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吴亮:淮海中路小学,开蒙之前的时代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8-04-22 17:05
摘要:1912年,离开淮海中路650弄3号,孙中山一行前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50年后,进入淮海中路650弄3号,吴亮开始在淮海中路小学读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幢建筑的用途从宅邸变成校舍,对一个历史人物和对一个普通人,它都扮演过分水岭的角色。

那时候考小学可真容易。

 

招生按地块划分。负责的老师跑进指定的里弄,问居民要一把椅子,适龄的孩子挨个过来登记一下,就算录取了。但进淮海中路小学要难一点,也真的就是难这么一丁点——因为进入这个学校前,老师要对学生面试。

 

1962年,在进淮海中路小学前,吴亮被问了十个问题。具体被问了什么,他已经不记得了。但这道仪式却是分水岭,将这所学校和别的学校分开。这之后几年的小学生涯也是分水岭,将他之前和之后的生活分开。

 

作为写作者,吴亮写他的青年时代,也写他的少年故事,他不吝用最美好的词汇冠名给自己在淮海中路小学里度过的时光,那是即将开蒙之前最无忧无虑的时代。

 


老校舍


淮海中路小学,现址淡水路93号,校舍原址在淮海中路650弄3号,在吴亮的印象里,里面是气派的老房子和小小的广场。

这老房子来历不一般,在1911年冬,是孙中山曾下榻的行馆。淮海中路650弄3号(原法租界宝昌路408号),约建于1900年至1910年之间,是一幢三层花园住宅,为19世纪末的法式建筑。房屋的主人原属法国人屠榭,建筑坐北朝南,每层有拱门式结构的房间八个,都带内阳台;外立面为砖墙,深灰色相嵌着暗红色;前院和左右两侧都是碧绿的草坪,旁边种植小梧桐树,围着竹篱笆。

 

1911年末,孙中山在武昌起义成功后,自海外乘英国邮轮“狄凡哈”号经香港驶抵吴淞口,沪军都督陈其美派出的军舰“建威”号进行护航。孙中山在黄浦江海关码头(今汉口路外滩)登岸后,当晚下榻在陈其美为他安排的宝昌路408号行馆。在行馆时,为了筹建“主持对内对外大计”的政府,他频频约见军政要员和社会名流。12月26日和27日的晚上,孙中山两次举行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讨论组织临时政府的方案。12月30日,孙中山又主持召开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修订同盟会暂行章程,发表宣言批评“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言论;这天,他还接见新成立的以“研究广义的社会主义”为宗旨的中国社会党负责人,畅谈革命主张和社会主义,宣布“余实完全社会主义家也”,表示自己“竭力赞成”社会主义,号召“广为鼓吹,使其理论普及全国人心目中”。

 

在行馆,孙中山还多次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在接见英文报纸《大陆报》记者采访时,孙中山发表了那段非常著名的言论:“革命不须金钱,而全在热诚。我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而已。”在接受上海法文报纸《中法新汇报》总编辑莫耐斯梯埃关于“对所建立的共和体制有明确方向”的提问时,孙中山回答:“我个人赞同汲取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各自长处,选择一种间于两者的共和体制。”

 

1912年1月1日,也正是从这里出发,孙中山一行前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0年后的1962年,当吴亮作为一年级小学生到淮海中路650弄3号上学时,并不知道这里过往的历史,他只知道,周边中小学这么多,只有这所学校用淮海中路命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推行十年制教育,包括将小学从六年改为五年制。吴亮所进的年级,正好轮到试点。吴亮读书的课本和进度,都与之前几届学生不同。但好在功课并不常有,往往到了周五中午,孩子们就放学了。放学后,同学按照居住地址被就近划分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但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最要紧的学习任务,无非是“玩”。

 


兴隆邨


孩子们玩的名目很多,弄堂里下象棋、打牌、官兵捉强盗,翻到复兴公园围墙上,看到立在墙根处卿卿我我的情侣,就跳下去吓人一跳。

孩子们也一起捉迷藏,捉迷藏的“游戏场”都是现成的,就是各个同学家,以及家所在的弄堂或者大楼。大楼里的楼梯,奔上去奔下来,空荡荡足音在楼道里回荡是好玩的。弄堂里支路交缠,一条小径通往一片公寓,一条夹缝通向一条大路,也是好玩的。但玩来玩去,大家一致同意,最喜欢的“游乐场”是吴亮家。因为这儿最不像一个家,而像个仓库。

 

事实上,这里的的确确是吴家曾经的仓库。

 

时间上溯到1937年,上海沦陷,日军兵临城下,租界房屋租金暴涨,在棉麻厂担任工程师的吴亮的祖父,到当时租界辖区内长乐路近老重庆中路的兴隆邨里,租下小小一间房间,将家中大件家具都转移到这里存放。

 

此时的兴隆邨,刚刚建好不久,15幢砖木二层旧式石库门房子,不算奢华。战乱之际,全家带着细软避住虹口,但到了1941年,时局变化,虹口也不再适宜久居,一家人这才悉数住到兴隆邨。等到吴亮诞生,兴隆邨这一间房内,各色家具占据大半空间的格局未变。虽一家老小在此日常起居,却总有一种在仓库里临时过渡的感觉。

 

这种超脱于日常生活的空间感觉,让二十多年后来这里玩耍的孩子们觉得趣味盎然。光是沙发就有两个,各色椅子又是一大堆,实在是捉迷藏的胜地。把两个沙发相对而放,就是一个“城堡”。几把红木凳子一摆,就是“战线”。孩子们在屋里玩得起劲,但吴亮祖母看到孩子们顽劣,免不了要用家乡的潮州话训斥。小孩们就大声学祖母的潮州话,实在把祖母气坏了。

 

孩子们身形小,在逼仄的房间里玩也觉得是宽敞的。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对游戏的场域没有侵蚀。只是忽然打牌打到一半,一个不服输的孩子想起来似的,忽然骂另一个孩子“你的爸爸是反革命”。大家瞬间噤声。成人的世界并不主动影响到他们,但他们到底渐渐要成人了。1966年开始了。说好的十年制教育试点,没有轮到吴亮身上。吴亮结束小学生涯,进入向明中学。

 

16岁这年,吴亮也再无书可读,进入上海静安区饮食公司红旗机修厂当工人。有时他请了假躲在家里写作,一篇5000字的评论半天就可以完成。他兜里装着外快,有那么点逍遥自在。夏天的夜晚,暑热难当,他就一个人溜到淮海路去吃赤豆冰沙或酸梅汤。从淮海中路小学的小学生视角里看到过的淮海中路,已经变化太多了。当年一起捉迷藏的那些朋友,也真的像躲猫猫一样四散各地。兴隆邨的居室里,倒是慢慢变宽敞了,因为家里不断在变卖家具。长久以来,似乎祖母都在等待,能重新回到过去的居所过去的生活。但时光不会倒流,只好把眼前的作为起点往下走。

 

 

1985年,他进入作协。

 

1987年,淮海中路650弄3号被确认为孙中山行馆。

 

(资料参考《孙中山留在上海的身影和足迹》)

  


吴亮,1955年出生于上海。文学艺术评论家,《上海文化》主编,著有《城市笔记》《我的罗陀斯》《朝霞》等。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