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金融区块链 > 文章详情
读懂中财办新副主任廖岷:曾在上海谈到风险和转型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杨 2018-05-16 15:44
摘要:廖岷首次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身份公开亮相。

 

据新华国际微博消息,应美国政府邀请,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率领中方经贸团于当地时间15日下午抵达华盛顿。据了解,此次中方代表团成员来自各主要经济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廖岷、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等。

 

在一串名单中,廖岷的名字受到了各方关注,因为他是首次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身份公开亮相。在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改为中央财经委员会,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曾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廖岷,男,汉族,1968年12月出生,江西南昌人。1988年2月入党,1993年7月参加工作。

 

教育背景方面,廖岷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是86级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90级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其又于2006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工作经历方面,廖岷一直深耕在金融领域。1993至2003年,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光大集团、中国银行总行工作。2003年至2010年,在中国银监会先后任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兼系统团委书记。2011年至2016年,任上海银监局局长、党委书记。2016年12月,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四局(国际经济局)局长。

 

各方资料都显示,廖岷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

 

曾经接触过廖岷的人评价,他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在其官方职务之外,他还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全国青联常委(金融工作界别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

 

在CNKI以“廖岷”为作者查询,可以搜索到98篇论文。剔除一些同名作者,可以发现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金融领域论文的频繁,显示出他在理论研究和思考方面的勤奋。廖岷的最新一篇文章,是发表于2017年9月30日《新金融评论》的《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

 

除了撰写文章外,他还先后编纂出版了《欧元震撼》《控制系统性风险改革之路》《经济新常态下的银行业监管治理探索》《金融租赁研究》《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等专著,翻译了《人为制造的脆弱性》《欧元的思想之争》等书。他喜欢一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然,在中国金融领域工作多年的廖岷,也具有丰富的金融实践经验和监管经验。除了在银行一线工作的经验,其在上海银监局任职期间已经对整个金融领域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有了系统的认识。

 

在2016年8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廖岷提到了“风险”。他以上海银行业“不良”双降为样本,用“单靠好天气不能保证就有好收成”来比喻监管部门和银行业主动采取前瞻式风险管理的重要。他介绍,上海银监局在银监会系统率先提出机构、风险、业务“三维一体”监管治理架构,对市场各类较为突出和新兴的金融风险与金融产品进行持续跟踪研究,目前已在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国别风险等新型风险的监测识别上领先探索,在前瞻预警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商业地产、异地授信、非信贷业务等领域的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2015年3月5日的解放日报上,廖岷发表署名文章,这一次他提到的是“转型”。廖岷表示,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中资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提质。未来五年,上海银行业在继续深耕做好存、贷、汇等传统核心主业的同时,亟需以更为国际化、专业化的前瞻视角,深刻认识新形势、新要求,加快转型,“去就有序,变化因时”,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真正实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自贸区的同呼吸、共成长。

 

基于“转型”,他提出了三个“再校准”。其一是战略定位再校准:提升服务于我国加快海外布局和全球配置战略的能力。其二是业务重心再校准:探索金融创新;从传统资金供应业务积极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其三是能力建设再校准: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精细化营运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监管环境再校准:在审慎监管基础上,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管理的新监管模式的基层探索和实践

 

在2014年2月21日的解放日报上,廖岷聚焦了“上海”。他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不缺资金支持,目前急缺的是金融创新必要的重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集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更有效的金融服务、产品和工具,硬约束和善于利用金融市场的实体经济的参与,支持部分新金融活动所必要的外部市场环境。

 

因此他建议:一是加大重大项目储备力度。根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整理梳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项目,加大一些能带动上海转型发展的项目的开发投产和建设力度,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搭建科技与金融信息对接平台。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科技方(如大学、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等)与金融方(如中外资银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组织等)的对接平台,成立专家小组库,帮助介绍最新科技信息和提供独立的技术评估报告。三是推动大型实体产业集团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利用上海加快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时机,引导辖内主要大型实体产业集团引进金融人才,成立独立法人的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为实体产业集团的发展创造更强的实力。四是完善市场环境建设。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尽快实现全国统一的浮动抵押登记的办理流程、材料要求及登记表格;加快推进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的中小企业信保基金建设;探索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租赁物所有权登记体系,进一步保障租赁物权;在自贸区内设立全国性的信托登记中心,增强信托产品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等。五是继续改善信用环境。建议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信评级的标准和范围,加强与其他部门(如公安、检察、法院、工商、税务)的相关信息共享和更新,为银行了解客户提供更好的信息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与企业征信系统的连通机制;继续鼓励和引导各类总行级、功能性机构落沪,鼓励和支持长三角的金融机构乃至大的企业集团在上海设立“总部”,强化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