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坦桑尼亚总统哈桑、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共同见证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
三天前,即将结束非洲之行的我,最后一站就选在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近距离感受坦赞铁路被激活的前夜,令人心生无限感慨。
站前的坦赞铁路路线图。 作者摄
其实,前一天我已经和司机到附近侦查了一番。这个中非关系上的地标和丰碑,成了年轻人口中的“遗忘之地”和“麻烦之地”。载我的本地司机说,老火车站附近常塞车,路况不佳,他最不愿意往这边跑。相较于坦赞铁路,今年8月由中国公司参与建设的中央线标准轨铁路正式落成,一提到火车站大家首先想到是这里。目前,中国土木公司已拿下伊萨卡至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姆万扎全长249公里的新线路施工合同,设计时速160公里,运力为单列2万吨。
等到穿越嘈杂真正抵达坦赞铁路的起点,我才真正理解为何要激活这个中非关系的标志性项目。偌大的站前广场几乎空无一人,火车站的时钟早已年久失修。这座时钟仿佛是某种隐喻,暗示坦赞铁路也困在了滚滚向前的历史时间中。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坦赞铁路。马季有一个相声叫《友谊颂》,在那个时代不停播放。这条铁路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由中国土木公司的前身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代表中国政府组织、设计及建造。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迄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1970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 1975年6月7日全线铺通,同年10月23日全面建成并试运营。1976年7月14日,坦赞铁路通车,中国正式移交给坦、赞两国政府。中国政府先后派遣了大约5万人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修建坦赞铁路,最高峰时现场施工的中方人员多达1.6万人。
候车室内。 作者摄
跨过空旷的站前广场,走到火车站前才能感受到些许人气。这座建筑和“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火车站颇有几分相似。大厅两侧分别是售票室和行李房,沿着台阶上楼左右两侧则是候车室。我到售票窗口打听票价,隔着玻璃窗,女售票员不徐不疾地称,现在只能售卖坦桑境内的车票。周五有一列快车,但也要晃晃悠悠差不多两天。后来我到楼上才打听到,所谓的快车其实也不太靠谱,本来应该傍晚开车,结果晚点到半夜。
候车室的乘客或躺或坐,我和向导汉斯决定到站台上一探究竟。站台上的场景比候车室热闹多了,来自中国宝鸡的机车提供动力,先前抵达的列车卸下了很多货物,近前一看,有香蕉等各种热带水果、大米、摩托车甚至旧家具。一名乘坐列车抵达的女商人告诉我,现在坦赞铁路主要运输农产品,她把村民种的大米用火车贩到达累斯萨拉姆,到市场售完后再乘火车回家。不过,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还受制于季节丰欠,因此赚的只是辛苦钱。
我问汉斯,你坐过坦赞铁路吗?他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个车我受不了,我可能会生病。”言外之意是车厢空气不佳,设施堪忧。倒是上文提到的售票员,知道中国已经派了专家组到坦赞铁路考察。她表示,如果能早日激活坦赞铁路那可是件泽被眼下和未来的大好事。
汉斯坦言,上世纪坦赞铁路竣工时,火车站的设计优雅极了,铁路线也是一流的,正是后来管理不善和运营能力不足,才令坦赞铁路渐渐暗淡。现在,如果中国能够提供一揽子资金、技术和运营支持,那么坦赞铁路一定能焕发新机,并最终成为非洲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台一角。 作者摄
准备离开火车站之际,我用双手轻抚木质扶手,最后再抬头望一眼绝妙的翻窗设计。若干年后,新激活的坦赞铁路定能续写中非友谊的新篇章。但我想,旧的这条哪怕再破败它还是丰碑,是中非携手现代化合作的一座风雨长亭,默默见证中坦赞三国的人文交往、自立自强的历史长卷。
(本文作者是中非友协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研究生。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