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读书】双重的爱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琪琪 郑宪 2015-10-21 13:40
摘要:这是我们这部作品中唯一的一个用了化名的文章。因为怕伤害到什么。因为我们在20多年前访谈时,孩子的父母是离异的。

作者今天的话

 

这是我们这部作品中唯一的一个用了化名的文章。因为怕伤害到什么。因为我们在20多年前访谈时,孩子的父母是离异的。

 

忽然就想到,20多年前,我们那时如果有孩子的父母是离异的,那是一桩不小的事情,那是社会概率很小的事情。我们的家庭主流的主流是“总体和谐”。那时离异的家庭和孩子得到的社会眼光是诧异并同情的。所以20多年前,我们就隐去了“小明诗”的真名。乃至我们今天无法找寻到“小明诗”,想换真名也无法“恢复名声”。

 

化了名,没有化去情感和行为及事实的确切性。

 

今天呢?

 

今天的社会如何看待此事?我们放眼望去,今天的孤独的“小明诗”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今天的社会对“小明诗”们的认知是同样的还是很不一样了?

 

 

没有采访到这个家庭孩子的父母亲。父母亲离婚了。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是他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付给孩子的爱是双重的。

 

孩子非常懂事。孩子的物质生活很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却失去许多。

 

第一代和第三代在一起的生活,怎一个“空虚”了得!

 

小明诗什么也不缺: 爸爸、妈妈在香港工作,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离休干部。外公离休后还享受着部长级待遇。小明诗需要什么,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可我们还是要问一声: 小明诗,你到底要什么?

 

小明诗大脑袋,红红的脸,胖嘟嘟,鼻子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人见人爱。

 

小明诗生在上海,3岁去北京,跟外公外婆住,5岁回上海,跟姑姑姑夫住了一年,现在跟爷爷奶奶住。这是为什么呢?小明诗的爸爸妈妈在香港有事业,无暇照顾孩子;小明诗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明诗判给爸爸。为此,小明诗只好交过来、交过去,现在交给爷爷、奶奶,跟爷爷奶奶住。

 

离婚是桩不愉快的事,是父母感情纠葛最后的“交割”,那父母可知道儿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像一般的离婚家庭一样,有个“交割”孩子的程序。当时,小明诗妈妈从香港回北京度假,最后陪伴一下儿子。经过协商,明诗的妈妈提前一天,把孩子交给了从上海特地赶来的姑姑。在离京的前一天晚上,由于陌生,小明诗整整哭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才稀里糊涂地离开了他早已住习惯的北京。看似一个可以任人“交割”的孩子,可他对妈妈的依附又怎么交割得了呢?

 

孩子幼小的心里有个结,有个解不开的结。

 

表面上,小明诗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逗人喜爱。他从不在爷爷奶奶面前提起妈妈和外婆。爷爷奶奶要是问起他,他会气呼呼地说:“不想妈妈!不想外婆!妈妈坏!外婆坏!他们不要我了!”哦,大人有时也会受骗的。他是照着大人的脸色说话呢!现在的孩子鬼精!大人之间的怨恨,怎能蒙蔽孩子的眼睛。

 

爷爷说了,当你和小明诗说话说到心坎里,产生深深的信任感时,当小明诗看见你和颜悦色、万事不动怒时,他会深情地告诉你,小明诗想妈妈,想外婆,想念北京的生活。小明诗口若悬河,讲述妈妈带他去北戴河疗养,吃小皇帝的饭,特别是坐上现代化的汽垫船在海上游弋,真叫令人难以忘怀。说完,小明诗会强调一句,那是妈妈带他去的。孩子是公正的,爱怎么忘记得了呢?离婚,使得原来和睦的家庭,变成父母互相怨恨和对垒的双方,双方的老一辈也自然而然列于自己儿女的一方。可这两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爱,孩子都会铭记在心的。小明诗爱他们中的每一位,可是,小小年纪的他,又不得不把这种感情隐藏起来,或许扭曲地表达出来。有一天晚上,小明诗在幼儿园不舒服,卫生老师陪伴着他。小明诗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老师,这些话竟使老师哭泣起来。我们没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想若是能听到,也会因之而流泪的。悲哀莫大于孩子心灵的创痛。有些创伤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快!

