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街巷体系、慢行活动、旅游路线……上海石库门里弄还能飘散炖鸡香气吗?
分享至:
 (4)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18-03-01 15:10
摘要:里弄内的交往与互动是频繁的。因空间拥挤,且街坊布局是围合式的,相对封闭,反而促使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强化了领域感和归属感,也催生出了形形色色的里弄文化。

一个月前,几幢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最新动态成为焦点——百年历史建筑“逸庐”、景安里7号、绍安里2号,通过车载式平移整体位置变更50-100米,建筑得以完整保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尚贤坊,第三、四排建筑构件整体拆卸,后期将实施复建。两种处理方案虽技术手段有所不同,但不难看出,背后是相同的“留、改、拆”逻辑。

 

里弄,作为上海特有的建筑空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上海人主要的生活场景。尽管如今看来,绝大多数里弄建筑已经陈旧、甚至凋敝,但仍具备非凡的历史保护价值。去年,上海城市旧区改造的指导方针从“拆、改、留”变为“留、改、拆”,上海一些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历史风貌保护的细则和新规,政策导向突出,里弄建筑保护渐成态势。

 

“留、改、拆”留字当头,除了注重单体建筑保护,还有哪些相关的实体、文化内涵值得挖掘、关注?究竟要保护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留住原始的风貌?又如何利用规划手段落实保护?这些问题仍需释疑。

 

 


里弄价值丰富,应综合把握建筑、居民及其生活样态的有机关系

 

 

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结合西方联排住宅形式而建造的新式住宅——石库门住宅。此后,又演变出新式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等多种类型,不论造型风格还是功能结构,都愈加西化。

这些里弄与北方的胡同类似,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小通道,就像毛细血管,密密麻麻布满全城。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者陆远在研究《上海市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管控的思考》中指出,里弄作为建筑遗产,其特殊性与风貌价值首先表现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上,同时也与其功能用途、空间格局、人文记忆密切相关。

 

就建筑本身,里弄住宅的建筑细部从早期的传统装饰题材不断融合西方建筑设计要素,形成种类繁多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建筑符号,例如石库门、老虎窗。此外,阳台、立柱、山墙、屋檐、门环、线脚等个性化的建筑构件也使得里弄本身具备艺术性,时至今日,仍有保护、观赏和研究价值。

来看它高度混合的功能用途——里弄能够满足上海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街坊内容纳了居住、工作、商业、教育、医疗、社会交往等多元化的功能用途,各类功能高度混合,极大保障了居民的便利生活,一定程度上使里弄街坊成为可以自给自足的细胞单元。这种“满而不乱”、井然有序、24小时充满活力的街坊生态,时至今日仍对街区设计、基层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再来看它层次清晰的空间格局——里弄住宅融合了中国传统院落式的住宅平面设计和西方联排住宅的布局组织方式,在有限空间内解决高密度的居住需求,土地利用效率基本达到极致。同时,里弄住宅普遍表现出层次清晰的空间秩序,从街道、总弄、支弄最后入户的空间组织,形成独特的空间肌理,并以此为载体组织街坊内部的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

 

里弄内的交往与互动是频繁的。因空间拥挤,且街坊布局是围合式的,相对封闭,反而促使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强化了领域感和归属感,也催生出了形形色色的里弄文化。好比作家陈丹燕早年对上海里弄的描绘——“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

上海人共有的城市记忆、惯习、人际交往形态,许多都是在促狭的里弄建筑约束下形成、固化,并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里弄风貌保护应该要考虑到这里的建筑、人、生活方式的总和。

 

 


不应脱离实际“感性”谈保护,应“理性”准确评估里弄风貌价值

 

 

大多数里弄住宅迄今已有80年以上的历史,现状如何?实际上,除居住环境恶劣、建筑质量堪忧外,“空间利用效率与土地价值的不匹配,使得相对低容量的开发与现有的土地经济价值产生极大反差;建筑空间与现代功能的不匹配,空间适应性较差”,成为近年来一些里弄住宅被拆毁的主要原因。

 

陆远从规划角度指出,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数量众多、规模较大,且本身建筑质量、风貌价值、直接更新利用潜力相对一般,更需要探索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保护利用方法。

 

新闸路568弄东斯文里,上海市内最大的成片广式石库门建筑。记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不少规划学专家在考察中就其价值发表了观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指出,东斯文里的建筑单个看都很一般,但它的价值在于成片。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约有70%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这种成片石库门建筑正在消失,需及时进行抢救。

东斯文里资料照片

 

也有城市设计相关研究在对其街坊内的建筑、构筑物、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进行全面梳理、评估后,提出“保留一些、拆除新建一些,并力争实现新建建筑与保留历史建筑空间协调”的保护方案。

 

陆远建议,在实施保护前,有必要对保护对象的价值开展充分的评估,除了明确保护对象的历史意义、现状,还要考察其未来更新的潜力。

 

其中,更新潜力分析主要是对风貌街坊所在区位、周边发展条件、产权信息、土地收储及出让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定街坊内历史要素的更新发展潜力,明确更新导向;对风貌保护街坊所在社区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教育设施规划评估,分析服务配套缺口。

 

 


整体保护强调风貌“可读性”,“假古董”未必没有价值

 

 

去年,静安区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北站街道辖区内历史风貌保护进行了研究与规划,已经完成《老北站地区风貌保护研究及城市设计》。根据设计,老北站地区保留了原有的道路弄巷的布局和走向,延续原有空间尺度;保留街坊内南北向的主弄和规模较大的里弄单元的鱼骨状的支弄格局。

 

有关专家指出,历史风貌是指某个城市区域保存着某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特征的总和,而“风貌”的价值更多地基于其“可读性”。老北站地区要尽可能地保留沿街历史建筑,哪怕是新建的沿街建筑,也要保持原有的退界、高度,这样才能让人们行走于这些街道时仍能感受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征。

 

陆远将构成风貌保护街坊风貌形态的各项要素分为建筑与构筑物、空间格局、景观环境、非物质要素4大类。“从整体保护的角度看,这4类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仅仅留下一座座有历史价值的“死”的石库门老房子,却不保护其他要素,老上海里弄风貌还是“活”不起来。“不能仅仅看到散点分布的建筑,而应保护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整体环境。”

就建筑本身的保护而言,可适当借鉴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中对建筑保护等级的划分方法,划定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和其他建筑。而针对空间肌理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还应仔细分析其历史肌理演变,评估现状肌理特征和肌理类型,并最终严格划定管控地块。

 

针对街巷和环境的保护,建议结合规划单元整体的功能定位和流线组织,将里弄类风貌街坊的公共空间与街巷体系和地区慢行活动、旅游路线相结合,提供多样化、体验性的公共活动方式,真正把人引进来。

 

此外,还有必要采用原址保护、遗址保护、集中展示等多样化的保护方法,尽量保护里弄类风貌街坊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情态、生产技艺、历史事件及地名等非物质要素。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资料图片
文中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