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为什么小区里,热心公共事务的居民就那么几个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18-03-04 13:19
摘要:一些年轻人连自己小区的居委会地址都不知道。

 

唐有财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从事社区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时,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
   

为什么居民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总是不高,活跃分子就那么几个?

为什么在面对社区公共问题和矛盾时,居民不能坐下进行理性的协商?   
   

如今一些“自治项目”,更多由居委和少数热心居民承担;传统的楼组长、志愿者以外,哪些居民关心哪些社区问题,其实并未精确了解。

 

于是,受龙华街道办事处委托,近一年来,挨家挨户全覆盖调研,搜集强生花苑居民的意见表后,唐有财的团队与社区的管理方一起合作,从机制上开出了“新药方”。
   


不找这些“熟面孔”,管理者还能找谁?
   

强生花苑地处徐汇龙华,毗邻上海京剧院、龙华烈士陵园。走进小区,欧式花园、假山喷泉、中庭湖水簇拥着一排排高层建筑。这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小区,硬件基础本就不错。
   

半年前,一叠A4大小、印着漂亮花纹的纸,交到了强生花苑小区每一位楼组长手上。
   

纸的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
   

“过客匆匆、漠不关心是社区的标配?NO!我们拒绝!想要改变却苦于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现在就有这样的机会:我造社区。有些问题很大很难我们一时解决不了,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打造全新的社区。金点子行动马上开始!”
   

下方有简单的三个题目,供居民们填写:问题(你想解决的问题)、对策(你想怎么做)、所需资源(你想我们提供什么)。
   

这样简单的一页纸,楼组长们从每家每户回收上来时,有人密密麻麻全部写满,还另附纸条,有人只写了几个关键词作答,还有人直接“交白卷”。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次社区居民全覆盖的调研问卷,最后统计,50%以上为有效问卷。
   

事实上,居民们一字一句写下的内容五花八门,比如,建议每一处垃圾桶旁,再另外安置一个小箱子扔废弃电池;建议每年两次消防演习时,安排逃生演练;希望下沉广场的左端尽头增加一级台阶……也有些内容居民们共同提及,比如小区停车问题、宠物问题等。

唐有财和他的学生们花了几个月时间整理这些问卷,首先出炉的是5厚本问题汇总,每1本大约有5厘米厚度。它们分别是:停车类汇总、环境类汇总、物业类汇总、人文类汇总、其他类汇总。

不出意料,按照问题频次排序,停车问题排名第一,第二是门禁问题,第三是地面停车等空间重新规划,第四是环境绿化养护,第五是电梯维护。
   

或许,即便不经调研,大多数人也能猜出,居民小区的问题无非集中在这几类。那么这5本材料真正的价值在哪里呢?翻开它们,会发现一个细节:

不仅建议进行细致的系统梳理,而且每一条的后面,还详细标注了这是由哪一个楼道、门牌号的居民提出。
   

诀窍恰恰在此。“今后可以按表索骥。”唐有财解释,“比如说小区想改善错时停车,可以找提出这个问题的居民们一起讨论。想解决宠物问题,可以找提过这个问题的居民参与建议。甚至每一类下面还可以更加细分,精准匹配到具体的一群人。”
   

过去,大家总是困惑于一个“老大难”:为什么每次社区有什么事情,居民们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总是不高,活跃分子就那么几个?然而对管理方来说,不找这些“熟面孔”,他们还能找谁?如果随便另找居民,那为什么找张三、而不找李四?
   

现在有了这叠调研材料,就有了参考基础。利益相关者、切肤之痛者、感同身受者,才会第一时间选择写下这类问题。未来,社区想要改善哪一类问题,就可以精准匹配、有的放矢,找相关居民协商。

 


迅速解决居民问题,但并不叫好


调研顺利结束,但一切刚刚开始。
   

起初,拿到调研结果,强生花苑所属居委会的书记吴菊玲十分兴奋,她发现不少居民都提出,小区门口假山上写了一个金灿灿的“廉”字,并不美观。

 

有居民说,廉洁文化也需要有美感和内涵的表达,而不是这种简单粗糙的方式;有居民比喻说,从大门进来,乍一眼看,以为是一座寺庙,而不是一个小区;还有居民对整个假山提出建议……
   

不就是把假山上的一个字擦掉吗?这好办。于是吴菊玲迅速找到相关负责人解决。没过几天,居民们惊喜地发现,大门口假山上的“廉”字不见了。大家纷纷赞扬居委会,也感到自己提交的建议有迅速反馈,这样很好。
   