 

小明诗的爷爷奶奶向我们讲了不少关于他的趣事,但我们笑不起来。印象最深的是: 小明诗爱称呼人妈妈。哪位妇女对他关怀备至,他就会以男孩特有的执拗,叫她“妈妈”。他叫幼儿园王老师“妈妈”,叫朱老师“妈妈”,他也叫姑姑“妈妈”,还有不少人小明诗都叫过“妈妈”。小明诗跟姑姑生活了近一年,在那些日子里,他叫姑姑“妈妈”,叫姑夫“爸爸”。姑姑有个女儿叫早早,比明诗小十二天,个子比明诗大。早早爱吃醋,不许小明诗叫姑姑姑夫“爸爸、妈妈”,为此,两人打过架。小明诗个子小,自然不是对手。小明诗只好偷偷地叫姑姑“妈妈”,可是,早早那双警惕的眼睛老是盯着他,小明诗只好放弃了。可见,孩子都是要竭力维护自己拥有爸爸妈妈的权利,岂容他人侵犯。这是人之天性。早早的“小气”无辜,小明诗的“侵犯他人权利”也纯属情有可原。有一年夏天,爷爷老战友的女儿来爷爷家小住。小明诗叫她阿姨,两人相处得很投缘。后来,小明诗就干脆叫她妈妈。可是有一次,小明诗犯了一个大错误,爷爷奶奶训斥了他,而那位“妈妈”非但没有上来解围,反而躲在一边偷笑,正好让小明诗看见了。从此以后,小明诗再也不叫她妈妈了,仍旧称呼她阿姨。在小明诗小小的心里,一定拥有一个关于妈妈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是养育之恩?是竭力维护?是至亲至爱?当然,小明诗是难以说清的。可是这一点小明诗很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明白,那就是母爱。

 

今年“三八”妇女节,幼儿园老师要每个小朋友画妈妈。全班小朋友全都画了亲爱的妈妈,唯独小明诗画了“姐姐”。这位“姐姐”是位小保姆,年轻、漂亮、无私、充满着生气,小明诗离不开她,和她一起玩最开心了。小明诗从不让爷爷奶奶责备她。可是,不久“姐姐”要回山东老家去了,又有谁来和小明诗相伴呢?

 

爷爷奶奶都明白,小明诗的妈妈和外婆都是爱小明诗的,可是鉴于离婚的现状,一切爱都异化为对孩子的感情争夺。这反而更加扭曲了孩子稚嫩的心灵。北京的外婆家,常常托来沪出差办事的朋友去幼儿园探望孩子。朋友带来了妈妈、外婆和外公的照相册,让孩子细细看,让孩子记住北京有外婆一家的亲人。朋友又给孩子照了一张张相片,带回去给外婆看,以解思孙之苦。孩子却莫名其妙地说:“真怪,那人给我拍照,却从来没有寄给我看。”妈妈有时从香港打来电话,请求和孩子说话,可是爷爷奶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发病,断然拒绝了这个合理的请求。

 

孩子在干燥、冬天屋里有暖气的北京生活惯了,来到上海,严重的水土不服,经常发哮喘,还要住院输氧气。在刚来上海一年左右的日子里,小明诗的节假日差不多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而在北京,小明诗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从不发哮喘病。为此,小明诗头脑灵活,却不能在幼儿园学电脑,也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放开玩乐。去年十月,奶奶心脏病住院,发了两次病危通知,小明诗哮喘住院输氧,爷爷也因体哀劳累而病倒在床,一家三口只得由保姆来照料。正巧妈妈从香港回沪,情切切去医院探望。可是妈妈一进病房,小明诗劈头责问妈妈:“你的心是红的还是黑的?”小明诗似乎忘了刚才还对护士说过想念妈妈的话。这不是孩子的言重,而是孩子的心情沉重。设问,假如孩子仍然生活在北京,他会少受多少病痛的折磨,他可以学习电脑,可以放开来玩乐而不担心身体。

 

奶奶解放前干过地下工作,后在大学里干党务工作。爷爷原先生活在山东孟良崮山下,随军南下,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功劳。他的话意味深长:“我们这一代人为革命,把第二代交给了保姆,自己尽了很少的父母之责;现在,我们却在第三代身上尽父母之责!”爷爷奶奶到底能否代替爸爸妈妈,尽父母之责呢?

 

90年代的养儿育女,我们仅仅把孩子养大就行了吗?

 

采访临结束之前,爷爷说了一个关于小明诗的笑话。

 

前几天,家门前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车辆堵塞。小明诗跟着“姐姐”去看热闹。这时交通警察还没到现场,马路上乱成一团。只见小明诗手指一勾,吹了一声口哨。司机们都真的以为交通警察来了。只见小明诗走到路中央,学着交通警察一板一眼指挥起来,把一马路的人全逗乐了。可是在场大笑的人们,谁能知道,在这个逗人发噱的小男孩的心灵深处,还埋藏着令人伤感的痛苦呢?

 

未完待续……

 

(注:《孩子,你已经长大》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