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不是所有上海姑娘都嫌弃远方的家
分享至:
 (26)
 (1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舒 2016-02-11 09:42
摘要:我是个标准80后的上海媳妇,已经跟随丈夫两次回乡过年了。


 
看到“上海姑娘跟男友回老家过年,第一顿饭后被吓跑”的新闻,家属同志过来和我握了握手,感谢我这个上海姑娘一没有逃婚、二已在山村过了两个年。没错,我是个标准80后的上海媳妇,已经跟随丈夫两次回乡过年了。

 

我们所在的闽东山村叫黛溪,顾名思义,因水而起。村内两条大溪流交汇,最大的那条在北宋末年因流域“山水如黛”,而获名“黛溪”,村名从之。村子属于高山林区,四面环山,形似盆地,森林覆盖率近90%。

 

作为上海媳妇,必须承认,第一次去时也是冲击满满,颠覆了所有对福建的印象,重构了所有对农村的认知。且不说路上一整天(或两天)火车+汽车、公路+山路的颠簸,只说在凛冽的山风里中拐入黑黢黢的巷子、走进昏暗的老屋、面对土灶边一大片陌生的村人,一起坐进斑驳的条凳,开始吃从木桶里舀出、盛在盆里、黑黑红红不明所以的农家菜……然后你在上面吃,几条黑色大狗在桌下跑,就在你腿边蹭来蹭去咬骨头……特别怕狗的我,瞬间紧张地脊背绷紧,浑身僵直……

 

与之呼应,第二天一早,上海小姑娘自己也闹了个大笑话。房间窗户正对后院,院中有棵大楠木,院外就是苍郁的后山。睡眼朦胧的我拉开窗帘,先被高树苍山震住,转眼瞥见几头斑斓的禽类跳动其间,没戴眼镜的大近视立马想到读过的科普书籍,高叫:“哎呀,那个是传说中的保护动物山鸡吧?”家属闻声而来,冷冷地说:“那是家里养的鸭子。”自然,这个“上海媳妇指鸭为鸡”的笑话也在乡土间流传至今……

 

这些,正是“城里媳妇”和“乡下老家”文化碰撞的例证。有人说,我们因为爱而结成“命运共同体”,但其实部分地也只是“想象的共同体”,一回老家,Tommy变回二狗子,田园牧歌化作见光死。魔都帝都里长大的年轻人,被电脑手机裹挟、被格子间学区房困住的一代,撑死只看过《乡村爱情故事》,对于广阔的“乡间”缺乏基本的想象空间和能力。

 

我的体会是:城里媳妇一方面要将心比心,意识到老家的父母亲们正在用乡间最好的方式款待你,努力去体会并回报他们的爱;另一方面,不妨做个“好奇宝宝”,多看多问,把回乡作为感受真正 “风土”、“人情”的绝好机会。两次回乡过年,除了已适应了狗狗在桌边,上海媳妇对黛溪的山水、民俗、吃食皆印象深刻,此刻不妨撷取片段以飨大家。

 

本乡山水并无名,称不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而“青山绿水,世人共羡”。远离自然的城里人,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何为山清水秀、郁郁葱葱,何为开门见山、重峦叠嶂。村子周围尽是山、水、瀑、石,绕村一周的路边,举目可见之处就有三处大瀑布,可谓“飞瀑山间落、清泉石上流”。村中溪流交汇之处有汀州、长堤、廊桥。小汀州上立一水心亭,雕梁画柱,远观依稀有橘子洲头的意境,已成为村中年轻人拍婚纱照的绝佳外景。沿山路略走远一些,村与村之间密布着峡谷、湍流、碧潭,偶尔空中还有老鹰盘旋。的确可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山村,清晨发现露珠在枝头颤动,白天看见群山间纯蓝醇蓝的天空,夜晚仰望亮闪闪的星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柴门外,鸡鸣深巷中。在都市里早已忘却的一切,倏然重现。

 

 

到得家乡才知道家属为啥对去山川风景区旅游难有兴趣,确实看过原乡山水,何须看其它。公公说当年曾来上海金山引进种猪,并请了一位师傅来乡传授技术,那位师傅过来后乐不思沪,笑言此间山水随便搬一处回上海,必能成著名景点,躺着收门票就好。可惜至今交通不便,联想到对岸山水相近的台湾,那些让城里人趋之若鹜的小确幸,背后总要有成熟的交通路线、配套设施、服务理念种种作为支撑。山乡若能至此,不知还需几时。

 

既有别样的山水,自有别样的风俗。比如大年初一,要早起走山,拜土地观音,烧香祈福。因着本地绕山绕水绕田皆有小庙,总有五六处,包括土地公公(称当境明王)、观音娘娘及至未知来历的佑护大将军(称龙飞杨将军),安居石室;另有陈靖姑(本地俗称陈大奶,专护妇女孕产,在台湾亦信众广泛)、龙王爷,专设佛室。但见全村出动、扶老携幼、络绎不绝,有如踏青。只见香火缭绕,甚为热闹;另见新衣簇簇,夺人眼球。拜完摘取庙边竹枝新叶,归家插于门边,称为压岁钱。在山水之间循着香火一路走来,着实感叹青山不老,岁月更新,聊借土地香火、山间新枝,祈愿:天增岁月人添福!

