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最后一批90后也满18岁了,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03-02 06:57
摘要:在生活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

有人说,2018年是特别的一年:最后一批90后也成年了。

 

曾经被社会贴上过各种标签的90后,到底是怎样一代人?

 

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上课记2》和新版《上课记》近日上市,作者王小妮以丰富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她在海南教书的经历,从别样角度更细致地观察90后这个群体。

 

在成为海南大学的一名教师之前,王小妮是一位诗人,著有诗集《月光》等。她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被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做文学编辑。2004年,海南大学成立“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王小妮就此来到校园,后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9月23日,第一次课。我看看教室下面这些眼睛……现在,这些就要接受所谓高等教育的孩子们,眼睛里重新透出10岁似的,什么都不知道的光芒。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才对得起这满含着水分的注视。”后来,王小妮曾这样记录自己的第一堂课。她把教学中的思考结集为《上课记》,在当年引起不小轰动。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奇怪的老师”——她要在学生的写作中消灭毫无意义的好词好句,也是“最好的老师”——她一直在追问自己该如何不负讲台下灼灼的眼神。

出版方提供

《上课记2》是《上课记》的续集,收录了2011年和2012年的“教后感”,还有这两年来的学生作业和信件文章选,对90后大学生从茫然求学到工作就业等现状进行了细节化的呈现。作为老师,王小妮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理性、细致地观察和记录90后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以及他们毕业后的成长。同时她也是一个倾听者,学生们都信任她,愿意主动向她倾诉,而她也乐意倾听并忠实记录。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记录他们的理想、迷茫、激情、无奈、委屈和愤怒,她还注重了解学生们的成长环境和工作环境,深入挖掘这些现状背后的原因,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比如对于“吃货”的理解,王小妮在《上课记2》中写道,一进教室最先见到的场景,学生们总是在吃零食。一个女生说:“老师,到了我们90后,每隔两年就是又一代。”眼前的正是“吃货”一代。王小妮坦陈,曾经带着偏见,以为“吃货”相当于最后的投降,退回动物本能,甚至想过问问学生,能不能不要自称“吃货”。直到有同学在微博发私信给她:“老师,告诉您我为什么是吃货,除了好吃的真的美味,现在我愈发觉得,什么都不可靠,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里的东西才可靠,但现在吃的也不可靠了,呵呵。”由此,王小妮感慨,饥饿让人吃东西,空虚也让人吃东西,这些小生命是需要“经过”吃的过程,得以获得饱满充实的质感,比起其他,只有“吃”这个最本能的行为使他们感到生命的安全可控,由“吃饱”获得自己的最后藏身处。

 

王小妮教过七届大学生,她手里的花名册上有1000多个名字,其中19个人在2016年7月写了他们大学毕业后感受最为深切的生活。赵清山,毕业后选择回老家贵州毕节当老师,用自己所学建设家乡。邓伯超,毕业后在海南儋州乡下拍客家人的生活纪录片《余光之下》,并不断有获奖。他乐于用摄像机寻找生活的意义,而且他天生有故事,未来也将如此。晏恒瑤,以退为进,听从内心的声音,去了大理的茶厂工作,面对苍山洱海,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惬意。虽然后来她又换了一份新职业,但工作内容依然与田野有关,丝毫不担心乡人觉得她的书白读了。

 

“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没有人会如此使用教学听诊器,静静地倾听那些年轻心脏的跳动,看到‘在生活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她如此耐心而友善地对待他们,感受他们的疼痛、喜悦、忧虑和希望。这是一种充满细节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必须具备这样的细节。”有学者这样评价。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