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古柏小区,富民路上的小时代
分享至:
 (1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蒋俭 2015-12-04 21:58
摘要:【记忆里的上海里弄】傍晚时分,乐乐经常可以看到他噘着嘴坐在天井门口的小凳子上,抱着个体积巨大的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而手拿竹尺的爸爸就像门神一样凶巴巴地守在他旁边,煞是有趣。

如果说人的记忆都有一个源头的话,乐乐的记忆源头,就植根在她曾经住了30多年的富民路上的古柏小区。走到这里,她的脚步情不自禁就慢了下来。

 

上海女人乐乐是我的死党,和这个城市的许多原住民一样,从小生长在“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的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会搬去内环线之外,就像她从来就觉得苏州河以北,是另一个陌生的上海。但是现在,她早已经离开富民路,从普陀区搬去了嘉定。

 

有十多年了吧,离开从小长大的古柏小区,她搬去过附近的长乐路,然后搬到苏州河以北的普陀,现在干脆在嘉定住下。前两年,连一直固执地住在古柏的父母,都搬去了嘉定新城的舒适宽敞的新公寓,不过,他们从来没有动过出租甚至卖掉古柏老房子的想法,宁可让它空关着,时常过来看看。古柏小区黄昏时飘过的饭菜香,始终是一家人共同的记忆底色,挥之不去。

富民路197弄的古柏小区,是乐乐母亲住的第二套房子。上世纪80年代,母亲通过置换南京西路的房子,搬到了古柏小区底楼的一套房子中,那时,乐乐还刚上小学。

 

古柏小区原名叫“古拔公寓”,是1931年在上海滩上十分知名的四行储蓄会为本银行职员所造的公寓,当年在上海也算名声显赫。“古拔公寓”这个名字得名于富民路的旧称——“古拔路”(Route Courbet),小区里基本都是三层联排的新式里弄住宅。

三层楼的住宅原本是设计给一家人居住的,但乐乐母亲搬进来的时候,已经是每层楼都住了一户人家。乐乐家住底楼,南面有小花园,也算是有了一片独立的风景。

 

乐乐二楼的邻居,也有一段人生故事。二楼的媳妇曾是富家小姐,当年娘家还在长乐路上拥有一整幢的小洋房。媳妇嫁过来的时候,乐乐还没出生,不过听母亲说,那可是大场面,光嫁妆就装满了好几辆卡车呢。大小姐一直在家富养,没怎么上过正式的学堂,更不要说工作了,结婚后就只能靠嫁妆生活。解放后实行劳动改造,大小姐啥工作也不会做,就被安排在街道里扫地,就这样扫了一辈子,直到退休。她也不擅长持家过日子,接连生了五六个孩子,更是坐吃山空。这些孩子中,凡是有能力搬出去的,后来都离开了古柏,只有一个最没有一技之长的儿子,到现在还单身,跟老母亲住在一起,每天在弄堂里晒晒太阳。

三楼的人家原来是在房管所工作,所以近水楼台,分到了位置最好的一套——三楼有个大晒台,说是楼上楼下公用的,但实际上,楼下两家都不大会上三楼去晒衣服被子,所以就相当于独用了;三楼还有个独用的小卫生,后来把煤气也接了上去,也没有别人进出,就自成一方小天地,和楼下两家不怎么来往。现在的三楼也只剩一个单身男人住着,据说是他们家一个儿子,离婚了,就搬回老房子住。

旁边走过的中年女人,熟识地跟乐乐招呼:“是侬啊,好久没回来了!”乐乐转头一看,原来是她儿时的小伙伴,当年就住在乐乐家隔壁。那时,两户底楼人家的花园之间没有围墙,而是用“枪篱笆”隔开的。被关在家里的小孩,就会好奇地把竹编的篱笆弄出个洞,这样就能偷偷和邻居家的小伙伴通过小洞眼“沟通”了。乐乐和那位中年女子,当年也是这样一对“枪篱笆”小朋友,在缺少玩具的童年里,做着只属于自己的游戏。

 

古柏小区里的孩子,大多就在附近读小学,乐乐也不例外,所以她在弄堂里有很多同学。小区里她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那条 “长走廊”——小区沿富民路的那一排房子,底楼架空,类似门廊。人站在两头,可以看到一进又一进深深的庭院,套叠在一起,仿佛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小区的孩子们常常组成一串糖葫芦状,在这条又长又深的走廊里奔来跑去。

(门廊深深,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那时候的家长对孩子们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丝毫不比现在弱——周末的时候,弄堂里的小朋友们,有弹钢琴的,有学萨克斯风的,有画画的,大多数都不会闲着。所以在黄昏烧饭的时候,各家门窗里,飘出的不仅是饭菜香,还有孩子们参差不齐的各种琴声乐声,倒也是一支颇为别致的市井交响曲。

(福民会馆外景)

 

最特别的要数乐乐的一个男同学,居然被爸爸拉去学了琵琶。傍晚时分,乐乐经常可以看到他噘着嘴坐在天井门口的小凳子上,抱着个体积巨大的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而手拿竹尺的爸爸就像门神一样凶巴巴地守在他旁边,煞是有趣。

 

乐乐随大流地学了钢琴,周末一个人从家走着去不远的常熟路,那里的上海歌剧院有琴房,门一直常开,进出随意,老师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事,一直坐在琴房里,看见有孩子来学琴,就开始上课。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悠闲的教学方式,跟现在以考级为导向的学琴是多么不同。

(福民会馆内景)

 

古柏小区入口处,还有一处很特别的建筑——“福民会馆”,当年,作为一个高档小区,“福民会馆”就是小区配套的会所或俱乐部,一个可以作为舞厅、表演场所以及小区居民办婚丧仪式的地方,设计者是中国最早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工程学的著名建筑师庄俊。建于1931年左右的“福民会馆”,五层楼高,在冬日蓝天下依然挺拔,高大的柱子,门口有石狮蹲守,都表明了它的气度不凡。据说上世纪50年代,这里被改建为附近小学的礼堂;60年代以后,这里又被改为服装厂以及服装展销厅等;乐乐记得她小时候的80年代,楼上已经住了居民……如今的福民会馆,部分已被街道买下,修旧如旧,有时也会举办展览和活动。

阳光下,寂静小区里,剩下的是不舍得卖房也不会买新房的老居民,还有三两个租在这里开工作室的外国人,以前,这里还曾住过不少隔壁保罗酒家的年轻服务生。在上海的弄堂里,过去和现在就是这样,奇妙而令人感慨地交融在一起。乐乐回头又看了一眼老家,便决然回过身去,走出了属于她少年记忆的那个小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照片由作者拍摄。本文编辑:章迪思 制图:孙欣悦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