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读书】培养孩子当个科学家
分享至:
 (3)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琪琪 郑宪 2015-10-29 14:08
摘要:培养孩子当个科学家,20多年前的一个巨大愿望。因为孩子陈明豪超常的智力,因为孩子对知识对自然科学的渴望和兴趣,因为孩子的大胆和敢于追求梦想的努力,因为陈子毅王子英夫妇“爱他,管他,引导他”的有效方法。

作者今天的话

 

培养孩子当个科学家,20多年前的一个巨大愿望。因为孩子陈明豪超常的智力,因为孩子对知识对自然科学的渴望和兴趣,因为孩子的大胆和敢于追求梦想的努力,因为陈子毅王子英夫妇“爱他,管他,引导他”的有效方法。

 

时间飞逝,20年后的今天,一切的发展如何?至少,陈明豪走进科学家的门前了吗?好像没有。曾经小小的陈明豪说过,如果以后当个科学家会很穷,他“大不了不讨老婆”,但今天长大的陈明豪已经娶上老婆啦。孩子当年考大学进的倒是名声赫赫的复旦,但进的是哲学系,好像和科学家有些差别。

 

20年,时间也像一把刀,肯定会一刀刀无情地砍去幼时的梦想,但一定会成就新的理想。

 

他很忙。

 

他已经成熟。

 

他在走一条起码不全是儿时父母和他自己设想的人生道路。

 

都很正常。

 

 

一个自信而随意的8龄童,一个自信而随意的父亲,一个自信而随意的三口之家。我们在采访这个家庭时,竟也有意无意地“随意”起来。

 

但,我们的思考是认真的,我们采访对象中的父母亲的思考也是认真的: 如何爱孩子,如何管孩子,如何引导他们似乎有那么点“超常智力”的孩子,一步步健康地到达“胜利的彼岸”。

 

“你到底喜欢自然科学中的哪一门学科?”

 

“我什么科学都感兴趣。”

 

“不,一定要说出最喜欢的。”

 

“那么,就化学吧。”

 

“为什么?”

 

“我喜欢进实验室。”

 

“万一——实验室爆炸了怎么办?”

 

“最多为科学献身呗。”

 

“谁是你最崇拜的人?”

 

“诺贝尔。”

 

“可你想没想过,一旦你以后大学考不进,怎么办?”

 

“肯定考进的!”

 

“再说一个万一: 万一你当不了科学家,叫你去拾垃圾怎么办?”

 

“那我就造个多功能机器人,替我去拾垃圾。”

 

陈明豪,这8足岁的小男孩在回答我们有时可谓“刁钻苛刻”的提问时,竟如此绝对地自信,又特别的随意,不得不使人产生“刮目相看”之感。何况,他正在“一心两用”: 在回答我们问题的同时,正用一双戴着弱视镜的眼睛一刻不转地看着电视,电视里在放一部有关核电知识的科教片。在此之前他已经几次对他一旁说话的爸爸妈妈提出“抗议”:“你们不要说话了。我听不见啦!”

 

我们无法对孩子的这种“聚精会神”确信不疑: 小小年龄的他,真的会对那种“铀238”之类的名词感兴趣?但孩子的父亲,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运筹系当讲师的陈子毅对我们这样介绍: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电视里播放的所有科教片,无论涉及什么学科内容: 生物、物理、化学、气象、天文、医学、地理、自然常识,等等,他没漏下一次,一开始大人以为孩子是在看着玩,等到孩子每看完一集,就几乎一字不差地把片子的内容再完整地复述一遍,接着提出几个往往使孩子父亲这个大学讲师也难对付的问题时,大人在大大吃惊的同时也要发出一声“服帖”的喜悦来。

 

这自然也不得不使我们“服帖”,甚而想起时下经常听到的“超常智力”这几个字。对此,在上海一家大报工作的母亲王子英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什么超常智力,最多是小家伙记忆力好点,对这方面的事情感兴趣罢了。”

 

王子英是个极慈和的母亲,对孩子绝对动口不动手。她和陈子毅的相识相爱是在上海奉贤五四农场。她是66届初中生,陈子毅是66届高中生。在农场那一大片芬芳的土地上产生的相濡以沫的爱,至今还留给他们美好无比的温馨。从那一代奋斗过来且在“知识”上发展的他们,经济上的不太富有是明显的: 彩电是十四英寸的,冰箱不是进口的,录像机音响之类的物品我们无法觑见。但他们自有他们的富有,就譬如在这孩子的教育上: 在我们一再要求下,王子英给我们打开巨大的书橱的下一层(上层自然是他们夫妻占领的),哇,全是儿子陈明豪的书!挑几本出来看看: 《好学的牛顿》、《知识童话》、《能源漫话》、《少年出英雄》丛书、《知识爷爷》……这些书,是陈明豪从幼儿园中班就开始“读”起的。当时孩子只识画不识字,字就由王子英念给他听。开始是慢慢地念,怕他听不懂,不料只念一遍两遍,陈明豪竟能把母亲教读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开始王子英买那些《能源漫话》之类的书,是先买一套中的一本,给儿子试读试看,怕一下子全买来,儿子不感兴趣,这对经济不甚宽裕的他们来说,无疑是种极大的浪费。谁想这些书竟使儿子入迷着魔得可以。及至有一天,陈明豪翻阅一本《知识爷爷》,对其中有篇“味精的成分”的文章发现新大陆似的喊起来:“怎么这本书上说的和《智力故事》书上写的不一样?”不信?陈子毅和儿子一起翻找几个月前看过的《智力故事》,一对,果然写法不相一致。于是,儿子握起笔,凝神皱眉,花了个把小时写了封信,寄给《少年科学》的一位编辑(陈子毅的农场战友),要询问出味精成分的“真理”。然而,一直未见回信。陈子毅也急了,去寻那老战友,老战友如此答复: 从未收悉此信。——扫兴!

