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生态文明与诗意生活②丨王慧敏:以花为媒,创造美好生活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慧敏 2018-04-06 11:38
摘要:王慧敏,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主任。

花的美妙在于人见人爱,这些日子,春暖花开,翻看微信朋友圈,拍花、晒花成为一种时尚。

去年我们民革上海市委做了有关城市花文化的调研课题,研究发现:花不仅浸透到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走进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育花、护花、赏花、食花、拍花、咏花、画花、插花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高文明素养的文化自觉。

新时代的上海,如何以花为媒,创造市民美好生活,谈两点体会。

 

文化理解:花不仅是城市的绿化,更是城市的文化;花不仅是物质的文明,更是精神的文明。

 

中国花文化历史悠久,花与中华文明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经典花文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统计,《诗经》中明确提及的植物种类有150种之多,其中属于花卉范畴的达132种;在我国各地的国宝文物中,花卉题材图案屡见不鲜。

研究显示,中国花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夏代之前,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里,有许多距今7000年前的植物,在河南陕县的“仰韶文化”文物中,有距今5000余年、绘有花朵纹饰的彩陶,有学者认为:“花卉直接参与中国文化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扮演者。”

中国花文化内涵丰富,浩瀚如烟的中国文化宝库中,花文化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人们的美好生活和精神世界。比如,对应于24节气的“二十四番花信”知识体系;“牡丹富贵,松菊为寿”等的吉祥花语体系,向往美好生活的“十二花神”神话体系;追求优秀品格的“出淤泥而不染”“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比德思想体系;中国艺术史中的“花草纹时期”带来了建筑、陶瓷、服饰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国花文化形式多样,以花为媒,人们创造和丰富了各种文化,中国诗词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佳句与花有关,以宋词为例,每10首宋词中至少有1首是咏花之作,多达2000多首;歌曲《茉莉花》传唱至全球各地,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食物、故事、场景等无不与花相关,大家耳熟能详的《聊斋志异》中,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主人公。此外还有花与饮食家居、花与健康养生、花与中国文学、花与中国美术、花与中国宗教、花与中国民俗、花与中国园林、花与中国音乐、花与24节气等等文化样式。

 

花是自然界最美丽的馈赠,花卉美化了城市、丰富了生活、滋养了心灵。自古以来花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承保留下来,为人们所钟爱。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引入生活中来,在粗制的器具上描绘各种花朵的纹样,并染上漂亮的色彩,女子服饰中的“石榴裙”、“花笼裙”、以及古代女子美甲的“金凤甲”等等,都是用花美化自己生活的写照。

然而,人们爱花不仅仅是因为花的美丽外表,更因在花身上看到了人内在的美丽品质,这才是花在传统文化意象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花卉时,不难发现,花文化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人与自然界交互的文化载体,二是人与人交流的美丽纽带,三是人与自身对话的情感寄托,正因为花文化所承载的独特意义,花日益成为人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载体,成为老百姓喜爱的大众文化“明星”。比如,居家休闲生活,人们栽花养花;鲜花盛开时节,人们观花赏花;传统节日节庆,人们买花插花;亲友走访相聚,人们赠花送花;崇尚健康美丽,人们食花用花。在扮靓生活的同时,花文化在现实社会中还发挥“社会安全阀、邻里润滑剂、人生减压器、身心愉悦键”等多重功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市民修身养性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载体和新的抓手。

今天,文化正日益成为时代特征,联合国发布的《文化:城市未来》报告指出,文化处于城市复兴与创新的核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依靠经济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今天我们要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需要发挥文化的精神力量,而重视发展花文化,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应有之义。

 

创意演绎:花不仅只有眼前的美丽,还有远方的诗意和春天的记忆;花不仅只有花朵的绽放,还有文化创意挥洒的芬芳和迷人故事。

 

中国优秀的花文化资源目前大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些资源仍然沉睡在禁宫里。

比如,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就包括“花品叙”“花释名”“风俗记”三部分;明人王路《花史左编》撰写了花之品、花之寄、花之名、花之辨、花之候、花之瑞、花之妖、花之宜、花之情、花之味、花之荣、花之辱、花之忌、花之运、花之梦、花之事、花之人等24类辑录花事资料,这些丰富的花事文化内容鲜为人知;更有一些资源流入海外再转“内销”,比如日本花道成为当下时尚花文化,国内花艺师纷纷赴日培训考证,而日本花道最早却源自于中国,隋唐时期中国就产生了插花理论著作《花九锡》,提出赠予花卉九种美好、贵重的事物,《长物志》《瓶史》《瓶花谱》等古籍也都在传递“花是美好生活的必须”这样的生活态度。

再比如,每年母亲节大家都送花,年轻人知道最多的是康乃馨代表母亲花,许多人并不知晓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古人常常将母亲居住的地方称为“北堂”“萱堂”,每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元代诗人王冕的“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是中国母亲花文化的代表之作。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花为媒,创造美好生活,首先要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花文化,系统梳理和挖掘中国花文化资源,广泛传播中国花文化,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和认同;其次要树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通过创意演绎中国花文化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用文化创意挥洒花文化的芬芳和迷人故事,让根植在大地上,书写在古籍中,深藏在禁宫里的花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让中国花文化明珠在新时代大放光彩,照亮市民的美好生活。

 

花生长在土地是农产品,当花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时,她既是食品、药品、补品、礼品,又是摆设品、装饰品、艺术品、时尚品,多重身份的交织,使其成为一个与市民品质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文化明星。以花为媒,创造市民美好生活正逢其时。

一是加大花文化公共供给。目前上海花文化的公共供给与市民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如上海园林绿化部门举办的花文化活动虽大受欢迎,但供不应求;公益性园艺大讲堂课程、社区花文化活动被秒杀;绿化大篷车紧俏排队;各区樱花节、桃花节、菜花节人满为患。

文化、旅游、绿化部门要协同推进,开放更多花文化空间载体,如社区、小区、园区、校区等;开发更多的花文化课程,设计更多的花文化传统节庆活动,比如抽花签、飞花令、斗百草、起歌舞等;搭建市民零门槛参与的花文化平台,结合市民修身行活动,将远方的诗意和春天的记忆植入老百姓身边。

二是大力发展花卉文化创意产业。面向市场,发展花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多元化的花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花文化消费需求,健全花文化供给体系,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应。

以日本樱花为例,据预测2018年日本的樱花经济规模达到6500亿日元,这得益于日本樱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创,日本把樱花文化资源的活化、深化、细化做到了极致,比如针对旅游观光市场,开发了精致的工艺品,手绢、扇子、钱包、都绣上了美丽的樱花图案,永远留住了关于春天的记忆,也把樱花带到世界各地,传递日本历史文化;针对国内外市场,始终集聚市民生活,比如举办文化节庆,樱花盛开时节,正是日本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公司员工换工作进入新单位的时节,各地都举办市民广泛参与的“樱花祭”,大家得以在樱花树下欢聚,共享幸福时光。

此外,荷兰的郁金香文化、保加利亚的玫瑰文化、法国的薰衣草文化、英国的切尔西花展、美国的玫瑰花车游行等都是举世闻名的花文化创意品牌,花饮、花馔、花饰、花画、花具、花节、花事等花文创衍生品,有效提高了幸福指数,为市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今天,上海进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让我们以花为媒,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宜学的美丽城市,推动中国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

栏目主编:孔同 文字编辑:陈玺撼 题图来源:孟雨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