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寒风天,思南路上这座灵动小屋来了两位新“主人”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7-12-09 15:59
摘要:当天,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郑时龄与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受市科协与思南公馆邀请,入驻思南书局,与普通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昨天上午,室外寒风凌冽,但位于复兴中路与思南路路口的一间精巧别致的小白房子内却暖意浓浓,不大的空间内挤满了读者,周围四面墙上满是藏书。当天,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郑时龄与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受市科协与思南公馆邀请,入驻思南书局,与普通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思南书局是思南公馆今年11月发起的一个文化项目,邀请创意设计师在思南公馆小广场设计与搭建了一处30平方米的快闪店,在60天内邀请60位作家在书亭内与读者进行当面交流,荐书、品书、朗读作品。此前李欧梵、金宇澄、毛尖等都作为驻店作家到访过,而这次是两位重量级院士同时出现在书局,因此吸引不少读者一早就来排队等待进场。

 

荐书,是所有入驻思南书局的嘉宾都要完成的“任务”,所以一上来,两位院士都拿出自己的心仪书籍。

郑时龄推荐了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著作《城市文化》。郑时龄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看一座城市的样子,大概就能知道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上海提出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历史建筑要保护、城市要有温度等,都与城市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城市文化》这本书介绍了欧洲很多城市的文化发展历程 ,美国后来也是向欧洲学习的,很值得我们现在一读。

 

褚君浩带来了爱因斯坦和英菲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这本书,他已珍藏多年,书本的封面有些破损、书页早就泛黄。褚君浩说,这本书为他开启了走进物理学的大门。《物理学的进化》是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顶级科普读物”。这本书介绍了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书的开篇就写到“本书的目的就是用粗线条的轮廓,说明物理学家的工作必须像侦探那样用纯粹的思维来进行。”“要善于提出问题、要重视理想实验的作用、要重视思维的跳跃阶段……这些放在当下仍然适用。”褚君浩说。

 

两位院士都指出,文学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郑时龄说,他曾在自己上课的一个班级的200多个大学生中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教育中有一种倾向:越高层次的教育越不重视文学的学习。“初中生上语文课的时间与上外语课的时间接近,高中生上外语课的时间要多于语文课的时间,大学生除了个别人文学科,基本上都不读文学、只读外语去了。”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需要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作为支撑。如,建筑设计中不光是一些技术性的概念,还要体现一种文化的理念。褚君浩则认为,哲学思想对于自然科学者的思维进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很多人变得不愿意读书了。“现在,地铁里面硬件设施好了,网络信号都接进去了,一进车厢大家都不看书,而是低头看手机。我们有些人还会嘲笑欧洲很多城市的地铁硬件差,没有网络信号,看不了手机,很多人只能拿本书打发时间;但我觉得这不是坏事。”郑时龄说,年轻人不看书或只看本专业的书,都是不对的。要看大量的书,说不定哪一本就能触动你的心灵,或者为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便未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读书也是不可被取代。“从某种角度来说,阅读不同书籍带给人们跨界的力量,在当今一个全新的时代,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意,都要由跨界融合完成,书籍提供了人们跨界的能力。”褚君浩说。

 

记者了解到,思南书局是一家概念版、袖珍版、快闪版书局,重在探讨空间与公众的关系。除了有作者驻店,思南书局还有精选的3000多册藏书,以文学为主,兼顾人文、历史、生活、艺术等。主办方希望在思南公馆这处老建筑群内“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用创意点亮城市公共空间,对新时代下城市人文生活进行全新探索。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来源:思南公馆提供、唐烨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