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大飞机梦:从“上海号”到C919
分享至:
 (5)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军营 2015-11-03 23:34
摘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运-10的成功简直是一个奇迹.要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可能还是和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关系。一方面,运-10的技术领军人物有很高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指挥决策者又来自部队,懂战略、懂决策,又有组织领导原子弹、导弹、卫星等研制与试验的经验,还有源自战争经验的很强的判断力。

11月2日,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商用大型客机C919正式下线。对于一直怀有“大飞机”梦的中国飞机制造业来说,这一刻的意义,远远不止于C919所创造的102项关键技术攻关。

 

我国近代民用航空事业发展极为艰难,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爆发,原由国民党政府控制的中国航空公司10架飞机和中央航空公司2架飞机陆续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于当日12时15分到达北京。其中,原中央航空公司飞行员吴国英由广州转辗至北京,并改名吴自更,喻意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将由他们自力更生,这几乎也代表了当时所有两航起义员工的想法。

 

也恰恰是两航起义一周年纪念日那天,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为 “上海号”飞机剪彩。当时的《解放日报》这样报道:“四周的人们以紧张的心情看着她,不久,机身翩然腾空,该处的员工奏乐鼓掌不已,这表示他们的胜利,表示他们有力量,有办法。”

 

这次飞行的驾驶员,正是已改名的吴自更和张家骅两位飞行员。只是这新中国第一架起飞的民航客机,是民航局上海办事处的员工利用国民党遗存的破损飞机拼凑而来。由此,拥有一架自主产权的民航客机,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大飞机研究。所谓大飞机就是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一次航程达到3000公里的军用或乘坐达到100座以上的民用客机。 只是我国把150座以上的客机称为大客机,而国际航运体系习惯上则把300座位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这主要由各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所决定的。

 

早在1968年,我国就已经确定要仿制苏联安-12飞机,并命名为“运-8”,1974年下线首飞成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我国第一架自制大型运输机。第二年,我国军方再次提出新的大型运输机“运-9”的研发计划,可惜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运-9就因为技术原因再次被放弃。

(运-8与前苏联安-12)

 

然而彼时,大型干线客机已成为国际民航业的必然选择。1970年,毛泽东视察上海,并表示要以上海优越的工业基础来搞自己的大飞机。同年8月,经过国家第三工程机械部方案小组与上海市的协商确定,以波音707为参考对象,研发出我国自己的大型旅客机作为国家领导人专机。紧接着,经周恩来总理和国家多部委的联合批复,向上海飞机制造厂下达了运—10的研制任务,并定名“708工程”。因为运-10的重要性,全国上百名航空方面的专家齐聚上海,为我国第一架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运-9的各种模型机)

 

1971年12月15日,巴基斯坦一架波音707货机在乌鲁木齐迫降。作为波音公司当时的看家机型,707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一个月后,叶剑英元帅指示上海708工程设计组负责人熊焰带队进疆,后者共历时三个多月,500多人次往返上海与新疆,终于为运-10的研制获取了大量资料。一年以后,运-10的设计方案审查通过。这架最大起飞重量达110吨的运-10,可以算中国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大飞机了。

 

1975年,运-10的设计图纸全部完成。1980年9月26日,运-10在上海首飞成功,随后它又进行了100多个起落点的试飞,这也让国外的媒体和政客们感到非常惊讶。而我国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能生产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第四个国家,并把与世界先进航空国家的差距缩短了15年。

(运-10首飞成功现场)

 

在当时的条件下,运-10的成功简直是一个奇迹。然而就到1985年,运-10项目就中途夭折了。

 

关于运-10项目的停摆,民间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和猜疑。但有几点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很重要一条是,虽然运-10在技术上取得成功,但并不意味着在市场上也能取得成功。以当时国内民航市场的规模,用“运十”跑国内航线,等于用巨龙车装一个乘客,国内的民航企业很清楚这是笔亏本买卖,因此拒绝购买“运十”。国内市场尚且如此,更遑论国际市场了。

 

其二,哪怕在技术层面,运-10也远没安全、成熟到可以完全投入商用的阶段。严格来说,当时的运-10仅相当于完成中试阶段的原型机,即便是一切顺利,距离定型、生产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再有就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变化。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开始缓慢解冻,引进美国飞机,成为当时具有象征意味的一种经济上的合作共赢

 

当时的中国航空业发展采取了三步走战略,即:首先是装配和部分制造支干线飞机,当时主要是装配麦道80/ 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然后与国外合作,联合设计研制100座级飞机;最后是在2010年实现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干线飞机。而这也被称为“桑塔纳”发展道路——先与国外合作生产,逐步国产化。

 

按照三步走战略,从1985年3月到1994年10月上海飞机制造厂总共组装35架麦道82。从1992年3月开始,中国和麦道开始合作生产麦道90。996年空中客车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签约,准备联合设计和生产100座级飞机AE-100。1997年8月,波音兼并麦道之后,中国停止了和麦道的合作,空客也相继终止了和中国的合作。“三步走战略”由此宣告终结。

 

这段历史再次证明:简单代工,不能成为中国民用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选择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事实上,关于中国要不要研制大飞机,优先研制哪一类大飞机,长期存在分歧,还不单单是该不该继续做运-10那么简单。这些分歧包括:支线和干线、民用和军用、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在此之下,还有东部和西部之争……直到温家宝总理2006年1月中旬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将大飞机项目列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16个重大专项中,这才算是最终统一定调,也才有了今天的C91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为《解放日报》资料照片。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