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上观作者:我在经纬线中过年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理 2016-02-12 10:42
摘要:在很多同行纷纷转身离开之际,就让我这穿行在地球经纬线中的外交记者,做一个中国继续融入世界的雷达,笔录历史,文章报国

 


上高中那会儿,暗自羡慕语文老师冯银江嘴里时常念叨,某某学姐学长如何在联合国日内瓦工作,又如何在国际长途飞机上提笔写作。这么许多年后,我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

 

作为《大公报》记者,我在同一张新闻纸从事同样的工作,笔力不如胡政之和范长江等前辈自然惭愧得很。倒是今时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复当年,再加上中国最高领导人朋友圈越来越广,去年飞行二十多万公里的我,愿意在这大过新年之际,讲一讲在地球经纬线中过年的一夕杂感。

 

 

外交记者最关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出访。最高领导人外访行程虽然按小时计,换做一直提倡调查研究的国际宣传组,则要抱着强烈家国情怀,提前深入对方国家进行调查研究。

 

习近平主席去年初首次出访选定巴基斯坦,我则在4月5日晨曦中的北京启程,经泰国曼谷到巴基斯坦卡拉奇,开始了对经济走廊另一端的访问。“一带一路”表面上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大战略,背后就是一个又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气温早已降至零度以下,冷风穿越山谷呼啸。那是2010年1月4日下午两点多,身处喀喇昆仑公路主营地的工程师庞明先是听到远处有一声巨响,随后尘土就飘到营地院子里,“我们赶紧派人去查看。本以为就是经常性发生的山体滑坡,结果到眼前一看,整个山都塌下来,足有七八十米高,把河谷全封锁了,” 他后来对我说。

 

我冒险乘坐螺旋桨飞机抵达巴控克什米尔的首府吉尔吉特,为的就是写两代中国筑路人修建天路的故事。

 

我在描述站在堰塞湖渡口与当地人拉家常的文末写道,“整个渡口上的人好像一下子都忘了眼前的不便,越谈越起劲,越说越高兴。有了中国人修路打隧道,周围的群山似乎也不再是一道屏障,更显得中国和巴基斯坦铁哥们般的亲近。”

 

下了飞机后,我周转越野车和渡船,日行两百多公里,晚上执意趁着夜色赶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修建中巴公路而牺牲的烈士陵园,静默然后鞠躬。

 

那一刻身体真的很疲惫,但我看着低沉的星空就想,那些牺牲的人们,如今就是这片天空中星罗棋布的星星,点亮脚下绵延中巴经济走廊中的一条路、一座桥。去年12月,在非洲又听闻中国路桥成功签约公路二期合同,感慨期间凝聚了多少海外工程师的心血,这当然是后话。

 

 

春夏交接之际,本来是受邀在首尔举办的全球记者峰会演讲并顺访日本核泄露现场。没想到,肆虐的中东呼吸症成了此行的主题。平日很少做健康报道,倒是4月末在香港中文大学“健康报道”工作坊访学,给我增加了不少底气。

 

站在满是口罩的首尔明洞,我内心其实不害怕,在“上海观察”的专栏文章中我写了一句话,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不散布恐慌情绪是每个记者的职业操守。倒是在纷乱的信息中直指医院管理不力显得格外重要。

 

最后韩国监察部门今年初公布的调查报告也认定,席卷韩国的MERS疫情是卫生防疫部门的掉以轻心和无能酿成的“人祸”,并处分16名公务员。

 

 

《吉隆坡风云:北京申冬奥成功背后的故事》全文六千余字,是我在现场参与并见证北京申冬奥的非虚构故事。在吉隆坡的日子里,确实很忙碌,尤其是7月31日那个超级长的一天。

 

事后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按照写《记者亲历:习近平主席的一天》的方法,把领衔陈述的刘延东副总理也写一写。

 

其实,我在那篇非虚构的文章中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走出会议大厅,刘延东看到不少华人挥舞着国旗在场外庆贺,起先是隔着玻璃窗使劲挥手,随后索性快步前行出了大门,迎着舞狮队快走了几百米和他们一起庆祝这历史一刻。

 

事后我想想,这绝不是事前安排得好的环节。刘延东副总理脚力极快地前进,这脚步中既有喜悦欢快的心情,更是寄望一届高水平的冬奥会再一次加速中国前进的事业。

 

我在第二天见报的特写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当时的心情,有道是:奥林匹克创奇迹,一朝圆梦吉隆坡。

 

十月,我有一大半日子是在宝岛台湾度过的。面子上是去会会旧友,其实也想着看看台湾的社会经济变化。那些日子基本都收录在我的专栏文章中,计有写马英九的《最后的演讲》,还有写蔡英文女士的《台湾的十月》等,在台东我就写了《夜宿台东少则得》,在台北我写了《台北小日子》,也刊在“上海观察”中。

 

后来全球华人都看到了举世瞩目的“习马会”,也了解到了蔡英文女士将作为台湾地区新领导人。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两岸一家亲,我们留着同样的血,讲着一样的语言,吃着同样的饭,小波折小波澜终归是沧海一粟;再者蔡英文的领导人之位还没有坐热,北京和台北有的是耐心和时间。

 

 

如果我没有猜错,《“雪龙”起航 中国和南极的那点事》是“上海观察”创立以来最长的一篇专栏文章。后来我很欣慰听朋友说,这是少有的不枯燥的科学文章。晚秋的中国,初春的澳大利亚,我见证中国和南极越走越近的历史时刻,都浓缩在非虚构的字里行间。

 

开头提到了今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访,没错,12月份的中非峰会我也在同样现场。无需多言新时期的对非投资,结束了南非行程后,我开始了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国别研究之旅。

 

这真是人生中难得的非洲壮游。飞机离开吉布提的时候,我带着写满一个笔记本的日记,望着这个今后中国保护海外利益的重要地方,突然想起了我服务的新闻纸在国难时自救的诤谏,和平时期倡导国家意识,并堪任中国现代化进程谋划者的点滴。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在很多同行纷纷转身离开之际,就让我这穿行在地球经纬线中的外交记者,做一个中国继续融入世界的雷达,笔录历史,文章报国。

 

这一夕杂感,留给匆匆的历史,也留给历史中匆匆的你和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为大公报首席外交记者、大公网国际部主任 题图来自网络 本文编辑:柳森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