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刺杀汪精卫历史现场首次披露!这位“十大校花”、海上名媛以校长之妻视角如实记述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8-04-16 16:59
摘要:枪声尚未已,一连十余声,有如大炮。众人蜂涌而入,有面无人色者……

“凶手系晨光通讯社外勤记者,原为十九路军军官姓孙名凤鸣,能不顾一己生命而来作此,可谓天下之大勇矣。”这就是1987年经中共中央批示、被追认为抗日爱国志士的孙凤鸣,在刺杀汪精卫时的伪装身份。而评价他“天下之大勇”者,则是被誉为民国时期“十大校花”的保志宁,她以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大夏大学的老校长王伯群之妻视角,如实记述了王伯群1935年所目击的汪精卫被刺现场。

1927年,保志宁(左)初入大学时与同学合影

 

经史料整理,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新近编著《人生事 总堪伤——海上名媛保志宁回忆录》,发现这是首次披露王伯群亲历孙凤鸣刺杀汪精卫的历史现场。16日,汤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校史表明,保志宁1930年毕业于大夏,1931年与年长26岁的校长王伯群结为伉俪,曾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贵州分会会长、大夏大学校董。她回忆大夏校长创办和维持大夏的艰难历程,也反映民国时期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史,“回忆中随便叙及或一笔带过的事情,往往都是惊爆于民国期间发生的大事件”。

1931年6月18日,王伯群与保志宁结婚仪式现场

 


忘年完婚,受迫辞官

 

保志宁是辛亥革命同龄人,1911年生于江苏南通。汤涛表示,保氏实为蒙古族,应澄清外界所传的满族之说。在祖父保少甫的教导之下,保志宁的父亲、叔叔和兄弟,大都投身国家外交事业。汤涛认为,这个外交官的家庭,有意将保志宁培养成既新潮开放、又独立果敢,既勇于突破世俗藩篱,又坚守传统家庭祖训的新女性。

1928年9月,保志宁大夏大学入学照

1945年的保志宁

 

她16岁只身从南通赴上海就读大学,1928年9月从沪江大学转入大夏大学社会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吴泽霖,为该系惟一女生。在校期间,她学业优秀,热心文艺,担任大夏大学女同学会主席。保回忆说:“我在大夏大学求学三年,除读书以外,还有许多课外活动,如学习音乐、演剧和各种课外运动。有同学组织京剧昆曲团体,学习京剧与昆曲,并请有名票友来教导,我对此京昆颇感兴趣,就加入了这个团体,参加过几次表演,皆算成功。”

1930年代,王伯群(二排站立着右九)与保志宁(前排坐着中)和大夏大学教职员工合影

 

此前,在华东师大《王伯群与光华大学》一书出版前,纵观作为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的王伯群生平,读者一般在网上所能搜索到的就是80余年来广为谬传的“王保婚姻”之轶闻。1931年6月二人完婚,至1931年底,王伯群便受压被迫辞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引起社会一片哗然。时人谣称,“娶了一个美女,造了一幢豪宅,丢了一个官职”。

1930年代,王伯群、保志宁夫妇长子王德辅、长女王德馨

 


三枪皆中,蒋汪交恶

 

1930年,保志宁(前排右一)与文学院社会学系师生合影

 

保志宁按王伯群返家之后的忆述:1935年11月1日,王伯群在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汪精卫主持开幕词后,百名委员们赴会议室楼下大门外拍摄合影,忽闻枪声大作,他返身看见汪精卫中枪倒地。

 

他以亲历者视角,详述汪精卫被刺经过:“群赴新会议室下大门前摄影。甫毕,招待员大呼请上楼开会,余等回身欲行而枪声作矣。余知为手枪之声,返身而观见精卫已中枪而仆。溥泉(张继)抱住凶手,枪声尚未已,一连十余声,有如大炮。众人蜂涌而入,有面无人色者,不知何人将精卫扶入楼下一室休息。谬丕成上楼告蒋(介石),言精卫被击受伤事,蒋下楼视,与余值于梯上,当时凶手亦被汪之卫兵猛击两枪,奄奄一息矣。”

 

对于刺杀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亦有所记。“细询汪伤,共中三弹,一由北背入弹来,在肋骨内;一由臂入弹,已突出。一中在额骨缝中,虽一时无生命之危险,然亦甚重云。咸以为共党所为,然政治黑暗,内情实难揣度。汪夫人云,此革命党应有之事,无足为奇,亦可谓知己之言。”

 

孙凤鸣(1905-1935)次日凌晨去世,刺汪事件使此次会议草草收场。而汪精卫被刺不久,随后辞去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职务,蒋汪之间罅隙加大。几年之后,汪精卫投靠日本,建立汪伪国民政府,成为一代卖国巨奸。

1933年,保志宁与早夭的儿子王祖泽合影

 


豪宅被占,五子赴美

 

王伯群一家与汪精卫的事情并未完结。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王伯群因公务留在南京,筹划大夏大学西迁和协助何应钦军事部署。此时,日本遣大批飞机沿沪宁路轰炸,车船交通中断。独自在上海的保志宁带着两个幼子在炮火离乱中,匆忙撤离到香港。所幸的是,她丈夫安顿大夏大学事务后,也飞抵香港,带着保志宁母子3人经越南、云南长途跋涉到贵阳,在此大夏坚持办学。

1944年,徐悲鸿赠王伯群、保志宁夫妇《大吉图》

 

而在1939年,汪精卫占据王伯群、保志宁在愚园路住宅,也就是两人成婚时置办的花园别墅,今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愚园路1136弄内)。这处宅邸后被称为“汪公馆”,作为伪政府驻沪办公联络处。保志宁听先生说,普通子弹和炸弹不能损坏屋子外面。

 

汤涛告诉记者,尽管汪精卫曾担任过大夏校董,王伯群身在贵州,仍然通过广播台发表《汪傀儡的伪组织对于抗战前途有利无害》,认为“可以增加各国对我援助的决心,增强我将士抗战的勇气,给同胞以比较认识的机会”。“他对汪傀儡政府大加讨伐,并表达了强烈鄙视、愤怒和鞭挞。”汤涛说。

1930年9月,王保订婚后,王伯群写给保志宁的两首诗

 

纵览王伯群夫妇婚史,从1931年王保结婚到1944年王伯群在重庆病逝,13年的婚姻生活,可谓“夫唱妇和,琴瑟鹣鲽”。抗战胜利后,二人寓所曾租给英国大使馆新闻处所用,保志宁自己留一部分自用。解放后,她40岁时,孤身一人带着此生5个未成年的孩子,选择了移民美国的艰辛之路,终身未再嫁。

1989年,保志宁和女儿德安(左一)、德馨(左二)、德贞(左三)、德辅(右三)的四个孩子

题图来源:1981年,保志宁在愚园路住宅留影。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