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五星级”的商圈,盲道走着走着就断了,这是上海应有的水平吗?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8-05-31 08:24
摘要:解决“底线民生”,并不能满足于“底线水平”。而如果只当一件“任务”来做,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和用户思维,也不能充分考虑实际应用的场景和体验,甚至还可能跌破“底线”。

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品质,往往折射于细枝末节,尤其是对待那些特殊需求群体的软硬件设计。无障碍设施,正是一个缩影。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上海一些知名商圈,不同程度存在盲道铺设不规范、出现“断头路”甚至索性缺失的问题;盲道被随意占用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爬楼机、无障碍厕所等其他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布局,亦没有充分考虑实际使用需求,以至于落入形同虚设的境地。

 

对标那些被上海视作标杆的全球城市,这样的情形,显然是同“卓越”二字不相称的。要真正创造“高品质生活”,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人文温度,无障碍设施布局也是一块亟待修补的短板。而背后的真正考验,不仅在硬件建设,更在深层的公共服务和治理观念。

 

“无障碍设施”对于城市,当属“底线民生”,是不能不做、不能不做好的事。当然,建立起这样的共识,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有过各种反复。如今不少城市依然存在的无障碍设施短板,仍在说明形成共识与自觉的不易。

 

不少人至今认为,无障碍设施所服务的,是“相对少数人群”——相比城市尤其是核心商圈日常出没的主力人群,残障人士、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似乎不占多数。但我们暂且不说这个“相对少数”的判断本身是否准确、又是否随时代迁移有所变动。即便是“少数”,针对他们的服务设施是否到位、是否便利,更会影响整座城市的形象——对许多这样的“少数”而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善意,未必在建筑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恰恰就在这些微小的细节里,甚至它们就代表了城市的全部。

 

既然是“底线民生”,就应当有“底线意识”,在城市街区的规划设计之初就让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将之视作一个基本的考量因素。这些年各大城市都在加大无障碍设施布局力度,乃至力图实现“全覆盖”,体现的就是这样的底线意识。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解决“底线民生”,并不能满足于“底线水平”。如果仅仅考虑数量上的覆盖率、拥有率,而欠缺对实用性、适配性和体验度的综合考量,即便实现了“全覆盖”,仍然无法实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初衷,甚至留下“为做而做”的话柄。

 

一些地方的无障碍设施使用效率始终偏低,甚至形同虚设,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很多时候,设计者在设计伊始就没有真正确立无障碍设施的“优先级”,仅仅为了“达标”而配置设施,并未真正考量“用户”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足够的“场景模拟”。这种建立在单方面习惯和感觉基础之上的设计,往往后遗症无穷。何况,现实中还有无障碍设施为主体设计“让路”的坏习惯。

 

后面这种坏习惯,多来自片面的经济理性,认为无障碍设施投入的成本,并不能换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这终究是没有把“底线民生”当一回事。当然,此类情况现今已不算多,个别存在这类观念的地方,当要尽快扭转。

 

更普遍的问题是前一种。只当一件“任务”来做,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和用户思维,也不能充分考虑实际应用的场景和体验——这是无障碍设施身上的问题,同样折射了不少公共治理领域的通病。这样得来的“产品”,无论是一条盲道、一处厕所,还是一次公共决策、一项公共政策,其“品质”往往难以超越“底线”,弄得不巧,还有可能跌破“底线”。

 

这时,就格外需要重新审视“体验”的问题。

 

一切涉及到人的规划、设计和决策,都少不了对“体验”的考量;有时候,用户的体验如何,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正在着力打响的“上海购物”品牌,就格外强调消费体验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比简单的一个商品更能左右一个“消费之都”的竞争力。而商圈的体验又是多元的,不仅在店面里、柜台上,更在这个商圈的里里外外,包括马路上的盲道、商场里的厕所、楼梯边的爬楼机……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都来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治理,而这些方面“高不高”,往往取决于体验度好不好、用户意识强不强。这显然不是光画图纸、光拍脑袋就能做好的,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