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复兴坊:父亲的少年记忆
分享至:
 (1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蒋俭 2015-11-28 23:08
摘要:【记忆里的上海里弄】10多年前,某次我和偶然遇到的一位医生聊天,聊着聊着,突然发现他居然也住在复兴坊,而且就在爷爷家隔壁。不久,医生就卖掉了复兴坊的老房子,搬去了新买的高层公寓。也许历史就是,该走的,始终还是要离开。

60多年后,父亲依然清晰地记得,少年时在复兴坊的那个下午。

 

弄堂里18号住的是龚家,龚家哥哥可是响当当的巴黎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当年宋子文在上海的时候得了阑尾炎,就请了这位龚医生去开刀,刀当然开得很好,宋子文送上不菲诊费——一根大金条,惊动了上海滩的多家小报,纷纷作为花边新闻报道,龚医生也顿时成了弄堂里的名人。

 

宋子文还赠送龚医生一辆崭新的吉普车,这在上世纪40年代可是堪比兰博基尼的绝对奢侈品,吉普车就停在18号他们家门口。那时候,居住在复兴坊的多属中产阶级,家里除了佣人之外,还会养一个黄包车夫,相当于现在的司机。黄包车夫带着车一起被雇佣,白天来家里“上班”,走东走西,晚上就带着车离开主人家。像龚医生那样能够拥有自备轿车的,绝对属于大富之家。

 

这一天,爸爸和弄堂里的小兄弟们照例又偷偷爬上车去玩,车门没有锁,顽皮的少年们索性钻到驾驶座上,不知是谁,居然大胆地按了按方向盘当中的喇叭,“嘟嘟!”响亮的声音惊动了休息中的龚医生,他三步并作两步从家里大步跑出来,准备给小鬼头们一个辣手的教训,但自知闯了祸的少年们早就逃得不见了人影。面孔涨红的医生立在自家门口,气得大声骂了好久。

 

那时候复兴中路553弄的复兴坊,还被叫做“辣斐坊”,因为门口的复兴中路在当时称为“辣斐德路”。这里属于法租界,小区多为联体别墅,也是法国人建造的。按照现在的分类,应该称为新式里弄住宅。这里有总弄堂,还有分叉出去的支弄,每家人水、电、煤、卫生设备也都配齐,还有小巧的花园和晒台,生活安静又舒适,居民当然也多了一分惬意。

(18号当年龚家停的吉普车的地方,现在依然停着车。)

 

虽然父亲从读大学开始就搬离了复兴坊,但是对于从小长大的这个街坊,他的记忆特别深,也特别久。他并非出生在那里,但从他记事开始,复兴坊8号的弄堂就是他生活的小世界

 

当年,爷爷做米行中介致富,在延安东路河南路的中汇大厦上开了公司,随即就把家从南市搬到了法租界的复兴坊8号。那时,底楼是大房东住,二楼和三楼则由大房东顶下来分租,爷爷就用一根“大黄鱼”从大房东手里顶下了二楼,把一家人搬了进去。二楼有前间、后间、带浴缸的浴室,还有一个足可打乒乓的晒台。其实,8号这套房子原是设计给一户人家居住的,而爷爷一家搬进去的时候,从一楼到三楼,每一个楼层都住了一户人家,好在大家的煤卫都能改成独立,所以也能住。

(今日复兴坊)

 

有意思的是,父亲搬走后十几年后,8号门口已经钉上了一块名人故居大理石牌子,原来,在爷爷一家搬进来前的1927年到1937年间,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就在这里居住过,还在这里设立中华妇女抗敌会。不过爷爷住的那段日子,已经感觉不到前一位名人住客留下的气息了,日常岁月的柴米油盐烟火气,很快就让纸上的历史变得琐碎而平淡。

 

住过复兴坊的名人不少。“六君子”之一,上海滩著名的女律师史良,曾居住在这里的1号,也有门口的大理石铭牌为证。还有一个人,大众知名度更高——上海滩青帮老大杜月笙。这里的16号,曾是杜月笙和第四房太太姚玉兰的婚房,而且他们还是“租房结婚”——杜月笙娶姚玉兰时,曾遭到两房夫人联合反对,无法把姚玉兰带进家门。于是在1929年,杜月笙就在“辣斐坊”租房和姚成婚。姚玉兰和孟小冬是孩提时的玩伴,长大后更是闺中密友,所以1936年11月,孟小冬赴上海作短期演出,就住在姚玉兰在“辣斐坊”的住处。

(8号为何香凝故居)

 

虽然名人足迹不少,不过这都不是复兴坊少年的日常生活,父亲那时的生活,一是读书,二就是像所有精力过剩的男生一样,在弄堂里上蹿下跳地顽皮捣蛋。

(杜月笙和姚玉兰曾在16号结婚)

 

当时也流行小学择校,教会学校被公认为教学质量比较好,于是父亲就被送进了复兴坊附近天主教会办的磐石小学,也就是后来的重庆南路第一小学。那时还不流行水泥高墙,小学校区用“枪篱笆”围起,而有一面篱笆墙就紧邻思南路87号的梅兰芳家。于是,父亲和同学们的课间娱乐之一,就是扒开紧贴梅家的篱笆墙,偷看梅葆玖在花园里练功

 

爷爷和奶奶去世后,还有亲戚继续住在8号,所以我也偶尔去过几次复兴坊。现在的复兴坊,已经没有了当年优雅的情调,深秋中,要落不落的梧桐叶,在弄堂口的枝头上瑟缩。沿街的一溜房屋,都已经破墙开店,卖饰品的,卖衣服的,一字排开,有的还在装修中。弄堂里,红砖的墙壁,具有装饰风格的门窗线条,还有着昔日的风情,但是已多了几分美人迟暮的气息。

(复兴坊的室内地砖)

 

10多年前,某次我和偶然遇到的一位医生聊天,聊着聊着,突然发现他居然也住在复兴坊,而且就在爷爷家隔壁。不久,医生就卖掉了复兴坊的老房子,搬去了新买的高层公寓。也许历史就是,该走的,始终还是要离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照片由作者拍摄。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