 

 

最后说说吃食,品相上自然无法和城里相比,但贵在天然纯正,全部自家出品,绝对有机生态。能最好地体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而公公婆婆这几日总变着花样做本地特产,此刻略整理一下,便是极好的风土志。包括:

 

一、闽东特色小吃。锅边糊,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海鲜汤中煮。芋头面,将蒸熟的芋头与薯粉相混搅成团,用“蕃薯切”(类似北方做饸饹的器具)切成圆条状,放入滚烫的锅中,边切边煮,拌以牡蛎、、瘦肉、芹菜等佐料,还加入红糟、泥鳅。看上去红红糊糊的一大碗,外乡人初见不敢动筷,却是许多游子的心头挚爱。黄米粿,用草木灰沥汁制成纯天然碱水,浸粳米粉至黄色,冲洗装入饭甑蒸熟,然后放在石臼中舂成粿团,再揉压成各种形状。吃时切块,或煮或炒。秋菊粿,黄米粿升级版,用田埂上寻到的一种野草(学名鼠曲草)捣碎掺进蒸熟的粳米中,同样舂成粿团,随后揉成饼状,色泽青翠,烤来吃清新可口。今年家里两种米粿各做了十斤。粉干,煮粉干或炒粉干,比粉丝粗,不糊有韧性,本地酒席上必备菜。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面线,看着像细米线,却是面粉做,制法类似《舌尖上的中国》里手工挂面。光饼、葱肉饼,光饼据说是戚继光抗倭时曾充作军粮;葱肉饼便是做饼时加了肥肉丁、葱花和五香粉等。

 

二、土特产。山间冬笋,公公赶在立春前上山挖了几次,说不然就叫不得冬笋。家养土鸡,婆婆去年养了50多只鸡,从小鸡仔开始,吃自家的稻谷长大,各个体壮毛亮。海产蛏子,毕竟位置在山海之间,虽不自产,却不难吃到新鲜的,而福建海边产的就是比浙江出的大。本地香菇,山间养菇最多,在大灶里和排骨一同煮,香气袭人。

 

三、家酿老酒。自家酿的五年陈米酒,有点如绍兴黄酒,劲道更大。听说家属同志小时候被堂哥骗,以为是可乐,一仰脖喝了一碗,昏睡了一天一夜,吓煞家中老人,堪比刘伶千日醉。还有用油柰做的果酒,纯粹是果子加糖,封在大缸里,味如红酒,色略浅。

 

四、传说中的美味。自家青菜,之前山里最低零下12度遭遇最强寒流,霜冻过后家里种的菜全部冻坏。槟榔芋,上次吃过又糯又甜,去年山上的芋头全部被野猪拱了。盖因荒田多了生态好了,野猪繁衍,又是保护动物不能打,况且村民的鸟枪早被收缴。还有一种山中野菜叫苦菜,婆婆常要走山路去采,据说本地用来煮排骨、猪肠,清热解毒。

 

 

当然,乡间远不止这些田园牧歌,仅以一个城里媳妇的浮光掠影,也看到乡愁背后的迷茫——日渐空巢的乡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求学了,村里只留妇孺。街上只有过年时最热闹,一过年初六,人流便返程了。村里的中学,二十年前最盛时有1700余名学生,如今只有170多名,一多半的教学楼空置。因此自然产生无人耕种的乡村,60岁的公公说还在捯饬农事的人中,他属最年轻的,青年人中几乎无人会干全套农活了。田退林进,一个正效应或许是生态好了。路经一峡谷,公公说对面山坡上如今目力所及之处,三十年前全是田地,种茶叶种番薯,而今都换为林木草被;负效应就是野猪之类的畜害也多了,实在是说不清的循环。但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确实一年比一年好,超市卖场、农村淘宝、宽带网络、小米盒子,城里该有的基本都有了,乡村正在日益城镇化。但那些留住乡愁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未获太多重视。家族建于明朝、依山傍水的祖屋,估计明年就要被拆了,盖因位置太好又太不现代化。其它老宅也是荒者十之八九,乡人对现代化的概念还是大房子新房子。宣传口号是“县强民富生态美”,文化传承还不在列。当然,这些可能都是城里人的庸人自扰。

 

两年春节回乡,挤过春运熙熙攘攘的车厢,爬过N圈陡然上下十八弯的山路,被大于270度的泥石路颠得七荤八素脖子疼……才理解何为乡愁,对“宅兹中国”有了更多接地气的思考。

 

或许从来就没有桃源胜地,有的只是青山绿水间的斑驳老家,你的心因为那些人而热腾腾。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