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郑永年:中国懂自己,世界才懂中国
分享至:
 (6)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15-11-05 23:29
摘要:炙手可热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接受《上海观察》专访:中国到底怎样做,才能在世界上获得更多理解?

 

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见到郑永年教授,他表示自己太忙:“从10月中旬参加的香山论坛算起,这是第7个论坛了。”

 

这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炙手可热的“中国问题专家”。

 

在会议间隙,郑永年接受了《上海观察》记者柳森的专访。

 

 

郑永年  1962年生于浙江余姚。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修国际政治。1988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0年后辗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底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工作。至2005年,历任该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所长。2005年,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终身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要减少误解,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自己

 

上海观察:这个会议的主题是“读懂中国”。它暗含了一个信息:中国正试图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理解。但如何努力,才能被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愉快地接受呢?

 

郑永年:开这样一个会议,就表明我们希望人家了解我们,而且我能感到,这是一种强烈的希望。但虽说是希望,有时未必必要、被需要。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它在国际、区域的角色越来越有分量,已导致一些国家或者个体对中国的误解越来越深。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世纪8、90年代,人民币曾升值10%、20%,都没人有什么反应。因为那时的中国还不重要。但现在我们升值2%,或者贬值3%,很小的一点点,就会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这表明中国的重要程度今非昔比。而外界误解中国,已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象问题,还事关影响外国投资等系统性问题。

 

我今天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希望人家来理解自己,到底怎样做,才能获得理解呢?你不希望人家误解你,那你总得拿出一点东西来,让人家来理解吧。那我们现在是否具备了这一点呢?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吗?我们现在解释世界的那一套,人家是否听得懂?还是自说自话?

 

当代中国研究的核心就是理解中国。这也是我的专业。那么,多年来我的一个体会是,要让人家来理解你,你首先要理解自己。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的话,怎么让人家来理解你?

 

我们总抱怨人家误解我们、不理解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对自己的软实力没有信心,却忘了,软实力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首先要让人家理解你。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是接受、喜欢。这才是软实力。

 

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读懂中国”确实要提到一个战略的层面。其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则是我们首先要理解我们自己。在我们理解自己以后,才是用人家听得懂的语言,把中国故事讲给人家听。

 

上海观察:您觉得我们现在一些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有何不足?

 

郑永年:比如,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却不去了解一下,人家想了解什么。于是有时我们觉得重要的,人家觉得不重要。人家觉得重要的,我们觉得不重要,就没讲。

 

如果中国和西方两个话语体系长期无法互联互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之间就依然很难有交集。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到两个话语体系的互联互通非常重要。

 

很多年来,在这方面之所以没做好,当然西方也有责任,但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让这个鸿沟逐渐缩小,而不是越来越大。即便西方有责任,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都是西方不好,我很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要到处去看,而不是闭门造车

 

上海观察:您之前提到说,您有自己“读懂中国”的方法。能介绍一下吗?

 

郑永年:我的方法就是到中国各处去跑。因为我觉得“理解中国”不光是一个理论问题,也不光是一个文化问题,中国的体系到底在怎样运作,眼见为实。所以,这段时间,我就跑了很多地方。

 

上海观察:您四处跑的时候,最关心什么问题?

 

郑永年:最近主要就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下行压力有多大。中国的国际环境问题。我不仅要跑中国,还要跑美国,跑其他国家,了解具体情况。 了解中国,不能光看书,或者光看看历史。这是不够的。人家关心的是什么?也要了解。

 

老外到这边来,开会讨论当然很重要,但真的要了解,还是要走“群众路线”。

 

我们要了解国外,就要走到国外去看看。我们要了解自己,也一定要到四处去看看,而不是关起门来,写几篇文章,做几个演讲。我们要告诉人家,我们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我相信,我认为,……”你说得再多,还是必须得跟现实对照得起来。

 

中国人讲究言行一致,那你的normaltive(规范化的那一套)也必须和positive(积极正面的那一套)对应起来。如果对应不起来,人家就会不相信。

 

所以我觉得,了解自己,理解自己,还是第一位的。然后用人家听得懂的语言,讲好这个故事。

 

我现在最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这不仅对中国很重要,事关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对世界很重要,对世界上的秩序也很重要。

 

现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就处于失序状态。你去看看中东。中东乱局。它的无政府状态。以及欧洲的难民潮。美国重返亚洲。

 

大家都在看:美国相对衰落,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力量,那么中国可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中国是要维持这个秩序呢?还是要另起炉灶,开发一个秩序呢?

