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身边的非遗丨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杨致俭:传承要注重传统,传播要符合当代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8-05-31 10:04
摘要:古琴演奏家、制作家与传播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更忙了。除了为即将到来的“非遗日”作演出准备外,他着手编写的《中国古琴传统斫制艺术》《古琴五行谱教学法》等著作正在筹措出版事宜。同时,每周还忙于录制音频,利用喜马拉雅FM平台,向听众讲述经典古琴名曲。“我是这个时代的古琴演奏家、制作家,必须先传承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古琴,然后再用最当代和有效的手段去推广和传播。”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

 

古琴演奏家

 

古琴面圆底平,象征天圆地方。琴长3尺6寸6,象征一年有366天。古琴上有13个用贝壳做的圆点,名“徽”,即音阶,它代表一年中有12个月以及一个闰月。2003年,继昆曲之后,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受家庭影响,杨致俭自小与古琴结缘,师从古琴泰斗“南龚北李”学习广陵派、虞山派经典曲目和古琴制作技艺。同时,他也曾师从“江南箫王”戴树红,潜心钻研琴箫演奏艺术。他说:“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语言,古人弹奏古琴,是在与自然、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琴棋书画,以琴居首。在各个历史时期,古琴的形制各有差异。杨致俭尤其偏好盛唐之琴。一般来说,古琴的器形为“唐圆宋扁”。即唐代古琴造型肥厚,体腔宽大,如伏羲式。但在工艺上,唐琴通常对底板进行了倒角,使得最终在古琴的“肩”和“项”的部位,产生一种“浑圆”。“本该很厚重的琴体,最终显露出了一种线条感和一种巧劲”。他也欣赏宋代的仲尼式古琴,“看上去比较拙,但很中庸、耐看”;以及明代的蕉叶式古琴,“琴身像芭蕉的叶子,两侧呈波浪状,连绵起伏不绝,而且通常还有叶脉、叶柄,很写意。这与知识分子参与古琴演奏,从山水、自然中寻找情趣有关”。

 

遗憾的是,清代以后,受环境影响,古琴制作工艺逐渐没落,再也不复当年的盛况。“古琴艺术的传承不仅表现在琴派、琴史、琴人、琴谱、琴曲等演奏艺术上,还表现在古琴制作上。”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杨致俭一门心思投入到了古琴的制作中,在他看来,身为熟悉琴、了解琴的古琴演奏家,“做琴”也是分内事,“选择建筑领域,我可能就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但我自小受传统文化浸润,喜好琴棋书画,选择古琴这条路,既理所当然,更无怨无悔”。

古琴配件展示

 

古琴制作家

 

唐代的古琴在制作技艺上已经完全成熟了。在杨致俭看来,“古琴制作”的老师有三:老师、典籍与“不会言语”的历代传世古琴。“老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看得越多,对古人的敬畏越多。”为了再现唐朝时的技艺,近年来,他多次去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寻访历代古琴,“用古人的智慧,去指导当代的古琴制作艺术”。

 

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根据木胚、髹漆、装配等工艺流程,概括分为十几道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若干的详细方法,总体近百道工。制作一把古琴,通常要历时2至5年。历代古琴制作首重选择良材,面板宜选天然干燥的桐木或几百年的杉木,底板选用坚硬的梓木,均须纹理顺直、硬度适中,且无疤节和虫蛀。“所谓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声。”不过,即便是用同样材料、工艺制作的古琴,也不会完全一模一样,“天然材料的质地、纹理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每张古琴的音色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大自然赋予古琴制作者的惊喜”。

上师大音乐学院的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了解古琴的制作工艺以及科学量化的检验过程。

 

“以前古书上说,面板要厚一点,不能太薄,那到底厚到什么程度?底板要厚一点,否则发音不够清亮,厚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没有数据。”在杨致俭看来,古琴斫制技艺是音响学、美学、物理学的统一。几年前,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古琴制作领域的数字化研究机构,构建了古琴外观造型和腹腔结构的数字化信息库,“要用科学的、量化的方法去看待古琴制作上的许多问题”。此外,他还与恩师李祥霆合作,研发“醉琴斋”丝弦,恢复了一度失传的中国传统蚕丝琴弦制作工艺。

 

古琴文化传播者

 

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杨致俭还是一位“主播”,他的《杨先生讲古琴》系列浏览量已超过30万次。一周讲解一首古琴曲,既谈古琴演奏的音乐技巧,也说人文背景,还留出一段时间推荐经典的古琴演奏版本。每段音频时长近20分钟,《高山流水》《神人畅》《凤求凰》一一在列。“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古琴文化的传播者,嫁接新的传播方式后,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他也尝试让古琴与钢琴“对话”,更创新性地挖掘古琴文化的意涵。

 

2005年,杨致俭创立“天下古琴”传习中心,借王维《竹里馆》的诗句取名“幽篁里”。这栋坐落在淮海中路的三层洋楼,展示了多款伏羲式、仲尼式、蕉叶式古琴,成为听众听琴音、赏琴曲的去处。去年11月,他的“古琴大师创新工作室”在浦东新区唐镇正式对外开放,完整重现了复杂的古琴斫制工艺,包含槽腹结构、木胚装配、裱布、灰胎等多道工序。此外,他也计划在音频平台上开设“微课堂”,深入浅出地讲述古琴历史与制造技艺。

 

“琴如其人,所谓琴道,就是通过琴去了解外物。”杨致俭说,身为艺术家,他将在古琴文化的推广上持之以恒,“最终,量变会产生质变,至少,现在古琴已经不濒危了,古琴的爱好者已经不寂寞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蒋迪雯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