唯独唐有财并不叫好。他对吴菊玲说:“你们做得太快。”因为在他看来,居民参与协商的过程,比一个结果更重要。
   

既然居民提出金色的“廉”字不好看,那居委会能不能召集提建议的居民们,大家一起来商议,应该怎么改才好看?把字缩小行吗?改颜色行吗?还是选择完全擦掉,不出现在假山上?擦完这个字后,假山需要另外装饰吗?还要再画什么吗?假山周边绿化要改动吗?接下来,小区里的绘画班成员是不是可以参与一起画点什么?懂绿化养护的居民们是否也能一起参与共同做点什么?……
   

一旦把参与的链条拉长,居民们的主体性、参与感就会被慢慢点燃、激发,长此以往,方能形成居民协商自治的责任心、荣誉感,最终形成常态化的机制。

   

一直以来,许多小区项目,都由管理方先决定做什么,再召集居民开会听取意见。

现在居民先提建议,管理主体再落实,最后反馈结果,形成一个简单的闭环链,已经是一种进步。

但更进一步,居民提建议,居委会组织探讨,怎么做、谁来做、做成什么样,不仅仅把一个字简单去掉,而是激发居民们对社区环境的关心,形成公共议题,这样的参与链条更长,也更好。

甚至还可以再进一步,引导挖掘社区的潜在人力资源,把大家调动起来参与环境美化,形成“我能为社区做点什么”的思维。

显然,这条协商自治的链条若能形成,比一个擦字的结果更有价值。

 


每个公章谁盖的?一问三不知
   

做过区人大代表的李寂(化名)是强生花苑的居民。其实这个小区里,不乏“藏龙卧虎”的人才。
   

但有意思的是,往往在企业越有能力的人,越是“懒得”参与自己居住小区的事务。李寂剖析自己的心理,家是一个休息的地方,平时工作已经千头万绪,一回到居住的小区,就不想再处理麻烦,面对人际关系了。
   

所以,小区里明明潜藏着一批“能人”,他们的议事能力、参与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强,拥有理性协商的素养,有些甚至身怀专业技能,偏偏这群人很少参与小区治理。
   

强生花苑居委会做了一个机制创新:建立“能人工作坊”,挖掘小区的这些能人们,鼓励他们一起参与社区治理,出谋划策。
   

李寂拒绝了好几次能人工作坊的邀请,最终却因为一个画面被打动。

 

那是2017年夏天,酷热难当、烈日高照,他开车进出小区,车里空调呼呼地吹,他依然有些热得发晕,进入小区大门时,发现正逢社区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活动日,居委会几位同志在吴菊玲的带领下,满头大汗,站在小区的广场搞活动。
   

李寂在家里休息了半天,再次开车离开小区,几位居委干部依然站在烈日下。“那一瞬间,我被感动了。”李寂回忆道。

 

他后来与另一位社区能人方国立(化名)聊起这件事,感叹强生花苑的居委书记真不容易,连一些本应物业承担的责任,几位居委女同志都一起承担了,平时工作也热心助人,令人感佩。听到此处,方国立作为能人工作坊的组长,再一次对李寂发出邀请。这一回,李寂终于答应了。
   

能人工作坊更像一个社区里的议事机构,主要针对社区公共问题,出点主意。参政议政的程序李寂非常熟悉,一加入工作坊,立即有了用武之地。
   

工作坊第一次开会,能人们就发现,原来业委虽有房办指导,程序却充满瑕疵:
   

比如公章制度,每个公章谁盖的?一问三不知。按照正规程序,公章几月几日、事由、经手人、谁批准等,基本内容必须记录。但业委会公章没有记录。
   

又比如会议制度,每个人在会上提出的意见,同意或反对,理由是什么,必须记录在案,形成决议。会后,大家还要在会议记录下签字。万一将来有什么争议,翻出会议记录,决议如何形成,一切清清楚楚。但业委会的会议没有记录。
   

此外,社区公共事务,哪怕机构人员之间再熟,也要书面发函、存档。询问业委会,有没有公函?回答有,结果5年里只有两三页纸。
   

工作要符合流程,何况是问题如此复杂的业委会。于是,在能人工作坊的建议和推动下,业委快速改善了流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

 


不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理顺制度后对未来更好
   

能人工作坊确实“很有章法”。
   

起初,为了引导良好的协商机制,主持人特地抛出几个小区具体问题,鼓励大家议一议。

 

比如停车费怎么收、收多少才合理?有居民提出,租房者的停车费不能与小区产权居民等同。也有人建议,一户人家购买第二辆车,停车费应该远比第一辆车高。
   

问题一抛出来,就涉及收费和管理的物业公司。价格当初是如何制定的?业委会是如何通过的?大家发现,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并不规范,决议的形成没有公信力和说服力。于是本来只是一个停车问题,后来开始变为解决基础框架———理顺业委会的关系。
   

每次召开业主代表大会,一些业主代表长期不来。也有人质疑,一些热心代表,其实只是和子女一起住,法律上并非房屋产权人,他们是否有资格担任业委会代表?
   