 

今天大家也都在讨论中国关于亚投行、一带一路的提议。有些人就觉得这是不是中国一个“beyond economy(超越经济)”的考虑,会不会是一个军事上的考虑?

 

中国现在“大”了,如何去构建秩序就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就要说清楚,中国跟现在的秩序的关系怎么样;中国现在发起的这些动议,跟现有秩序之间,是怎样一个关系。

 

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

 

面对更大责任,中国必须量力而行

 

上海观察:此番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出席午餐会并作演讲时提到,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秩序,能足够好地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郑永年:基本同意。但也许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秩序。甚至比美国还强调。中国同时还强调,中国未来要倡议的任何新的国际治理机制,都只是对联合国框架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取代。这样的立场,要说清楚,且值得反复去说。

 

上海观察:您曾指出,因为2008年那场从美国开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变化中的新格局中,您认为当下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能否应对好?

 

郑永年:2008年开始的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表明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出了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地位一直在上升,不仅经济体量在增加,也对世界经济增长非常稳定地做出了最多的贡献。尽管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了,依然贡献了很大份额。

 

但这样一来,挑战就来了。比如,大家说,你经济体量大了以后,怎样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呢?怎样来重塑全球经济秩序及其治理结构?对你会有很高的期望。有时甚至会超出你本身可以达到的能力。对此,我觉得中国应该认识到,既然已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且仍处于往上爬升的阶段,那么如今这种爬,就不光是为了权力,也是一种责任。

 

这时中国需要注意两点,一个就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这一点,傅莹在演讲中也提到了;另一方面,就是必须根据自己能力量力而行。如果你的承担超过了你的实际能力,你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最最重要的。

 

11月2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午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作午餐演讲并与参会嘉宾交谈

 

世界秩序是一种既得利益,但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

 

上海观察:在这次会议上,“全球秩序”、“一带一路”问题引发热议。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计划的一部分”, “这一次,中国想走在西方前面”。您如何看待目前世界上的“秩序之争”?中国如何作为,可以争取到更多朋友?

 

郑永年:基辛格(编辑注: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过,第一,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个秩序,同时总有几个秩序并行。第二,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的秩序观。无论美国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都有自己的秩序观。第三,近代以来,西方的秩序占了主导地位,但即便如此,西方秩序仍不是唯一的那个秩序。

 

1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第五次会议的美方主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近代以来,西方秩序向东亚扩张,中国少了很多自己的地域政治利益。那么现在中国崛起了,又会形成一些以自己为中心的秩序。但美国的秩序,不也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么。目前的全球秩序已是一个多极化的态势。但不管怎么样,很多区域的秩序,仍处于一个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秩序中,这就需要大家在一个复杂局面中寻求共同利益点以及互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该好好做功课,把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搞清楚。如果能解释清楚并有效传达,“中国的崛起是一个现有世界体系中的崛起”,“我们也获利很多,但不会如西方某些国家认为的那样,离开这个秩序另搞一套”,就能得到更多理解与认同。

 

换个视角来看,世界秩序也是一种既得利益。比如中国在国际货币经济组织中的一些进展,就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势力的阻拦,但中国也不能老这么等着啊,于是就有了亚投行、一带一路这些动议。

 

正如傅莹在演讲中所介绍的,亚投行所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银行不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银行也不做,所以我们可以做。既然有这个需求,也有这个必要,就可以去发现并支持这个没有被覆盖到的需求。所以我理解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动议都是补充,不是取代,且意味着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值得肯定。

 

 

 

 

 

 

 

郑永年教授近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制作:邵竞 其余图片均来自网络。本文编辑:尤莼洁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