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阿爷阿娘的均益里
分享至:
 (8)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蔡琰 2015-11-06 23:58
摘要:【记忆里的上海里弄】我出生后不久就落户在均益里,这条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弄堂,充满着老城厢气息。每天天刚亮你就会从车水马龙的声音中醒来。自行车铃声、人们互相寒暄的声音、刷洗马桶的声音、环卫车清运垃圾时的声响……一天便在这样的弄堂交响曲中开始。

在上海日渐减少的石库门建筑中,“均益里”称不上有多重量级,也不算高档,但对我而言,“均益里”不仅是上海市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更是活生生的成长记忆。

 

我出生后不久就落户在均益里,这条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弄堂,充满着老城厢气息。每天天刚亮你就会从车水马龙的声音中醒来。自行车铃声、人们互相寒暄的声音、刷洗马桶的声音、环卫车清运垃圾时的声响……一天便在这样的弄堂交响曲中开始。

 

那时的邻里关系异常融洽,傍晚时分的灶披间是邻里交流感情的绝佳场所,家庭主妇们集合在那里,其他家庭成员也会过来搭把手,大家交流买菜心得、烧菜秘方,当然也拉拉家常,整幢屋子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这种香味一直存在于我记忆深处,那就是“家的味道”。

(灶披间一角)

 

像很多弄堂里的孩子一样,我和两个堂妹都在均益里附近的小学和初中就读。学校在康乐路上,一条与均益里平行的道路,虽然不至于听着铃声踏进教室,却也是分分钟可至。不管是中午回家吃饭还是下午放学都要在弄堂间穿行,这里拐个弯,那里抄个近道,一路欢笑,和小伙伴分开前会讲好下一次碰头时间。下次去学校,再一路“接人”上学,队伍很是“壮大”。

 

初中以后,我和父母搬到别处居住,与均益里的距离开始变远。但我不时会去看望一下仍然住在均益里的阿娘、阿爷。大概从那时开始,均益里和周边弄堂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很多本地人将房子出租,不断涌入的人口、老旧的生活设施和习惯、落后的管理,这些使原本安宁的弄堂越来越面目全非。        

(客堂间)

 

2015年年初,闸北区政府启动了安康苑地块的旧区改造项目,均益里正在其中。一开始,我暗暗希望这次动迁破产,因为我不忍心让阿爷阿娘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不过,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毕竟要胜于对旧事物的留恋,旧改项目很快超过了90%的法定签约率,告别均益里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均益里北起天目东路,南至安庆路。天目东路最早被称为“界路”,如今天目东路上的“嘉露旅社”还依稀留有“界路”之名的痕迹——因为“嘉露”与 “界路”发音相近,该旅社前身是创办于1931年的“界路饭店”,1955年改名至今。

(安庆路上的均益里南门)

 

天目东路是和铁路联系在一起的。从小我就知道这里叫“老北站”,作为沪宁铁路的上海车站,在1908年已建成启用。当时政府在筹建车站时,选址上的考虑与吴淞和淞沪两条铁路有关。吴淞铁路于1876年由英商擅自修建,后被清政府赎回,1898年,清政府主导建成淞沪铁路。吴淞铁路上海站大约在今天河南北路、七浦路口,淞沪铁路上海站在天目东路北侧。小时候,老是听长辈们提到“铁马路菜场”,也是这片区域与铁路结缘的一个见证。

(建于1926年的春晖里)

 

均益里南侧弄堂口所在的安庆路修筑于1900年,原以英国外交官命名为爱而近路(Elgin Road),1943年以安庆命名至今。据说中国第一所女子体操学校,于1908年在爱而近路均益里开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经于1913年在爱而近路近河南北路一端的东首六号洋房内落脚过,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也曾住在安庆路的一座花园洋房里……从这些点滴的信息中遥想昔日的安庆路,那种与时间不争、与谁都不争的宁静与恬淡似乎触手可及,这也是这一地块最初的品格吧。

(建于1927年的祥新里)

(建于1929年的德润坊)

 

均益里总弄口的弄名以篆体书写,安庆路上春晖里、德润坊等都在中西合璧风格式样的弄堂门楣上标有弄名和建造年份,就像一件精心完成的艺术品上的落款。均益里的总弄两侧山墙二楼设有钢筋混凝土阳台,配以饰有铁花的水泥栏杆。安庆路395弄成德里5号、6号的大门是带有巴洛克装饰风格的半圆拱门,内里落地长窗,栏板、卡子花保存完好,与均益里客堂间一样,大门进口铺着彩色花式地砖。在这一地块现存的七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均益里东边的山西北路上独占六处。走进山西北路469弄的福荫里,有种时光倒流之感,三五成群的邻居凑在一起,聊着家常。倚墙而砌的小花坛里种着的小树攀沿着墙面往上生长。与福荫里一墙之隔的吉庆里有两处不可移动文物,吴昌硕故居就在其中。

(气派的门楣)

 

一个地区的气质品格,往往和附近居民的生活情趣、生活习惯互为表里。今年89岁的阿爷十多岁时从扬州来到上海,投奔了住在均益里的亲戚,由此在均益里一住就是八十年。他在这里娶妻生子,老了又在这里有了承欢膝下的孙辈。一直以来阿娘、阿爷保持着一种严谨而规律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阿娘闲不住,总会在弄堂里,或是围着附近马路走一走、逛一逛,和邻居们拉拉家长,或者端把椅子坐在弄堂里晒晒太阳。阿爷特别喜欢“山青水绿”的行头,即使不出门也要把皮鞋擦得蹭亮,及至如今,即使腿脚不便很少出门,这个工作也不拉下。每天下午他们会准点打开半导体收听沪剧或者淮剧节目,阿娘耳朵不好听不清,阿爷还会认真地和她说说剧情,直到她似懂非懂地点头。

 

现在安康苑地块的动迁已基本完成,阿娘、阿爷正在努力适应着住进“高楼大厦”后的生活,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否还能维持和过去差不多的模样,然而与之唇齿相依的建筑正在远去,缓慢恬淡的生活方式,也许注定只能停留于记忆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本文编辑:章迪思 制图:孙欣悦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