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农村学生:考大学不再是鲤鱼跳龙门
分享至:
 (6)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长路 2015-10-20 05:58
摘要:感慨之余,我也有些迷茫,不知道村里断档的大学生何时才能接上,还是就这那样过着他们的小日子也挺幸福?或者说,等哪一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又会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

“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这样一个来自于中国社科院调查报告的结论,成为一则引人瞩目的新闻,在一个新闻类APP上收获了超过7500条的评论。

 

在媒体工作的我注意到这条信息不奇怪,因为我每天都会收到热门新闻推送。但第二天我发现,在老家的姐姐也留意到了这条消息,她的儿子正在读大专,孩子将来的就业是她特别关心的问题。

 

“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但还得让孩子继续读啊。”看完这条新闻,姐姐对我说。

 

当年无比风光的大学生

 

大学生不值钱,这在三十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恐怕是谁也没想到的结果。尤其是在我们家那儿,谁家出了大学生,最常见的说法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我家在安徽大别山下的某个小县城,暂且称之为H县吧。那时农村的主要事务就是种田种地,没什么活钱在手上,县城里拿工资、吃商品粮的人就是让人十分羡慕的对象。

 

村里的孩子们到了年龄也去读书,就是非常一般的乡村小学,附近十来个大大小小村子的孩子都去那念书,氛围散漫而又热闹,绝对的快乐教育。大家都觉得到了年龄就读书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考大学更是一个颇为遥远的词汇。倒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讽刺说:“不好好努力,将来只能考‘犁弯大学’(意指种田)!”

 

大学生也是有的。比如我们村里就先后有两个人考上了大学,第二个人考上的还是电大,相当于今天的大专吧,但那时都是天大的喜事。

 

孩子考上电大的人家,连着三天在村头的广场上又是放露天电影又是请来戏班子唱皮影戏,方圆好几里村子里的人都来凑热闹加祝贺。考上大学,实在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

 

当然,那时的大学学费很低,毕业了包分配,分配的工作一般都还挺体面。考上大学对农家子弟来说,的确是“鲤鱼跃龙门”改变人生命运的大变化。

 

村里大学生的繁盛和断档

 

虽然有这样的榜样在先,但我似乎从来没觉得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在乡村小学和初中读着书,直到初中毕业时,瞄准的目标还是包分配工作的中专。结果,我的中考分数超了,进了县城的重点高中。直到这时,考大学才成了不得不选择的目标。

 

三年后,我顺利考上了上海一所985大学,算是不错的结果。我高考一年后的1999年,大学扩招,考大学变得相对更容易了。而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里,后来也陆续有几个考上了大学,比如天津师范学院、长沙交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这些大学毕业生后来有的读了研究生,现在分布在重庆、武汉、杭州等城市里。

 

当时我所在的村子差不多有60余户人家,七八年的时间里出了近10个大学生,惹得邻村人颇为羡慕,说:“你们村风好,家长们都抓孩子读书,孩子也争气!”

 

但这样的情况,在之后的一些年里风光不再。

 

昨天我给侄子打了电话,得知最新的情况是,村里适龄的孩子没有在重点/普通高中读书的,两个前两年从职高毕业的孩子已经算“高学历”,现在县城卖服装。更多的孩子,是在初中毕业后去广东、武汉、长三角等地进工厂;或者学一门手艺,在家附近的县城打工,比如做厨师、做建筑工人、汽车修理工等。

 

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物以稀为贵”,村里的人也变得更现实。这年头,孩子要考上名牌大学难上加难,考个普通的大学也找不到很好的工作,毕业拿的工资可能比打工多不了多少,再加上上大学的学费还动辄一年上万元,成本太高。

 

相比之下,让孩子在家门口做做工人、厨师,混得好的还能做个小包工头,一年也能赚个五六万元甚至八万十万元,小洋房住住,先富起来的还开起了小车,这比去大城市里苦苦读书、工作后做“蚁族”强多了。

 

 

实验班的逻辑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农村大学生的情况,我特地向当年的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到我们的县城重点高中执教的老同学H打听了一番。

 

H同学执教的,是县城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也就是尖子生班。她所在的班有40人,纯粹农村出来的孩子10个不到。而在我们当年,100人的班上农村孩子占到近一半。

 

对实验班学生的比例分布,H说,招生的时候,实验班确实有向城镇学生倾斜的因素。原因也很现实:

 

其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对考好大学的期望值没那么高,不少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而城镇的家长一般都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加支持和全力以赴,能让孩子上一个台阶就争取上一个台阶,各种人脉和资源都愿意投入进去,学校乐见其成;

 

其二,实验班的孩子的最高目标通常是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在这些名校自主招生前夕,必要的考试培训必不可少,这是一笔不菲的花销;参加自主招生面试需要前往北京、上海等地,来回的费用、家长的人力投入都少不了,这些方面农村孩子同样没太多优势。

 

基于这些原因,实验班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偏少。但普通班的孩子中,农村生源并不少,他们的父母要么在外面打工供孩子上学,要么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县城租房照顾孩子衣食起居。还有一些农村家庭在县城买了房,孩子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在县城读书,基本也已经是城镇人口了。

 

我问,纯粹农村的孩子有没有考上名校的?H说,有,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有一个,父母都是纯粹种地的农民。这个孩子极有数学天分,参加数学竞赛拿的都是全国一等奖,但他的语文和英语很差。H说,这几乎是乡村中学选拔上来的尖子生的通病——数学、物理强,语文和英语很弱。

 

最后,这个学生在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面试前,最弱科目主要是语文,语文老师天天盯着他补习,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应答各种问题和状况。结果也很不错,这个孩子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获得了北大的加分,上了北大数学系。当然,即使是裸考,他的分数也已经够上北大了。

 

这个例子听起来有些励志。感慨之余,我也有些迷茫,不知道村里断档的大学生何时才能接上,还是就这那样过着他们的小日子也挺幸福?或者说,等哪一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又会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制图:邵竞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