划,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学馆不以纪念他本人为目的,而以探讨他未完成的思想课题为宗旨。”胡晓明介绍,学馆还开辟了研讨区和讲演小会场,可供读书会、小型研讨会、讲演与定期研习,这样的设计能够达成先生将学馆建立成一个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人文研究公共机构的心愿,更好地融入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去。

 

走进王元化学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雅致的屏风,屏风上以竖行楷书书法写着“沉思的心灵生活其实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时时会从喧嚣纷扰的世俗中回返思想宁静的家园,他们是那种为思想而生的人,而不是以思想与观念为职业的人。”胡晓明介绍,这是元化先生生前十分喜爱的一段话。先生辞世前一周,虽缠绵病榻但仍亲口交待,要将这段话写在学馆门口。如今新馆落成,先生的遗愿,终于达成。

 

屏风旁是一尊王元化先生的头部塑像,“铜像的作者是雕塑家李秀勤教授,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先生生前十分喜爱杭州西湖湖光山色,多次前往位于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讲学,结识了一批敬爱先生的友人。”胡晓明介绍,这些美院老师后来自发捐资,想为先生塑一铜像。李秀勤在完成作品时,不辞劳苦地往返于沪杭两地,经过多次访谈和观察,充分了解先生的思想,甚至做了数十盘录音录像。“这座雕像,与一般纪念性的人物头像不同,不是高昂放眼,而是低眉默想,但先生面部最具特征的额头与眼睛,完全表现出来了。额头突出而饱满,笃实而有力,令人感受到充沛的思想在其中蕴蓄。眼镜框下的眼睛,有一股不易察觉的锐利与激情。俯首沉思,而又辐射着生命的气场。”胡晓明说,正是这奇妙的张力,切中了王元化“为思想而生”的追求,也令这一塑像真正成为有思想的艺术品。

 

王元化精神生命史,成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史之一脉

 

环顾全馆,与王元化本人有关的相片只有两张,一张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文学评议组上与吕叔湘、王力、钱钟书、朱东润等学者的合影,另一张就是王元化最有代表性、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单人照。照片中的王元化目光如炬、精神矍铄,一旁的视频滚动播出着他的生平资料和生前采访片段。先生的话语音犹在耳,似乎从未离开过他毕生热爱的学术事业。“一般的纪念馆都会从人物的生平介绍起,不乏运用孩童和成长时期的照片,介绍家庭构成、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等。但王元化学馆,主要还是突出思想,突出学术,所以文字内容多,而照片少。”胡晓明说。

 

如果说门口的屏风和铜像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步入正馆、面对横布满墙的“思想年表”、“精神年表”和“王元化之问”,则给人心灵上的震撼。“王元化先生学术思想年表”以时间轴的方式串联先生的一生。这并非简单的生平介绍,而是将王元化在各个时期提出的理念、发表的著作、学术上取得的成果一一列出,展现了他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生命史。

 

占据整面墙壁的“王元化精神生命年表(1978-2008)”是学馆另一大亮点。1978年是王元化代表作《文心雕龙创作论》发表并引起社会反响之年,直到先生辞世,关于先生的学术思想引发的各种回响,据不完全统计有148篇(不含单纯回忆与纪念文)。胡晓明说,这些文章,或商讨问题,或发挥大义,或补订史实。“王元化”一名,实为一个符号、一支杠杆,表达当代人文思想之某种重要征兆。因而,王元化精神生命史,也成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史之一脉,至今仍未止息。这也是学馆将文章目录张于整幅大壁的初衷——以往复讨论的作品,展示学术生命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题图来源:曾繁宜 摄
内文图片: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