 

陈子毅曾经这样对儿子说: 你真的要当科学家?科学家往往都很穷的。你听这宝贝儿子怎么回答: 穷就穷,大不了不讨老婆!

 

“你们真的想把你们的儿子培养成科学家?”

 

“但愿如此。但我们从来不强迫他做任何事。我们鼓励他去做他任何感兴趣的事。孩子的兴趣是多变的,就说前一年半年吧,他就说他要当音乐家,做一个音乐指挥。”

 

“在教育孩子方面,你们有自己的‘格言’吗?”

 

“爱他,管他,引导他。”

 

陈子毅在回答我们的提问时,和他儿子一样,也充满了自信和随意。

 

“爱他”的故事由王子英为我们说: 就说一件事吧。这孩子一生下来就生了“戳里戳刻”的病: 泪小管阻塞,眼睛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流泪。陈子毅为此带儿子跑了多少次医院,数不清。看了一年多的病,也看了一年多的眼科书。按陈子毅说: 这一年多,复旦大学资料室、图书馆里眼科书几乎都让他翻遍了。最后连医生都说,这孩子的病,可能治不好啦。陈子毅那个急啊,可他就不信孩子的病好不了。有个医生教他“死马当活马医”: 天天给孩子的眼睛按摩100次。一天100次,一共按摩了6个星期,奇迹真出现了!那天早晨,儿子的眼睛不再“痛苦地流泪”了!陈子毅一把抱起儿子,那个疯啊乐的……

 

说到“管”儿子,陈子毅的脸上便有些严肃: “谁让陈明豪是我的儿子?我不同意有些家长说‘无为而治’,该管的我一定要管。我要把我们这一代好的道德价值观有意识地灌输给他,有时甚至不惜‘强暴’。比如: 绝不允许他在任何情况下先动手打人。他先动手打人,我就要毫不客气地惩罚他,包括揍他。有一次他被我揍得到老师那里告我状。再比如学校的作业必须认认真真完成。而我,绝不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

 

至于说到如何“引导”儿子,陈子毅和王子英这对在农场结合的恩爱夫妻都说这里面的学问不少。这引导,既有对孩子兴趣上的引导,也包括使孩子的性格向健康方面发展的引导。这里面当然包括许多事: 如儿子前些年迷上了什么“歌唱艺术”,那就陪着他去考“小荧星”表演预备班,考上了,要风雨无阻陪着去读,这段时候,孩子又说把“艺术表演放一放”,要玩电脑了。得,陪他到少年宫报名去。以后每个星期日上午陈子毅就要陪儿子去玩半天电脑。说孩子再小的时候,唔,大约2岁刚说话时,那一个个“为什么”劈头盖脸而来: 鸡有翅膀为什么飞不上天?汽车轮子干吗不能是方的?陈子毅也好,王子英也好,都要想着法子回答,一时半时回答不上来,就要向孩子耐心解释: 爸爸妈妈知识太贫乏了,先向书本学习,再给你当老师……以上这些算不算“引导”?

 

不过,在“引导”上,他们夫妻俩会闹点矛盾。就说前几天的一件事。那天晚上明豪说他脸上起了好几点红痘,发痒,要去看病,恰巧第二天爸爸妈妈都有事。陈子毅随手拿出儿子的病历卡说:“你真吵着要明天看病,你自己去。”这话其实绝不认真,夫妻俩都没想到这8龄童的儿子有这胆。不想儿子第二天下课后真的自己去看病了,还在家里留了纸条:“妈妈爸爸,我带着钱和病卡,上龙华医院看病去了。”医院不远,来回各一站路,明豪都是乘车来回。到了医院遭到护士的呵斥,以为来了个小捣蛋,病没看成,反而用去了两角车钱。王子英的反应是:“侬胆子也太大了!既然胆子介大,干吗又要一站路来回乘地浪费钞票?”儿子这样回答:“为啥要乘车?因为我的时间比金钱还宝贵!”在一边的陈子毅呵呵直笑,不说儿子好也不说儿子不好。可当儿子的心里可得意: 爸爸不说不骂他就是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就譬如明豪平时喜欢在教室里对老师提意见,说老师哪个字念错了。王子英听了儿子得意洋洋的叙述后总要说:“你是吃饱了没事干,胆子不要太大了!”陈子毅呢?陈子毅一旦听儿子说得对说得有理,就笑一笑,一句话不说。那是什么意思?那意思有两方面: 表扬你了,你小子要飘飘然啦;批评你嘛,又不能“上纲上线”……

 

临走时,母亲王子英对我们说出另一面的真心话:“这小家伙,真叫人烦死了,手脚不停,嘴巴不停……”再瞧陈明豪,正用录音机中拆下的一只旧电动机,自己用电池把它接通了电,再用白纸剪成一架“风车”,一通电,“风车”呼呼转起来了,明豪便哈哈哈大笑起来……

 

〖陈明豪简介(父亲的话)〗

 

1989年,陈明豪以良好的成绩考入当时闻名的上海实验小学,却因父母亲无法在城市拥挤的交通中每天方便接送其上下学,所以放弃入此“名校”,只进了一所非常普通的小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于200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国企性质的大型图书出版公司做编辑。不过他不喜欢吃“安逸饭”,2011年转入一家大型外资企业任职,干得风生水起。已经结婚的他,有了一个半岁大的“蛇宝宝”的女儿,这个女儿,像极了他。

 

(注:《孩子,你已经长大》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