针对种种现象,能人工作坊开会后,提交了一份《关于增补强生花苑业主代表的建议》。上面写道:

 

强生居民区本届业委会共有业主代表47名,目前已有5名业主代表卖房搬离小区,并有部分业主代表因长期不居住本小区……我们建议增补或调整业主代表……具体建议是……
   

整个过程中,还有人特地去进行法律咨询,得知业主代表可以委托家属参加会议,代为履行业主代表的职能。制度就此理顺。
   

尽管能人们时间很难对接上,但如今,大家已经达成共识,提前约时间,保证每2个月开一次会。每次开会一上来,先反馈上一次会议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工作坊内部还形成了一份《强生花苑“能人坊”议事会章程》,比如规定:
   

议事会和其成员不得借居民区党支部、居委会名义开展小区工作,成员个人也不得以议事会名义随意发表意见和建议;

议事会成员要严格遵守“三不”纪律,一是不传播议事会讨论内容,二是不介入所提出并采纳的意见和建议的具体实施,三是不以议事会名义参与小区其他组织和群体的议事和活动……
   

“本来想让居民跟着我们的节奏走,后来发现,是我跟着他们的节奏走,而他们是对的。”唐有财这样评价。
   

短期内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理顺制度后,对未来更好,一套内生的社区探讨解决机制建立起来了。


不能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依赖“小巷总理”的个人魅力
   

有一次,课题组去另一个上海老城区里的社区调研,看到这样一件事:

 

本着为民办事的初衷,管理者开始启动房屋外部整修工程。没想到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小区的居民都不答应。但工程已经排上日程,时间急迫,那怎么办?居委干部们天天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
   

课题组到场的那天,有一户人家,直接把灵堂设在居委会办公室里,大吵大闹。最终,居委干部们还是把矛盾化解了。

 

“我特别佩服居委会书记,看了让我感触很深,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课题组的一位学生感叹。
   

那么多年来,基层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小巷总理”,他们一心为民,不惜扑上所有的精力,努力解决居民各种或急迫、或刁钻、或合理、或清官难断的问题,有时候吃力不讨好,有时候被人误解、臭骂、挨打,但日久见人心,最终得到居民们的赞扬。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样解决每一个问题,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太高。”唐有财说,这还导致小区治理的好坏,高度依赖个人魅力。

 

比如,课题组第一次去社区,判断好坏有一个简单办法,就是看看居委会书记什么样。如果能力强,小区就好,反之亦然。这条几乎百分百管用。
   

有时候,居委会其实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居民们的获得感并不高。因为除了当事人,其他居民们几乎不知道居委会干了什么,双方没有日常衔接和沟通的平台。

 

居委和居民的接触,基本是“问题导向”。平时不常接触,以至于一些年轻人连自己小区的居委会地址都不知道。一旦出现问题,才找居委。

 

然而,小区的问题永无止尽,有能力的“小巷总理”也总有退休的一天。真正的社区自治是什么?并不是简单看结果,也不是指望运气好,来一位优秀的“小巷总理”包揽一切,而是居民们共同参与,一起协商,最终为社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本地方案,培养一种责任感。
   

为什么热心居民一直那么热心?有一种心理因素就是,他们常常有机会参与社区治理,提建议、出主意,说多了、关心多了,渐渐就把社区当成自己家,培育出一种责任感和获得感了。说到底,人的情感需要激发、需要契机、需要平台。

如果居民们从来没参与过、议论过,也就缺乏获得感,他们自然不会觉得,参与探讨的过程,原来充满乐趣和价值。长期以来,我们的社区治理一直缺乏这根协商自治的链条。
   

如今,强生花苑参与协商、议事的居民多了,变化渐渐出现。

比如,原本“懒得参与小区事务”的李寂,还参与了另一个新的工作小组,几乎每2周就要开一次会,常常需要外出考察其他小区,借鉴人家怎么管理。
   

最近一次考察学习,工作小组惊喜地发现,其他小区电梯维修80%的钱款可以报销。而电梯维修一直是强生花苑居民们频繁提及的老大难,这下似乎看到了解决希望。
   

强生花苑还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流浪猫管理组织。由关心宠物的几位居民发起,在一位懂行居民的指导下,科学喂养小区的流浪猫;给猫咪们在假山洞里安家;定期把小区的流浪猫登记入册,然后清洗毛发、打预防针、结扎,控制猫的数量和繁殖。

 

“居民是矛盾的主体,也是化解矛盾的利器。”吴菊玲说。
   

而课题组担心的是,过去一些小区试点,还能接受这种缓慢的方式。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小区急着看到漂亮的项目、立竿见影的成果,快速收获好评。


真正耐心建设、搭建平台,变得更加任重道远。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正文图片:采访嘉宾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